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亞鯨Babiacetus indicus是被發現於印度喀曲始新世中期的巴比亞時期(Lutetian晚期) Drazinda地層的古鯨亞目成員 , 下顎骨長580 mm , 顎骨前方及後方的牙齒缺失 , 顎骨橫截面近乎圓體 , 顎骨聯合背部平坦 , 下顎骨聯合只延伸至前臼齒P2的牙根。在原鯨科及龍王鯨科中 , 下顎骨聯合併沒有孔的 , 左右岔枝是跟聯合穩固融合的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比亞鯨
- 外文名:Babiacetus indicus
- 位於地方:巴基斯坦
- 亞目:古鯨
Trivedy及 Satsangi 形容巴比亞鯨Babiacetus indicus前臼齒P2於下頜齒式中是最長的 , 而P3是小於P2 , 前臼齒P1是雙牙根 , 一直向後順延牙齒的尺寸(牙齒前後的長度)增大 , 巴比亞鯨Babiacetus indicus臼齒是連貫且臼齒間不存有空間 。
巴基斯坦的巴比亞古鯨新化石樣本包舌左右齒系 , 跟正模標本GSP-UM 3005的尺寸相似但保存得較為完整 , GSP-UM 3005有相同的下頜聯合而且正模標本GSP-UM 3005第一顆前臼齒P1有雙牙根 , 由P1至P4下顎前臼齒長度日益增多 , 正模標本GSP-UM 3005最大的前牙是被標記了’13’, 牙齒粗大但簡單 , 有尖端 , 犬齒狀的齒冠。齒冠琺瑯質頂部有較細弱的褶皺 , 齒冠旁較平滑 , 犬齒CI 較大 , 但齒冠有著相似的形狀 , 琺瑯質受侵蝕 , 以至褶皺式樣變得不明顯 , Pl及其他頰齒也是雙齒根。巴比亞鯨Pl-P4的齒冠中側軸呈扁平壓縮的, 中間有一個突出的齒尖。 巴比亞鯨下頜前臼齒前方, 像’13’ 的那顆 , 齒冠琺瑯質頂部有較細弱的褶皺 , 琺瑯質旁非常平滑 , 臼齒的下臼齒三尖較三臼齒根座(talonid)來得高 , 但相對齒冠長度並不高 , 巴比亞鯨臼齒齒冠較羅德候鯨的來得高。巴比亞鯨Babiacetus indicus 臼齒齒冠M3跟羅德候鯨Rodhocetus不同之處在於巴比亞鯨齒冠前沿高且琺瑯質中脊成珠形 , 巴比亞鯨有大的下頜管, 下頜中央部分即齒系後部有很大的下頜孔。正模標本GSP-UM 3005的頭骨僅只有下頜 , 下頜牙齒及上顎的頰齒緊緊鎖合以防化石標本受浸蝕破壞 , 頭骨腦殼很多部分缺失 , 包括枕骨骨節也缺失 , 吻突也同時變形。
巴比亞鯨上頜前臼齒齒冠不像下頜的臼齒齒冠般呈弓形 , p3及P'均是具有三顆牙根 , p3及P'有明顯的前齒尖 。臼齒後尖相對前尖的來得細小 , 臼齒中間的部分突起並跟後尖形成傾斜面 , P4較p3呈現較多突狀物 , 且P4沒有後尖的痕跡。上頜臼齒M'有突出的齒尖(上前尖) , M' 齒冠受嚴重的破壞 , 臼齒系列一直至M3都保留後尖 , 上頜臼齒是欠缺前尖頭 , 齒根旁四周有非常脆弱的舌面隆突 , 上顎臼齒前內側表面均有很大的磨損 , 沒有磨損的琺瑯質表面脆弱 , 上下顎臼齒旁沒有鋸齒紋。 巴比亞鯨Babiacetus indicus 頭骨特徵包括鼻孔開孔位於前臼齒之上 , 眶下孔于于前臼齒p3牙根前方之上 。原鯨類及龍王鯨類的眶盾前沿較寬闊 , 鼓泡骨化較密 , 鼓泡於典型的古鯨亞目成員是呈S狀彎曲且突出的。鼓泡是和頭骨這些位置相連的 , 鼓泡前方跟鱗狀骨有廣闊的相連,後突跟耳外骨相連 ,此外鼓泡和基枕骨及外枕骨枕骨旁突(paroccipital process)相連 , 但暫時並不能肯定巴比亞鯨是否存有聽泡 。
始新世原鯨科分布圖
發現古鯨亞目的地方
原鯨科成員
那支特鯨Natchitochia jonesi 的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