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托利,M·G.,義大利語言學家。1873年11月22日生於義大利伊斯特拉半島上的阿爾波那(今南斯拉夫的拉賓),1946年1月23 日卒於都靈。1908~1946年任都靈大學教授。他是羅曼語學家和印歐語學者。他的聞名是由於他是“新語言學”,又稱“區域語言學”的締造者。
正文,
正文
巴爾托利早期致力於歷史比較方法的研究,中晚期致力於地區典型形式的原則及原始語言構擬方法的研究。他反對德國新語法學派的機械的語言觀。他認為,語言的運用乃至變化都帶有個人的創造性和意志;每個詞都有其獨特的歷史,一個詞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分布地區。他提出了一套語言的典型形式分布原則,用以決定兩個來源相同而外表不同的語言形式的時間先後。他說,分布地區較廣的形式會比分布較窄的古老些;邊緣地區的形式會比中心地區的古老些;孤立地區的形式會比連成一片的古老些。此外,他強調要從語言的時間、空間、文化、政治、社會背景各方面來解釋語言的演變。在晚年,他提出了語言演變的假設,共11條,但這套假設在邏輯上並無內在的必然聯繫,因而遭到語言學家們的反對。
巴爾托利研究過拉丁語的源起,拉丁語與其他印歐語的關係,拉丁語在印歐語系中的地位。他認為,不能簡單地說,原始印歐語經過“義大利克語”直接演變為拉丁語,一脈相承。他還否定了原始印歐語分化成東西兩大支的看法。
巴爾托利的主要著作有《新語言學入門》(1925)和《區域語言學文集》(1945),後者收入了他的名作《拉丁語在印歐語系中應有的地位》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