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爾虎黃羊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 設立時間:1998年
- 級別:自治區級
- 地理位置: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境內
- 保護對象:黃羊
- 氣候:中溫型半乾旱大陸性氣候
- 類型:野生動物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水文,植被,區域範圍,保護目標,重點對象,生物資源,植物,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保護區始建於1998年,1998年12月晉升為呼倫貝爾市級自然保護區。
2001年,保護區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自治區批准了保護區範圍界限的調整。
地理環境
位置
地形地貌
保護區位於大興安嶺西麓內蒙古高原東部的呼倫貝爾高平原。地質構造上受新華夏第三沉降帶海拉爾盆地西緣隆地的控制,為大興安嶺褶皺帶的額爾古納槽背斜;大地貌單元屬呼倫貝爾斷裂下陷盆地,呼倫湖和貝爾湖是呼倫貝爾高原的低洼中心。保護區整個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在600一800米,制高點為保護區南部的寶格德烏拉,海拔922.3米。地貌主要以剝蝕淺切割低山丘陵和剝蝕堆積波狀高平原組成,在河流兩岸為河岸低濕灘地。
土壤
保護區內的土壤類型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地帶性土壤為栗鈣土,屬典型栗鈣土亞類。廣布於丘陵漫崗及高平原上。另外還鑲嵌分布有暗栗鈣土,鹽化栗鈣土、鹽化草甸土、草甸沼澤土、鹽土、鹼土等類型,在剝蝕較為嚴重的區域分布有粗骨性土壤和砂質栗鈣土。
氣候
保護區內屬典型的中溫型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具有中溫帶為土的寒暑巨變的特點。四季明顯,春季多風,夏季溫熱,雨量集中在植物生長季節,日照充足,秋涼而短促,冬季漫長寒冷。年平均氣溫約0.5℃,年平均降水量為247.44毫米,全年盛行西北風,年平均風速為4.4米/秒。
水文
植被
保護區植被生活型組成有常綠針葉喬木、夏綠闊葉喬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
區域範圍
保護區涉及克爾倫蘇木和阿日和沙特鎮。保護區總面積為528388公頃,其中核心區145006公頃,緩衝區217263公頃,實驗區166119公頃。
保護目標
重點對象
保護區主要保護中國重點保護動物黃羊及其棲息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生物資源
植物
截至2012年,保護區植物共發現有維管植物263種,分屬於58科184屬。其中蕨類1科1屬2種,裸子植物2科2屬2種,其餘均為被子植物。
動物
截至2012年,保護區共有魚類3目6科28種。獸類6目12科32種。鳥類13目26科137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5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丹頂鶴、大鴇、白頭鶴、白鶴、金雕、白尾海雕等6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白琵鷺、大天鵝、小天鵝、草原雕、烏雕、白肩雕、蒼鷹、灰臉鵟鷹、黑鳶、大鵟、普通鵟、毛腳鵟、禿鷲、白尾鷂、白腹鷂、白頭鷂、鵲鷂、鶚、獵隼、燕隼、游隼、紅隼、灰鶴、白枕鶴、蓑羽鶴、小杓鷸、雪鴞、縱紋腹小鴞、短耳鴞、黃羊、兔猻、狼、沙狐等33種。其中鳥類29種,獸類4種。
生態價值
保護區是大群黃羊在中國唯一的分布區和棲息地,也是黃羊在中蒙兩國間南北遷徙活動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