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濟哩姓

巴濟哩是一種姓氏,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濟哩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濟哩姓
  • 源於:滿族
  • 性質:姓氏
  • 隸屬:漢化為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巴濟哩[巴濟哩、巴濟裏、巴泲哩、巴㴉裏,讀音作bā jì lǐ(ㄅㄚ ㄐㄧˋ ㄌㄧˇ),滿語為“Bagiri”,高麗語為“아제리”]
巴濟哩姓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濟哩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等記載:蒙古族巴濟哩氏,世居壩水地區(漢朝時期稱馬訾水,因其迎姜宙水色青綠、恰如鴨頭,唐朝時期始稱鴨綠江,即今鴨綠江流域)。後有滿族、朝鮮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giri Hala,高麗語為아제리。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朝鮮族巴濟哩氏多冠漢姓為巴氏、李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巴濟哩氏複姓是蒙古族、滿族共有的姓氏,今已很少稱呼,多漢化為巴氏、李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族人大多仍分布在今中朝界河鴨綠江流域,主要集中在遼寧省、吉林省一側。

郡望堂號

郡望

鴨綠江:位於吉林省、遼寧省東部邊境,先秦時期稱浿水,漢朝時期稱為馬訾水,隋朝時期稱大同江,唐朝始稱鴨綠江,是中國與朝鮮的界河,滿語為“Yaluwula”,高麗語為“압록강”。鴨綠江發源於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臨江市、寬甸、丹東等地,沿中朝邊界向西南流,匯集渾江、虛川江、禿魯江等支流,在遼寧丹東的東港市附近向南注入黃海,幹流全長七百九十五公里,流域面積六萬四千多平方公里,沿岸有臨江、集安等旅遊城市,丹東、新義州等工業城市。鴨綠江本為中國內河,唐朝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唐玄宗詔旨以大同洪兆罪挨江為界,南屬新羅,北屬大唐,是為《開元乙亥界約文書》。北宋淳化四年(癸巳,公元993年),遼聖宗“取女真鴨綠江東數百里之地”賜於王氏高麗,王氏高麗在鴨綠江南岸的女真聚敬紋居地築城始於此,王氏高麗的領土推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線。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公元1388年),明朝戶部以邊界問題移歸刪酷求咨王氏高麗,“以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女真族人、韃靼族人、高麗族人等,遼東格遷虹統之;鐵嶺之南,舊屬王氏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復有所侵越”。而這一地區(元朝雙城總管府)在元至正十六年(丙申,公元1356年)已經被王氏高麗乘元朝內亂的機會收復了。明朝提出鐵嶺劃界的要求後,又命遼東都司派兵設站,“招撫鴨綠江以東夷民”,準備建立鐵嶺衛。此舉激起了王氏高麗強烈的反對,表奏“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鹹等諸州以至公嶮鎮,自來悉是本國之地”。當時的王氏高麗國王辛禑甚至在大臣的慫恿下,準備鋌而走險,先發制人進攻遼東,後來被持反對意見的征明大將軍李成桂(李氏朝鮮太祖)奪了位。明太祖朱元璋後打消了恢復元朝時期邊界的念頭,將鐵嶺衛移置遼東,默認了李氏朝鮮對此地區的統屬。明朝雖招撫了鴨綠江圖們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卻不保護女真人利益,滿足於李氏朝鮮的“事大至誠”,同時忙於安撫周邊諸番,任憑李氏朝鮮將圖們江南岸鴨綠江東岸的女真族人領地盡收囊中。李氏朝鮮隨後抓住機會,大力向北擴張領土。當時朝鮮北部的女真族人上奏明廷,說“鹹州(今朝鮮鹹鏡南道鹹興)迤北,古為遼、金之地”,明成祖因而降敕與李氏朝鮮,索要這一帶的“十處人民”(主要為女真人),李氏朝鮮則以明太祖已默許鐵嶺之地歸本國為辭,並稱此間女真族人“來居本國地面,年代已久……且與本國人民交相婚嫁,生長子孫”,請求“令本國管轄如舊”。李氏朝鮮使臣利用明朝“不分化外,一視同仁”的天朝大國妄自尊大的心理,陽奉陰違,以柔克剛,致使明成祖表示“朝鮮之地,慨鞏婚亦朕度內,朕何爭焉”,同意將鐵嶺以北、公嶮鎮(今朝鮮鹹鏡北道吉州)以南的阿酷汽“十處人民”還歸李氏朝鮮。李氏朝鮮與明朝初期幾次邊界爭執,均以公嶮鎮作為劃界要求,實際上從公嶮鎮以北直至圖們江的地區都逐漸為朝鮮所控制。在朝鮮半島西北部,李氏朝鮮由作為兩國傳統邊界的鴨綠江口沿江上溯到鴨綠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東、南岸。明永樂十四年~正統八年(公元1416~1443年)在鴨綠江中上游先後設定了西北四郡,即:閭延郡(公元1416年)、慈城郡(公元1433年,閭延郡西南)、茂昌郡(公元1440年),閭延郡東南)、虞芮郡(公元1443年),閭延郡西南、今江界和楚山之間),並在以上地區也修築了城堡,總計十六座大城,二十五個小堡,從朝鮮南方強制遷徙大量居民在該地區定居,逐步實施對北部地區的有效控制。明宣德六年~正統十四年(公元1431~1449年),李氏朝鮮在圖們江流域設定了鐘城、會寧、慶源、慶興、穩城、富寧軍事鎮戍點,合稱“東北六鎮”,通過對這一地區女真族人的剿殺招撫,使領土擴展到現今的圖們江沿岸。從此以後,鴨綠江成為中、朝兩國西段邊界的界河。

堂號

浿水堂:以望立堂,亦稱馬訾堂、大同堂。

堂號

浿水堂:以望立堂,亦稱馬訾堂、大同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