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阿里鸌(學名:Puffinus mauretanicus):鸌科、剪水鸌屬海洋鳥類。體長38厘米,翼展76-89厘米,體重349-416克。兩性無差異。上體的羽毛呈深棕色,下體、翅膀下側和腹部有一些顏色較淺的地方,趨於白色。喙頂部有管狀鼻孔。翅膀又長又薄,使它們能在海上飛行很長時間,該物種還可以在水中推進自己捕捉獵物。
主要在遠洋水域遠離海岸的地區捕食獵物。小型遠洋魚類是該物種的主要食物來源,也以浮游生物為食,該物種在巴利阿里群島的島嶼和沿海懸崖上繁殖。大多數冬天在那片海域,但有些在夏末進入大西洋,向北到達英國和愛爾蘭。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主要威脅,
動物學史
巴利阿里鸌是一種海鳥,和所有海鷗和海燕一樣屬於鸌科。長期以來,該海鳥並不被視為一個物種,有時被歸類為大西洋鸌的一個亞種,然後,直到1980年代,作為經常混淆的地中海鸌的一個亞種,巴利阿里鸌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物種,因為研究已經證實了。
形態特徵
巴利阿里鸌體長38厘米,翼展76-89厘米,體重349-416克。像這個家族的所有海鳥一樣,該物種的喙頂部有管狀鼻孔。兩性無差異。與身體的其他部分相比,它們的翅膀又長又薄,使它們能在海上飛行很長時間,儘管也需要風和空氣運動的大力幫助,才能在飛行過程中消耗儘可能少的能量。該物種還可以在水中推進自己捕捉獵物。
巴利阿里鸌上體的羽毛呈深棕色,下體、翅膀下側和腹部有一些顏色較淺的地方,趨於白色。飛羽,這些裝飾翅膀的大羽毛以及尾巴的末端顏色更深,幾乎是黑色。該物種並不是所有的個體都一樣,羽毛的深淺存在著許多差異。有些比其他的同類顯的更暗,大部分是棕色色調,而另一些則色調較淺。
棲息環境
巴利阿里群島位於地中海的巴利阿里海,瓦倫西亞外海,就在從北到南的巴塞隆納——阿爾及爾軸線上。由五個主要島嶼群組成:梅諾卡島、馬略卡島、卡布雷拉島、伊維薩島和福門特拉島。這些島嶼和海岸懸崖上的洞穴和裂縫中棲息和繁殖著巴利阿里鸌。巴利阿里鸌是西班牙同名群島的特有物種。
但巴利阿里鸌並不局限於這一地區。在一年中,它們會遊蕩和先遷徙到很多地區,可以在歐洲其他地方觀察到。它們遍布整個地中海,從東部的埃及到西部的摩洛哥,以及整個大西洋沿岸,從南部的葡萄牙到北部的挪威。可以說這種鳥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巴利阿里群島度過,然後在夏季和初秋遷徙到北部和大西洋,然後返回巴利阿里群島度過冬天。
生活習性
作為海鳥,巴利阿里鸌顯然是在海上覓食。它們主要在遠洋水域捕食獵物,即公海,在遠離海岸的地區,儘管它的分布一般在沿海。遠洋魚類(尤其是小型遠洋魚類)是該物種的主要食物來源。還以浮游生物為食,並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廣泛利用廢棄物通過潛入水中,深達35米或捕捉漁民扔回海中的東西來捕獲,有時也吃小型浮游生物。
巴利阿里鸌具有相當生廣泛的沿海分布,並傾向於選擇最常與海洋鋒面系統相關的生產陸架區域。在繁殖期間,鳥類傾向於在離繁殖群體最近的食物豐富的海洋區域覓食。在短時間視窗期的最佳風的幫助下,一些個體也會在分布的極端處前往豐食區域。這些豐食水域富含小型中上層魚類,不同類型的捕撈活動也同時發生,並可向鸌類活動的水域提供大量棄魚。該物種在非繁殖期一般更靠近海岸,形成了大型集群,這些集群的位置在幾年之間(以及幾年內)有所不同,可能是由於小型中上層魚類群的可用性波動。
食物根據季節、需要和性別而變化。例如,當它們需要能量來養育後代時,更喜歡沙丁魚和鳳尾魚,這些都是非常豐富的魚類。
分布範圍
留鳥:法國、愛爾蘭、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
繁殖地: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
非繁殖地:直布羅陀。
遊蕩:比利時、丹麥、德國、以色列、荷蘭、挪威、波蘭、瑞典和突尼西亞。
起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阿爾巴尼亞、波赫、克羅地亞、法羅群島、希臘、利比亞、馬爾他、摩納哥、黑山和斯洛維尼亞。
繁殖方式
地中海沿岸以東的活動較為罕見,因為該物種通常只在幾個巴利阿里群島繁殖。法國是巴利阿里鸌特別重要的產地,在6-9月的非繁殖期飛到那裡,此時它們飛越法國大西洋水域和英吉利海峽,而且在較小程度上,在2月底到7月初的繁殖期——在地中海。
巴利阿里鸌在法國的主要繁殖地是:聖米歇爾山灣、聖布里厄灣、拉尼翁灣、Vilaine-le Mor Braz河口、聖伊萊爾-德里耶(Corniche vendéenne)和朗德高原南部,在蘭德斯和庇里牛斯——大西洋。
繁殖群體相對較小,從孤立的巢穴到10個或甚至100個繁殖對的鬆散聚集。成鳥最早要到第三年才開始繁殖,儘管大多數繁殖往往發生在4至6歲之間。鳥類在3月中旬(特別是2月下旬)產卵;孵化發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6月下旬左右,在雛鳥羽化前幾天(7月初),成鳥離開繁殖群。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極危(CR)。
種群現狀
截止2011年,繁殖種群規模估計在2,000-4,500對之間。2012年,官方數字為3,142對。這包括:馬略卡島900對、梅諾卡島405對、卡布雷拉島475對、伊維薩島650對、福門特拉島712對。使用兩種方法進行的海上研究(基於船的調查和直布羅陀海峽遷徙瓶頸的沿海計數)表明巴利阿里鸌的全球總量約為25,000隻,這表明繁殖數量可能比以前假設的要多(Arroyo等人2014年)。從這些全球數據出發,並假設物種數量結構處於平衡狀態。2016年,推斷繁殖種群規模約為7,200對,儘管這個樂觀的數字也應謹慎對待。
主要威脅
事實上,很少有巴利阿里鸌能夠活到性成熟並進行繁殖。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天敵為害,黑鼠和褐鼠等哺乳動物、野貓以及小斑獛會吃巴利阿里鸌的卵以及幼鸌,有時甚至會吃成鸌,這阻礙了種群的自然增長。為了與這些獵手作鬥爭,齧齒動物控制運動已經在該物種繁殖的各個島嶼上進行了大約二十年(截止2018年)。壓力當然減少了,但威脅仍然存在。
成鸌存活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捕獵。不幸的是,亞成鳥和成鸌經常被漁具意外捕獲,它們有時會接近漁具以拋棄物為食。根據2016年生物學家Meritxell Genovart的工作,鳥類生活組織表示,這些捕獲物是巴利阿里鸌死亡的主要原因,50%的死亡可歸因於這一因素。
像所有海鳥一樣,氣候變化正在影響這一物種。後者確實影響了越來越北的種群分布,以及獵物的豐度。此外,由於巴利阿里鸌成群生活在相對較近的地區,對其棲息地的最輕微干擾都會對整個物種產生嚴重影響。例如,浮油、可能使鳥類及其幼鸌迷失方向的光污染、航海活動或風力發電廠的建設(碰撞、避開該區域、獵物稀缺、施工現場干擾)可能會嚴重干擾整個個體,並影響物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