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底隆神廟上的全部雕塑,是菲地亞斯所作,但就其雕刻的巨大數量來看,菲地亞斯不可能獨自一人完成。雅典此時已是一個軍事上強盛、政治上比較開明的強國,希臘各地藝術家趨之若鶩,都願意到伯里克利所管轄的城市裡來工作。雕塑家來此地的也不少,但威信最高的仍是菲地亞斯,故神廟在動工時期,菲地亞斯作為雕塑設計的總負責人,把一些方案和草圖交給他手下的雕塑家去完成,是完全可能的。另外,從風格上看巴底隆神廟上的雕塑是相當一致的。飾帶浮雕原來全長約有159.56米,高1米。被毀後殘存約125.08米,但只有100米的浮雕較為完整。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藝術賞析,相關知識,
基本信息
【名稱】巴底隆神廟飾帶浮雕
【作者】公元前447-前438年
【原屬】希臘
藝術賞析
巴底隆神廟上的全部雕塑,據考古學家們認定是菲地亞斯所作的,但就其雕刻的巨大數量來看,菲地亞斯不可能獨自一人完成。雅典此時已是一個軍事上強盛、政治上比較開明的強國,希臘各地藝術家趨之若鶩,都願意到伯里克利所管轄的城市裡來工作。雕塑家來此地的也不少,但威信最高的仍是菲地亞斯,故神廟在動工時期,菲地亞斯作為雕塑設計的總負責人,把一些方案和草圖交給他手下的雕塑家去完成,是完全可能的。另外,從風格上看巴底隆神廟上的雕塑是相當一致的。
這座神廟的全部雕塑分為三部分:東西兩面人字牆上的雕像、飾帶浮雕和回檐浮雕(回檐浮雕都在人字牆下面、柱頂之上的一個狹長的額帶里,而飾帶浮雕是在巴底隆裡面一列柱廊的上部沿神廟四周一圈)。現將這幾部分雕刻作扼要的介紹: 東、西兩面人字牆上的雕像是:東面描寫雅典娜誕生((參見《命運三女神》詞條),其中許多雕像已殘缺不全;西面人字牆雕像描寫雅典娜與海神波賽冬爭做雅典的保護者的故事,其中大多數雕像也已殘破不堪,只有一個象徵流經雅典的伊利索斯河的伊利索斯形象,還保存著一個青年男子的胴體。
飾帶浮雕原來全長約有159.56米,高1米。被毀後殘存約125.08米,但只有100米的浮雕較為完整。本圖所見到的,即是其中一部分屬於神廟東側的一塊浮雕。
這條飾帶浮雕是一種淺浮雕,裝在建築物上,離地約有13至14米,又是裝在內柱廊上的,光線不足,為使仰視時能看到浮雕所刻畫的整個情節,上部一般比下部刻得稍高一些,浮雕憑著地面光潔的大理石反光,以迎合下面往上看的視線角度。至於浮雕的主題有各種解釋,但反映每四年一度給雅典娜獻新衣的節日大遊行這一點,是沒有異議的。巴底隆神廟的正門是在東面,而浮雕上遊行行列的開始部分卻是在西面的南角,自右朝左,轉向北面,一直前進,直達東角,轉入東面。兩支分開的隊伍朝相反方向前進,最終到達東面,這當然與事實是不符的。設計者考慮到,飾帶浮雕表現節日行列如何避免首尾都集中在東面的缺陷,才作了這樣的處理。因為衛城的入口在西面,觀者從入口走近巴底隆,必先看到西面的浮雕,這就一定要從遊行隊伍的中間看起,這樣最壯觀的浮雕場面就會失去一半。
現在作這樣的分割,不論從哪個方向看起,自西面向任何一方面轉,情節都是由低潮到高潮的一種趨勢。到了東面,就會看到整個隊伍的最壯觀的一幕。西面部分的描寫,主要是遊行的馬隊在準備出發,人物各有細節,十分生動。北面部分也是馬隊,南面與北面大體相似,只是少了一些樂隊吹鼓手和羊群。東面的中央有祭司、女祭司和助手,在她們的兩旁。坐著眾神和一個雅典娜形象。眾神的兩側則是地方官形象,再兩側,是一群少女形象(事實上祭司、長官、少女等都是圍在眾神前面的,為了使形象分明,這些人物都被以展開的方式排列著)。
這裡一幅圖片就是那些在地方官兩側的少女緩步前進的形象(這塊殘片很長,本圖只能攝取其中一段)。那些表現得十分典雅的少女形象,被刻畫得非常真實。儘管殘片中有的頭部已沒有了,但從其他幾位少女的姿態以及人物的垂直衣紋來看,藝術家充分顯示了自己的技巧,運用一種起承轉合的雕塑線條美,並按照實際透視的方法進行複雜的雕鑿。線條的美,在這裡構成了淺浮雕的最大魅力。
全部飾帶浮雕包括五百個人,一百多匹馬。這支浩蕩而漫長的隊伍就象一首莊嚴的交響樂曲,全部節奏都隨著這種富有律動的線條表現,起伏跌宕地展示出來。人們僅從這一小塊殘片上看到了古代藝術家的卓越才華。這塊淺浮雕現被收藏在法國巴黎羅浮宮內。
相關知識
巴底隆神廟位於中希臘的阿提卡半島上,境內有供航海與經商的良港雅典城。巴底隆神廟始建於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38年基本上完成。在廟宇外,衛城上還豎立一尊異常巨大的雅典娜銅像。它也是在這一年裝置完畢的(此雕像為菲地亞斯早期的青銅傑作。她在衛城是最高的標誌,遠從海上就能看見雅典娜的頭盔與長矛的尖頭,此像今已不存)。巴底隆神廟採用圍柱式結構,即東西兩側各8根立柱,南北兩翼各17根立柱,柱高為10.4米,廟宇是矩形,共長70米,寬31米,符合古代黃金分割的審美規律。整座廟宇用貴重的白色大理石為材料,並以大量鍍金的青銅作裝飾。神廟柱式為多立克式,它顯得壯實有力,然也適當採用愛奧尼亞柱式的某些長處,如柱長略高一些,上部略瘦,這種善於糅合其他建築風格的手法,已是阿提卡建築學派的主要特色。圖片上所展示的就是巴底隆神廟的西面。
巴底隆神廟是希臘古典時期最完整的建築形制,它作為紀念碑被聳立在衛城上,就象雅典衛城聳立在雅典城市中一樣顯得壯麗宏偉。建築的各部分結構極其協調,兩端的人字牆上雕塑、回檐浮雕和飾帶浮雕更使神廟頻添了秀美與多姿。這座神廟每四年要舉行一次泛雅典娜節日,全城自由民都聚集到衛城西北角廣場上,準備參加遊行。這一天,雅典的少女們要以整個城市國家的名義向雅典城的保護神雅典娜女神奉獻她們所織的無袖新外衣。遊行行列先環繞衛城一周,然後從西面進入衛城,首先通過凱旋門,即西門的那座山門(建於公元前437-前432年),便見到高達10米的雅典娜銅像。她英姿颯爽地兀立在衛城的西北方。這座雕像是整個衛城建築群的中心,氣勢分外壯觀。再向前走,莊嚴肅穆的巴底隆神廟的西門就展現在眼前。當遊行隊伍沿著巴底隆神廟的柱廊環顧一周時,會受到那長長的回檐浮雕 巴底隆神廟與飾帶浮雕形象的美的感染。旋即又在北面看到了另一座頗有特色的海神廟的精緻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