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區
- 外文名: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
- 也稱作:阿克瑟斯文明
- 性質: 定居型文明
地理環境,文明起源,
地理環境
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的遺址是由蘇聯考古學家維克托·薩瑞阿尼迪(Viktor Sarianidi)在1976年發現,並予以命名。巴克特里亞是巴克特拉地區(今巴爾赫)的希臘語名稱,位於現今阿富汗北部,而馬爾吉阿納則是馬爾古(Margu)的希臘語名稱,即是今土庫曼斯坦首都梅爾夫一帶。
文明起源
這個文明體起源於中亞本地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確認的最早的定居點出現在水源豐富的科佩洛達格山脈北麓。考古發掘顯示,該區域在許多階段融入了近東的文化因素,特別是與伊朗古爾乾平原上的文化面貌較為一致。在哲通遺址,發現了八千年前的土坯建築,居民們種植大麥、小麥,飼養牛羊(這些農牧業技術均引自西南亞)。此時,整個科佩洛達格山脈北麓的新石器遺存被命名為“哲通文化”。
紅銅時代,人口有了增長。1946年,瓦迪姆·米哈伊洛維奇·馬松在難土庫曼斯坦領導的發掘顯示,中伊朗的移民帶著紅銅技術侵入該地區,並且融入到哲通文化中。不過在2010年的發掘中卻顯示,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到紅銅時代初期,當地的文化面貌發生了劇變。稍後,卡拉特佩和那摩扎特佩興起,同時,一些稍小的聚落,如達蘇里、安諾和耶斯特佩也悄然湧現。這些聚落廣泛擴散,東至吉奧克修爾遺址。這時期的考古學遺存被命名為“安諾文化”。在這個時期,整個地區的陶器出現兩種不同的風格,東部的陶器紋飾樸素、雕飾不多;而在西部,以安諾文化的彩陶為代表,一種美艷的風格大行其道。
在青銅時代初期,科佩洛達格綠洲和阿爾提恩特佩,考古學家發現了早期城市化的跡象。到了青銅時代中期,阿克瑟斯文明在其基礎上破殼而出。1970年代往後,薩瑞阿尼迪在各個遺址上發現了大量被圍牆和閘門保護的紀念建築物。一些青銅工具、寶石首飾和陶器等能夠反映文明發展水平的稀有物件也重現世間。在蘇聯解體前,關於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的報告大部分都局限在蘇聯的刊物里,在1990年代薩瑞阿尼迪的作品開始被翻譯成各種語言之前,西方對於這個發現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如今,這個文明時常被拿來和東伊朗的焚毀之城以及印度河谷的哈拉巴文化作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