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博物館

巴林右旗博物館

巴林右旗博物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鎮巴林路東段(文化廣場北側),建築面積為1875平方米,建築結構為磚混結構,坐南朝北,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2003年5月,巴林右旗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藏品來源主要為考古發掘、徵集。藏品類別主要為遼代皇陵出土文物和紅山玉器。以金銀器、銅器、瓷器、錢幣、玉器為主。截至2019年末,巴林右旗博物館館內藏品數量達81749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564件/套。

巴林右旗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林右旗博物館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鎮巴林路東段(文化廣場北側)
  • 類別: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 開放時間:全年按作息時間開館
  • 門票價格:免費
  • 館藏精品:玉雕龍形、新石器時代勾雲形玉器等
  • 開館時間:1985年8月
  • 建築面積:1875 m
  • 藏品數量:81749件/套(截至2019年末)
  • 珍貴文物:564件/套(截至2019年末)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綜述,展廳,館藏文物,綜述,重要藏品,文化活動,所獲榮譽,作用價值,機構設定,參觀信息,地理位置,開放時間,門票價格,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1981年5月,由旗文化館文物組轉制為文物館。
1985年8月,由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巴林右旗博物館。
1989年,巴林右旗博物館在薈福寺東破土興建。
1991年6月25日,巴林右旗博物館新館舉行落成典禮並正式對外開放。
2002年,巴林右旗博物館於大板鎮文化廣場北側闢地新建博物館。
2003年5月,巴林右旗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格局

綜述

巴林右旗博物館建築面積為1875平方米(一樓、二樓不屬博物館)、展廳面積1312平方米、庫房面積200平方米、辦公室總面積116平方米、會議室總面積61平方米,建築結構為磚混結構,坐南朝北。
巴林右旗博物館
巴林右旗博物館

展廳

  • 基本陳列
巴林右旗博物館陳列以遼文化獨具特色,以展示遼代皇陵出土文物為主,以紅山文化和清代傳世文物為輔。展出藏品數量:216件(組套)。基本陳列有《遼代皇陵特色展覽》《紅山文化玉器展》《清代民俗文物展》《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巴林歷史文化展》等。
《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通過陳列巴林右旗那日斯台等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石器,展現出新石器時代的西拉沐淪河流域遠古先民們的識玉、制玉、尚玉,以玉為尊的習俗和制玉工藝。展覽中陳列著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豬首玉龍、玉鴞、玉蠶、玉勾雲形佩等珍貴文物。
《遼代皇陵特色展》,通過遼代皇陵及奉陵邑、契丹貴族墓葬出土的精品文物,從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喪葬制度等方面展示了契丹遼國這一草原第一王朝的歷史文化。陳列中以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的遼代佛教文物和遼慶陵及陪葬陵出土的契丹文、漢文哀冊等珍貴文物為亮點。
《巴林歷史文化展》,展覽中以古老懞古巴林部由來及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館藏蒙元文化精品文物及清代巴林王府珍貴遺物,講述巴林部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清庭公主們與巴林王室的姻緣。陳列中以灰藍緞提花團龍紋袍、龍紋金箱、金鳳釵首、龍紋高足銀盤等精品文物為亮點。
巴林右旗博物館
展廳一角

館藏文物

綜述

巴林右旗博物館館內藏品來源主要為考古發掘、徵集。藏品類別主要為遼代皇陵出土文物和紅山玉器。以金銀器、銅器、瓷器、錢幣、玉器為主。據中國博物館志顯示,館內共收藏文物82078件(組套),其中,金銀器85件(組套)、銅器226件(組套)、玉器129件(組套)、瓷器448件(組套)、錢幣80042枚、絲織品11件、字畫38件、古生物化石6件、其它993件(套)。藏品中一級品262件(組套)、二級品17件(套)、三級品35件(套)。截至2019年末,巴林右旗博物館館內藏品數量達81749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564件/套。

重要藏品

新石器時代勾雲形玉器:略成方形,長12.7厘米,寬11.7厘米,厚0.8厘米。二十世紀70年代,出土於巴彥塔拉蘇木蘇達勒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墨綠色玉,採用琢磨工藝製作。中心鏤空,上緣中間有鑽孔,可繫繩佩戴。
新石器時代玉鶚:1980年,出土於大板鎮(原巴彥漢蘇木)那日斯台遺址。高6.1厘米,寬6厘米,厚1.8厘米。黃綠色玉。雙耳,淺浮雕圓眼,喙為三角形突起,雙翅展開與肩平齊,正面各雕刻二道凸棱紋,雙爪呈半圓形外凸,雕刻三道斜凹紋。尾部平齊,雕刻四道凸棱紋,胸腹微鼓,背面頭部和兩翼脅下有三組對鑽孔。
遼鳳銜珠銀鎏金法舍利塔:1989年,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相輪樘中室內出土,通高405厘米、底徑10.7厘米。塔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剎組成。製作方法分段插揲,鏨刻及鉚固,焊接後插接而成。塔表分別採用錯金或局部鎏金工藝。該塔內盛有“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鎏金銀板一卷長102.5厘米,自右向左單面豎行鐫刻經文93行,共953字。
遼琥珀觀世音菩薩立像:通高19厘米、像高7厘米,1989年出土於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由木雕覆蓮、簡狀薄壁像座和像身組成。佛像由紫紅色琥珀雕制,身修長,赤足,雙手捧蓮蕾於胸前,額中鑲嵌一顆珍珠。柏木像外表雕飾行龍一條,座為覆蓮紋。內藏紙本雕印經咒一卷。
遼紅羅地聯珠人物繡經袱:1989年,巴林右旗慶州釋迦佛舍利塔相輪樘出土,長27.5厘米,寬27厘米,厚0.03厘米。平針刺繡。正面為紅色羅,背面用白絹作夾層,右下角綴有打節用強風絲帶一根,正中團窠聯珠環內繡一騎馬駕鷹人物。人側騎正視,戴皮棉帽,披鎧甲袍,著棕皮靴。面形正方,體魄壯實,黃色鬍鬚兩邊翹起,兩手高擎鷹鶻兩隻,“海東青”之獵鷹。所騎馬身上披掛鎧甲。馬尾結紮成花狀作奔跑狀,空隙處繡犀牛角、雙錢、法輪珊瑚等雜寶,上下兩端各有兩條,邊欄用藍色,上繡白色聯珠紋。人物由橙色、湖藍、淺棕色塊鋪繡而成。
遼紫定蓮池四魚碗:高6.2厘米,口徑16.1厘米,底徑5.5厘米20世紀70年代出土於索博日嘎鎮(原索博日嘎蘇木)遼慶州古城。圓唇、薄壁、圈足。碗覆燒時留有芒口。質地為白瓷胎,內外滿施醬釉,釉色中閃現紅斑,覆燒時流向足部,碗壁內飾工整的印有四魚蓮花主體紋和水波紋。盛開的蓮花,翻卷的荷葉,蔓就莖纏繞,又有三葉三花互生於蓮莖,間以飄蕩的浮萍,水波翻滾中三條鯉魚自由遊蕩,一條娃娃魚盤旋在碗底,構成魚水相融。外壁光素無紋。
遼白釉牡丹花長頸瓶:1985年,巴林右旗巴彥燈蘇木和布特哈達遼墓出土,通高52.8厘米,口徑13.8厘米,底徑10厘米。杯形口長頸有一道弦紋,溜肩、腹部斜收。底部微外侈、圓足。腹部採用剔地法刻出一對牡丹圖案,施白釉。胎質為粗白瓷。
石耜: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於巴林右旗中、南 部新石器時代遺址多有發現。系採用凝灰岩石質,經打、琢、磨製而成。整體呈柳葉形,賀弧狀刃正中出鋒,刃部鋒利,有磨用痕跡;頂端窄且尖,見打琢痕,通體扁平,型體碩大,通長在30厘米以上。有學者稱其為“犁”,是鬆土器具。
玉紡瓜: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系巴林石製成。共出土兩件。一件為桂葉形,在兩個尖頭間沿瓜連雕刻。對稱的一周溝槽,厚與寬相近,略顯扁平,長4.1厘米,寬1.6厘米。一件呈橢圓形,刻有溝槽一周,平面中間鑽有一圓孔,厚度稍小於寬度,長1.6厘米,寬1.1厘米。
玉蠶: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共為兩式4件。為軟玉雕琢,呈淺蓼綠色,有少許黃褐色斑點。兩式玉蠶型制均呈圓柱體,大小不同。其一,額部陰刻“八”字紋。頸和背部的上方飾有四條平行的凸線紋。頸部的下方有一橫穿透孔,尾端微向背部翹起。通長7.8厘米,直徑3.3厘米。其二,頭部與整體粗細無異,唯尾部為扁圓柱體並逐漸收縮為圓尖向背翹起。頭部表面微鼓,中間兩隻圓眼微斜,兩眼間有一豎不連通的凸線,兩眼中上方陰刻似人字眉狀紋,兩眼的下部,亦有一雙對稱的乳凸狀紋。頸部上方,飾有一雙半圓形,相近圓弧的凸狀紋。背部上方飾有兩道平行的凸線。頸部下方側面,有一對穿透孔,其餘部位均無飾紋。
喜鵲登梅拐杖:於圖木胡柱1號遼墓出土。為遼代契丹族的一種禮器,木質,長2米,直徑約2.8厘米。杖首雕刻部分長35.5厘米,杖尾端有2.5百米長的金屬箍痕。雕刻束花共6組,其中大束5組,小束一組。花形呈怒放、綻開、含苞等狀,還有蓓蕾。一喜鵲左爪著枝,右爪呈彎曲提起,昂首仰頸,雙翅微展,呈登梅狀。雕刻構圖生動,刀法遒勁,刻工樸實,透雕、浮雕兼用,疏密有致,錯落有別,鐵乾虬枝,真實可信,為遼代木雕工藝品中的孤品。
黃金箱:出土於古日本芒哈前水渠中。箱為內外雙層,外層純金,內層純銀,經捶揲鉚釘而成。長23.1厘米,寬12.4厘米,高9厘米,呈長形六面體。重1950克。除底部外,通體鏨刻精美紋飾,並有25處鑲嵌點,其中頂部7處,正面10處,左右兩面各4處。淺蓋,深箱體,由子母口扣合。頂部鏨刻團龍圖案。龍體蜿蜒捲曲,首尾相連。頭部較長,雙唇開啟,毛髮披散,鱗紋均勻,鷹爪虎掌。上兩爪,一爪擎火珠,一爪撥雲霧。下兩爪托海水江涯。周圍用10朵如意雲朵補白。圖案外又廓以近似菱形的邊,邊外四角又輔以四組卷紋。整個圖案筆觸細膩,主次有別。龍體矯健,栩栩如生。前後兩面的圖案相同,均為吉祥圖。主體紋為石榴、梅花、蘭草、湖石。上下對邊,飾滿相連的龍捲紋,4角亦輔飾4組。整個圖案層次多而不亂,畫面繁而不雜,渾然一體。左右兩側的圖案也完全相同,仍為吉祥圖案。主體為石榴綬帶,蘭草湖石。上下對邊的飾紋與前後兩面相同,仍為吉祥圖案。主體為石榴綬帶,蘭草湖石。上下對邊的飾紋與前後兩面相同,唯四角獨以掐係為花紋。似為契丹葬物。
磨盤磨棒: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物”遺物。石質多為花崗岩,極少沙岩。琢、磨製成。磨盤選用長方形石板材製作,邊角琢、磨加工,正面因研磨,中間部位形成弧形下凹。磨棒的選材與磨盤相同,大體分柱狀、條狀兩種類型。柱狀磨棒多見,兩端為不規則圓形握柄,中間為磨麵,由於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變換角度,磨麵磨蝕,逐漸變細;條狀磨棒磨麵一般呈長方形,兩窄邊為磨麵,有的僅一個磨麵。個別條狀磨棒有4個以至更多的磨麵,磨盤與磨棒配套組合使用,為加工穀物的器具。
跪踞石人: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為黑色岩石雕成,高19.4厘米,通體雕琢後又經磨光。頭頂有3層“相輪”式的裝飾,頂端平齊。頭部近似菱形,眼睛及眉弓下斜,浮雕作“八”字形,鼻頭較大,未刻鼻孔,口部無明顯刻痕,下頦較大微前伸,兩臂彎於胸前作合掌狀,腰部較細,兩腿跪踞於臀下,裸體赤腳,性別特徵不可辨。
玉雕龍形: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為軟玉雕琢,呈淺綠色,間有少量黃褐色斑點。高7.2厘米、寬5.2厘米、厚2.8厘米、中間孔徑1.8厘米。首尾相近,呈捲曲扁圓柱形。額頭隆起,有兩圓弧形耳,耳下浮雕圓眼一雙。下頦前伸,陰線刻出雙唇,唇上鼻頭隆起,上飾陽線鼻孔。尾端變細,向中心收攏。頸部有一對圓孔。整件器物除頭部外,余皆光素無飾。
青銅曲刃短劍:於大板炎葬場址古墓出土。稱“琵琶形”、“柳葉形”短劍,系青銅鑄造。短劍為直柄雙曲刃,兩側刃處鋒利。劍最寬處為6.6厘米,通長38厘米,其中刃長29厘米。劍中脊筆直通連,截面呈三角形高出刃面,內為橢圓形空心,自劍鋒至劍尾、逐漸變粗,口呈菱形,系中國古商代鑄造。
玉雕鳥形: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系採用巴林石雕琢而成,呈乳白色,高5.5厘米、寬4.8厘米、厚1.1厘米、中間孔徑2厘米。鳥作捲曲扁狀,首尾相近。大嘴尖喙,額頭隆起,一雙大眼無規矩的浮雕在頭部兩側。翅肩在器休的外側並向外尖出。翅尾向下凸尖。尾端呈禿狀。整體光素無飾,唯在翅肩部有一對穿透孔。

文化活動

巴林右旗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十分注重科研隊伍的培訓與管理,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學術研究會,不斷加強與中外學術界的交流。總結積累大量的科研資料,培養了擁有歷史、考古、美術、文物修復、攝影等專業技術人才。並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
巴林右旗博物館的出版物
作品
作者
出版
時間
《遼代城址探原》
韓仁信
遠方出版社出版
2003年9.月
《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遺址調查》
韓仁信
《考古》第6期
1987年
《牡國元寶與助國元寶淺議》
韓仁信
《中國錢幣》第3期
1989年
《內蒙古巴林右旗李家園子出土唐印》
韓仁信
《考古》第8期
1997年
《內蒙古巴林右旗出土契丹大字銅符牌和石質道教符印》
韓仁信
《考古》第6期
1999年
《遼太叔祖墓主室壁畫及相關問題》
計連成
《內蒙古文物考古》第1期
2001年
《紅山文化》
朝格巴圖
《科學》第2期
1991年
《巴彥漢山前遼墓出土的玉石瑪瑙馬具裝飾》
烏蘭其其格
《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從》
2004年
《哈日巴沼遺址調查簡報》
劉志安
《內蒙古文物考古》第2期
2000年
《遼代釋迦佛舍利塔內出土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鎏金銀板》
劉志安
《北方文物》第1期
2002年
參考信息:

所獲榮譽

巴林右旗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

作用價值

巴林右旗博物館是集科學、歷史研究及旅遊參觀為一體的綜合型博物館。

機構設定

巴林右旗博物館歷任館長為韓仁信 (1985.8—1991.9) ;德力格爾(1991. 9—1992.4) ;王興貴(1993.2—1993.11) ;計連成(1993. 11—2001.11) ;張秀珍(2001.11— 2002.5) ;楊曉雷(2002. 5—2005.3) ;石陽(2005.3—)等 。
巴林右旗博物館是國有事業單位。
巴林右旗博物館經費來源是財政撥款。
巴林右旗博物館館內機構設有考古部、藏展部、保衛科、辦公室,下設慶州文物管理所。
巴林右旗博物館為準科級全額事業單位,編制23人。其中大專以上23人、初級以上職稱12人,專業技術人員12人。
截至2019年末,巴林右旗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人數達60萬人次。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巴林右旗博物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鎮巴林路東段(文化廣場北側)。
巴林右旗博物館

開放時間

全年按作息時間開館。

門票價格

免費。

交通路線

呼和浩特市——京藏高速——海張高速——105省道——丹錫高速——巴林右旗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