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

洞山羊是羊亞科下的一,也被稱為鼠山羊,生活於馬略卡梅諾卡島,在大約5000年前滅絕。雖然叫“山羊”,但根據巴塞隆納大學的遺傳學分析,它們和綿羊的親緣關係更近。

1909年,古生物學家多蘿西婭貝特在馬略卡最早發現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的化石。2006年8月在遠離海岸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洞山羊的化石,可能屬於另一物種。

基本介紹

科學分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起源進化,滅絕原因,

科學分類

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亞科:
羊亞科 Caprinae
屬:
洞山羊屬 Myotragus
種:
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 Myotragus balearicus

形態特徵

和其他食草動物不同,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的雙眼朝著前方,而不是兩側,這有利於它們在山地活動時準確判斷距離。
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頭骨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頭骨
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的下門齒終生生長,像齧齒目兔形目動物,而不像有蹄類動物。上頜則沒有門齒。其餘的牙齒是適合於碾碎的臼齒前臼齒
它們的鼻子和頭骨相比較為短小,類似兔子和野貓。
無論雌雄都長著短小的角,當然,發現的化石只是骨質的部分,外面可能套著較大的角質的套,不過迄今為止沒有完整的角被發現。
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體型相當小,肩高僅50厘米,體重50-70千克。腿相對於身體來說較短且缺乏靈活性,這使得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並不是特別敏捷。不過這不是嚴重問題,因為這些島嶼上能構成威脅的只有一些猛禽,而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可以躲藏在植物叢中。
它們的肩上有一個明顯的類似駝峰的肩峰,後腿彎曲。和其他偶蹄目動物一樣,它們足上有四趾,二趾著地。尾巴相比較來說較長。

生活習性

化石顯示,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食性可能和現生山羊一樣,吃地中海氣候的低矮灌木及樹木的低枝條。根據馬略卡梅諾卡島的化石缺乏食草動物的情況看,在殖民者到來以前巴利阿里群島被森林覆蓋,而不是草原,所以洞山羊可能單獨或成小群活動。 沒有人確切的知道這些動物的繁殖習性。
1999年在馬略卡島東北部的馬納科爾發現了新生幼仔的化石,化石顯示就和母親的比例而言小羊的身材相當大,可能出生後不久就能行走。成熟也不需要很長時間,只要一到兩年。
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保留了角,說明雄性可能會相互爭鬥。但化石顯示角並不發達且兩性差異較小,說明它們不是一夫多妻制,至少雄性不會建立自己的群體。由於角較短小,雄性搏鬥時可能像現今的小羚羊一樣互相攻擊側面,而不是像大型有角動物那樣面對面頂撞。
地中海氣候有明顯的季節性,尤其是降水。這意味著洞山羊們可能有固定的繁殖期,但具體的時間就無從知曉了。

起源進化

島嶼上,有蹄類動物往往會侏儒化(典型的如歐洲矮象),而老鼠和兔子則會巨型化。由於缺乏食肉動物,它們的運動能力下降。為了獲得立體視覺更好地測算距離而不是向四周觀察食肉動物,它們的眼睛轉向前方。大腦和身體其他部分所占比例也減小,就像印度尼西亞弗洛雷斯島的霍比人
發現與馬卡略島的最早的洞山羊(Myotragus pepgonellae)生活於五百七十萬年前的上新世,其祖先可能是綿羊類的盤羊,或者中亞山羊。600萬年前,海平面下降,直布羅陀海峽關閉,地中海逐漸縮減成一個個鹹水湖。後來海水從新淹沒這些地區,動物們被困在島嶼上,同時氣候從亞熱帶類型向地中海類型轉變,動物們為了適應變化的氣候也發生急劇的變化。
洞山羊最初之生活在馬略卡。在加泰羅尼亞則缺乏高級動物,主要脊椎動物只有鳥類和蝙蝠。而在梅諾卡島則是由巨兔(Minorcan Giant Lagomorph)統治。在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馬略卡和梅諾卡島連線,洞山羊取代了巨兔。

滅絕原因

關於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的滅絕原因,主要有氣候變化說和人類滅絕說兩種。目前來看前者可能性較大,因為近期研究表明人類在3000年前才到達巴利阿里群島。
第一批到達巴利阿里群島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過著農耕生活,但仍然住在山洞裡,在洞裡發現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尤其是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的,他們被雕刻成工具或工藝品。
更奇怪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洞山羊都是死後被帶進洞穴的,有的可能還活了一段時間。它們的角斷裂後又痊癒,說明人類曾嘗試馴養它們。但沒有成功,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沒有繁殖,因為所有的化石都是成年洞山羊的。
如果真的是人類滅絕了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那么可能是狩獵,放牧家畜對森林的破壞以及狗的捕食把洞山羊推向了絕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