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Battaks,Batak)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民族之一。中國史籍稱“拔沓人”、“花面人”。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島中部和北部山地,大多聚居在多巴湖周圍地區。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系原始馬來人的後裔。一般身材矮小,皮膚呈暗棕色。使用巴塔克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原有本民族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拼寫。根據方言和文化,巴塔克人分 6大支系。1/3的巴塔克人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1/3信基督教;1/3保持萬物有靈和巫術信仰。仍保留父系氏族殘餘。由六、七戶人家形成一個村落,有村落會議和首領。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旱稻、玉米、薯類、椰子、咖啡、菸草和橡膠等;飼養牛、馬。善紡織、制陶和冶煉;建築藝術和木刻較發達。20世紀以來,商品經濟得到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塔克人
  • 外文名:Battaks,Batak
  • 後裔:原始馬來人
  • 類型:蒙古人種馬來類型
語言文化,巴塔克人祭祖,性觀念,歷史習性,

語言文化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中部幾個關係密切的種族集團。他們有自己的書面語言,包括幾種不同的方言,屬南島(Austronesian, 即澳斯特羅尼西亞)語系。巴塔克人是強大的原始馬來民族的後裔。1825年以前,該族相對孤立地生活在蘇門答臘托巴(Toba)湖四周的高地上。他們始終沒有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擁有6個文化區域。認為祖先、植物、動物和無生命的東西都具有靈魂,可以被男巫士所驅使。一度有過食人習俗,但被食者限於罪犯和犯亂倫罪的人。人口約310萬人,其中1/3是基督徒,1/3是穆斯林,其餘仍信傳統宗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托巴居民大量遷移到東岸以前屬於外國投資者的富饒的種植園地區。

巴塔克人祭祖

取出屍骨洗刷重埋
居住在山裡的巴塔克人(Karo Batak)的一些古老儀式看起來可能會讓人感覺毛骨悚然,但是將家族成員的屍骨挖掘出來,卻是一項神聖的、延續數百年的傳統。為了紀念被埋葬於印尼北蘇門答臘省山腰間的親人,這個部落的成員會將逝者的屍骨重新挖出。隨即他們將屍骨小心翼翼地清洗乾淨,並將其放置於特殊修建的“顱骨房間”(skull house)內的另一具全新的棺材裡。
巴塔克人

性觀念

巴塔克人允許男性婚前的同性戀關係。男孩在青春期離開父母,與十幾位年長男性睡在一處,他們會引導新來者開始同性戀實踐。

歷史習性

巴塔克人的某些部落崇尚著獨特的宗教,相信人的力量可以通過食用被他人汲取,戰俘和犯有盜竊、通姦等罪的罪犯是這種力量的主要來源。
為了更好地汲取這種力量,巴塔克人在人肉料理上下了不少功夫。首先,戰俘被捆在樹幹上,由廚師將其頭部拿走,血液會被小心地收集起來,與大米一同製成布丁,或者直接當作飲料。如果肉源來自罪犯,還需要他的家人親自提供鹽、辣椒、檸檬等調料,以示服從判決不事反抗。部落里的男人們接著會舉辦一場盛大的宴會,切割好的鼻子、耳朵、腳掌心會被視作最有力量的部分專門呈獻給酋長,但手掌心、臉蛋、心臟和肝臟也會被當作上等佳肴交給地位尊貴的人。在烹飪時,人肉會塗好鹽放在烤架上烤熟,同時灑入檸檬汁等調料,往往還會加入米飯——他們稱人肉非常美味,馬可·波羅在回憶錄中描寫道,巴塔克人會把骨髓也會敲出來吮吸乾淨。
但從18世紀以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廣泛開展殖民地,很快控制了蘇門答臘大部分地區,經過幾場暴力衝突,荷蘭殖民政府在1890年立法禁止了食人行為,雖然有人聲稱巴塔克人直到20世紀初還在悄悄消費人肉,但相信自1816年這種行為就因為伊斯蘭教滲入變得罕見了。
巴塔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