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思缽氏龍(學名Barsboldia)是一屬大型的鴨嘴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的耐梅蓋特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里希特階早期。它的化石是部分脊柱、部分骨盆及一些肋骨。巴思缽氏龍可能是北美洲亞冠龍的近親。模式種是B. sicinskii,是由Teresa Maryańska及Halszka Osmólska在1981年所敘述、命名。屬名是以著名的蒙古古生物學家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為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巴思缽氏龍
- 拉丁學名:Barsboldia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描述,歷史,古生物學,科學分類,
描述
巴思缽氏龍的正模標本(編號ZPAL MgD-1/110)是一個部分骨骼,這副骨骼包括9節背椎、9節薦椎、15節尾椎、左腸骨、部分左右恥骨、幾條肋骨、及一些後肢碎片,當中大部分的脊椎都是呈關節仍連線的狀態。巴思缽氏龍的最大特徵是在神經棘。這些神經棘很高,尤其是在臀部的,並且是當時已知鴨嘴龍類的第二高,僅比亞冠龍的神經棘短(但這不包含同年被命名的寬尾賴氏龍),而且前幾節尾椎的神經棘末端是呈棍棒狀的,可能是老年的跡象。
歷史
雖然沒有發現頭顱骨,巴思缽氏龍被分類在賴氏龍亞科中,是第一個發現於耐梅蓋特地層的賴氏龍亞科恐龍。它的薦骨與賴氏龍亞科相似,底部有個棱脊,且這些骨頭與亞冠龍的相似。由於只發現部分的骨骼,巴思缽氏龍被認為是疑名,或可能是賴氏龍亞科內的分類不明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