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文化景觀位於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巴厘文化景觀包括五塊水稻梯田和它們的水神廟,占地19500公頃。這些梯田沿襲一種叫做“蘇巴克”的古老的灌溉系統,由水稻梯田和水渠、水壩、印度教神廟等建築物組成, 經過幾個世紀的使用證明其幾近完美。“蘇巴克”灌溉系統仍正常運行,已成為巴厘著名人文旅遊景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厘文化景觀•蘇巴克灌溉系統
- 外文名: Cultural Landscape of Bali:the Subak Systemas a Manifestation
- 地理位置:印度尼西亞巴厘島
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遺產描述,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遺產介紹,盛產稻米的天堂之島,“蘇巴克”灌溉系統—巴厘著名人文旅遊景觀,智慧和文化的珍貴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Cultural Landscape of Bali:the Subak System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Tri Hita Karana Philosophy
入選時間:2012年
批准依據:文化遺產(ii)(iii)(v)(vi)
地理位置:S08 15 17 E115 20 10(Supreme Water Temple Pura Ulun Danu Batur)
S08 15 33 E115 24 10(Lake Batur)
S08 25 46 E115 18 44(SubakLandscape of Pekerisan Watershed)
S08 20 37 E115 07 20(SubakLandscape of Catur Angga Batukaru)
S08 32 31 E115 10 21(Royal WaterTemple Pura Taman Ayun)
遺產編號:1194rev
遺產描述
巴厘文化景觀:展現“幸福三要素”哲學思想的蘇巴克灌溉系統,坐落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上。巴厘文化景觀占地擁有五塊水稻梯田和它們的水神廟,占地19500公頃。水神廟是以“蘇巴克(SUBAK)”聞名於世的由水渠、水壩組成的協作水管理系統的中樞,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9世紀。在遺產地內還有一座18世紀的皇家寺廟(母神廟)(Royal Temple of Pura Taman Ayun),它是島上同類型建築中最大、最具震撼力的一座。蘇巴克體現了“幸福三要素(Tri Hita Karana)”的哲學概念,是精神王國、人類世界和自然領域三者的相互結合。這一哲學思想是過去2000年多年中巴厘島和印度文化交流的產物,促成了巴厘景觀的形成。儘管供養島上稠密的人口是一大挑戰,但蘇巴克體系所倡導的民主與公平的耕種實施原則使得巴厘人成了群島中最多產的水稻種植者。
2012年6月29日,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v)(vi),巴厘文化景觀:展現“幸福三要素”哲學思想的蘇巴克灌溉系統,因其展現了“幸福三要素”哲學思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i):至少從12世紀開始,塑造巴厘島景觀的文化傳統是古老的三希塔卡拉那(Tri Hita Karana)哲學概念。水神廟的集會是蘇巴克景觀的水管理基礎,旨在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儀式、祭祀和藝術表演,維持與自然和精神世界的和諧關係。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巴厘文化景觀占地擁有五塊水稻梯田和它們的水神廟,占地19500公頃。水神廟是以“蘇巴克(SUBAK)”聞名於世的由水渠、水壩組成的協作水管理系統的中樞,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9世紀。在遺產地內還有一座18世紀的皇家寺廟(母神廟,Royal Temple of Pura Taman Ayun),它是島上同類型建築中最大、最具震撼力的一座。 蘇巴克體現了“幸福三要素(TriHita Karana)”的哲學概念,是精神王國、人類世界和自然領域三者的相互結合。這一哲學思想是過去2000年多年中巴厘島和印度文化交流的產物,促成了巴厘景觀的形成。儘管供養島上稠密的人口是一大挑戰,但蘇巴克體系所倡導的民主與公平的耕種實施原則使得巴厘人成了群島中最多產的水稻種植者。
遺產介紹
盛產稻米的天堂之島
巴厘島上大部分為山地,全島山脈縱橫,地勢東高西低。島上還有四五座完整的錐形火山峰,其中阿貢火山海拔3142米,是島上的最高點。沙努爾、努沙-杜爾和庫達等處的海灘,是島上景色最美的海濱浴場,這裡沙細灘闊、海水湛藍清澈。每年來此遊覽的各國遊客絡繹不絕。由於巴厘島萬種風情,景物甚為綺麗。因此,它還享有多種別稱,如“神明之島”、“惡魔之島”、“羅曼斯島”、“綺麗之島”、“天堂之島”、“魔幻之島”、“花之島”等。
巴厘島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稻米、玉米、椰子和咖啡。農業生產多以集體合作形式進行。可貴的是,巴厘一年接待百萬訪客來去,可依舊不改顏色,滄海仍是滄海,桑田猶然是桑田。在島上仍然保留著古老的梯田,其中改變的只有稻禾品種。巴厘的農作面積逾90%改種新品種。在人口擁擠土地稀缺的小島上,農業的發展有賴於當地長期形成的水利設施和灌溉系統。
“蘇巴克”灌溉系統—巴厘著名人文旅遊景觀
巴厘文化景觀,也稱“蘇巴克”灌溉系統,始建於公元11世紀,由占地19500公頃的水稻梯田和水渠、水壩、印度教神廟等建築物組成,仍正常運行,成為巴厘著名人文旅遊景觀之一。
灌溉系統是灌區引水、輸水、配水、蓄水、退水等各級渠溝或管道,及相應建築物和設施的總稱。從水源取水,通過渠道、管道及附屬建築物輸水、配水至農田進行灌溉的工程系統。可分為渠道灌溉系統和管道灌溉系統兩類。由灌溉渠首工程,輸水、配水工程和田間灌溉工程等部分組成。巴厘文化景觀擁有五塊水稻梯田和它們的水神廟,占地19500公頃。
“蘇巴克”灌溉系統的幾座神廟建築中,水神廟是以“蘇巴克(SUBAK)”聞名於世的由水渠、水壩組成的協作水管理系統的中樞,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9世紀。遺產點分別是:巴度爾湖邊上的正統水神廟——巴度爾神廟;巴度爾火山湖,被認為是所有泉水和河流的終極源頭;帕克里桑河流域的蘇巴克景觀,這是巴厘島上最古老的灌溉系統;巴吐卡魯山脈卡圖爾火山口的蘇巴克景觀等。這裡有傳統巴厘島寺廟建築的典範;一座18世紀皇室家廟塔瑪阿芸寺(也譯作母神廟,Royal Temple of Pura Taman Ayun),它是最具地方建築特色的水神廟,它代表了19世紀巴厘王國繁榮時期蘇巴克系統的發展擴張,它是島上同類型建築中最大、最具震撼力的一座。
“蘇巴克”位於百度湖畔,是一座建於湖邊的廟宇,共有四座印度教廟塔,其建築風格混合了佛教和印度教的特色。最有名的是臨近湖邊的兩座塔。一座是建在一個聖泉之上的水中三層廟塔,祭拜的是求子女神,是農民心目中最重要的廟塔之一。另外一座是祭拜湖水女神Dewi Danu,由於當地農民認為水神掌控巴厘島南區的農業用水,所以此塔是當地人的主要精神寄託。由此不難看出,水神廟並不是用來搞迷信活動的玩意:星羅棋布的廟宇管理著當地的灌溉系統——這才是這些廟宇的真正功能。
在遺產地內還有一座18世紀的皇家寺廟(母神廟)(Royal Temple of Pura Taman Ayun),它是島上同類型建築中最大、最具震撼力的一座。母神廟是一處園林寺廟,建造於1634年。這裡是孟威王國時代的皇家祭壇。寺廟內有很多的祭塔和29座祖先的神位。寺廟園林中有美麗的護城河和花園。
智慧和文化的珍貴遺產
“幸福三要素(Tri Hita Karana)”的哲學概念,是指真正的幸福要達到精神王國、人類世界和自然領域三者的相互結合。這一哲學思想是過去2000年多年中巴厘島和印度文化交流的產物,促成了巴厘景觀的形成,蘇巴克灌溉系統建設與運行充分體現了幸福三要素的哲學思想。儘管供養島上稠密的人口是一大挑戰,但蘇巴克體系所倡導的民主與公平的耕種實施原則使得巴厘人成了群島中最多產的水稻種植者。
蘇巴克灌溉系統,是田園景觀性的文化遺產。田園景觀在性質上非常貼近文化景觀,而文化景觀就是在世紀交替之際產生的全新遺產類型。它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平衡關係,以強調地球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充分體現世界遺產的原則及所主張的價值觀。世界遺產委員會在1998年第2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明確強調,應將眼光放寬放遠,加強研究和補充尚有欠缺的部分,如田園景觀、傳統鄉村、當代建築等。
“蘇巴克”灌溉系統的申遺工作自2000年啟動,2008年首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2012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批准。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評估認為,該灌溉系統體現了巴厘人精神信仰、現世生活和自然和諧統一的“幸福三要素”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