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中柞蠶蛹
- 產地名稱: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
- 品質特點:口感綿柔,蛹香味濃,風味獨特,營養豐富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2277號
- 批准時間:2016年8月16日
產品特點,感官特徵,品質指標,產地環境,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植被水源,養殖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感官特徵
巴中柞蠶蛹為紡棰體形,分頭、胸、腹三個體段。春季柞蠶蛹長約為3.8厘米,蛹幅1.9厘米。秋季蛹長約為4.0厘米,蛹幅2.1厘米。成熟蛹春季為淡黃褐色,秋季為黃褐色。全蛹重量平均為8克/粒,有的可達10.5克/粒。
巴中柞蠶蛹蛹形大小整齊,蛹體飽滿完整,色澤均勻。以蛹滯育而越冬,在5~15℃保鮮貯藏期達10個月不發蛾,口感綿柔,蛹香味濃,風味獨特。
品質指標
巴中柞蠶蛹鮮蛹蛋白質含量占乾物質≥60%,胺基酸總量占乾物質≥56%;維生素C≥180毫克/千克,維生素B2≥16毫克/千克,維生素E≥6毫克/千克;鈣≥200毫克/千克,鋅≥12毫克/千克,鐵≥6.5毫克/千克,銅≥4毫克/千克。
產地環境
氣候條件
巴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熱同步,無霜期259~298天,光照適宜(日照時數1470.6小時),雨量充沛(降雨量1150毫米),年平均氣溫16.9℃,相對濕度76%,適宜柞樹生長和柞蠶生長發育。
地形地貌
巴中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最高海拔2507米,南部最低海拔208米。全市丘陵、平壩面積約為1243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0%,山地占90%。巴中柞蠶蛹產區主要分布在坡度50度以下的中部中、低山區。
植被水源
養殖環境
巴中是全國典型的“一化二放”柞蠶產區。春季氣溫回升快,柞樹開葉早,葉質好,在4月10日前可放養春蠶,整個蠶期日光照時數均在14小時以下,12小時以上,尤其是在蠶兒吐絲、化蛹期間白天溫度均超過27℃,提高了高品質的黃蛹率,5月至6月初結繭,6月中旬春柞蠶蛹就可以上市,8月20日開始收蟻放養秋蠶,10月中下旬秋柞蠶蛹又可上市。
歷史淵源
巴中市具有悠久的柞蠶養殖歷史,柞蠶在野外生長,喜食柞樹葉,故得其名。
20世紀80年代以前,四川省多個縣發展柞蠶產業。之後,隨著桑蠶產業的發展外加市場需求不大,柞蠶產業逐漸衰落。
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市場對柞蠶絲需求量的增加,柞蠶常供不應求,憑藉資源、品種和技術優勢,巴中市開始重新大力發展柞蠶產業。
2012年,巴中市通江陳河柞蠶種場對保育的川08、川06、通江、河33、遼2、秋2等6個品種進行淘汰復壯,提高了品種保育質量,產量、產值創歷史新高。
2015年,巴中市出台《巴中市柞蠶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5)》,提出要以通江陳河柞蠶種場為核心養殖區,輻射帶動通江陳河、涪陽、新場,巴州區寺嶺、凌雲、柳崗等47個鄉(鎮),建設3個國家級柞蠶基地縣和9個5萬畝有機柞蠶生產基地鄉鎮,打造“中國富硒柞蠶之鄉”。
2018年3月,巴中市與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簽訂2018—2021年為期三年的《巴中市柞蠶產業合作協定》第二輪合作。巴州區寺嶺鎮賀家河村示範建設柞蠶“種養循環、三產融合”示範園區1200畝,推廣樹上養蠶,樹下種茯苓、椴木種植銀木耳等柞林綜合利用;與河南省、貴州省蠶業科學研究院簽訂《柞蠶品種繁育合作協定》,開展一化性柞蠶品種的異地提純扶壯、新品種繁育推廣等工作,在通江柞蠶種場設立柞蠶良種繁育實驗基地,並為通江柞蠶種場的新品種繁育、新技術推廣等提供技術支持。
生產情況
2012年,巴中市通江柞蠶種場共制母、原種蠶卵2.5千克,生產種繭4.5萬粒,生產柞蠶繭55萬粒。
2018年,巴中市全年放養柞蠶種1000萬頭,生產柞蠶繭40000公斤,綜合產值達500萬元。
產品榮譽
2016年8月16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巴中柞蠶蛹”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巴中柞蠶蛹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巴中市巴州區的寺嶺、梓橦、凌雲、花溪、官渡、青山、福星、棗林等8個鄉(鎮);通江縣的陳河、涪陽、新場、青浴、板橋口、諾水河、鐵廠河、回林、火炬、興隆、煙溪、永安、泥溪、沙坪、長坪、鐵溪、兩河口、勝利、鐘鳳、碧溪、沙溪等21個鄉鎮;南江縣的關田、關路、趕場、關門、北極、上兩、關壩、寨坡、楊壩、坪河、貴民、沙壩、匯灘、柳灣、東榆、沙河、團結、高塔等18個鄉鎮。總計3個區縣47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1′~107°45′,北緯31°15′~32°50′。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柞蠶放養在野外柞樹(以麻櫟和栓皮櫟為主)上,以柞樹葉為飼料,在21℃~27℃的適溫下,幼蟲期約為45~55天,經4眠5個齡期結繭化蛹。
1、飼養品種
主要的生產種為川06、川08和通江等3個品種:平均每斤蠶種產蛹量為227千克,最高達340千克;微粒子病率母種為0、原種為3‰以下;健蛹率98%以上;蛹體單粒重8克以上。
2、柞園準備
2.1、柞園選擇:選擇坡度在50度以下、柞樹比例占80%以上的天然柞樹林。
2.2、柞園培植。在1~3月期間,從柞樹基部離地60~80厘米處砍去主幹留拳,拳上選留3~5個健壯側枝培養成一級支幹,再由一級支幹分支成2~3級支幹,整株樹高控制在2米以下。適當保留部分高大樹,提高柞園鬱閉度和覆蓋率。
2.3、蠶場規劃。按放養1斤蠶種需30~40畝柞林準備小蠶場、大蠶場和窩繭場。小蠶場放養1~3齡蠶,選擇2~3年生,新梢較多的柞樹為宜,小蠶場占總面積的20%;大蠶場飼養4~5齡蠶,選擇3~4年生柞樹均可,大蠶場占總面積的60%;窩繭場選擇陽坡海拔較低,集中度高,通風透氣的4~5年生柞樹為宜,不宜過高,便於采繭,窩繭場占總面積的20%。
2.4、蠶場整理。在放養前15天砍掉雜樹、雜草,剪去柞樹下部乾枝、貼地枝,使場內整潔、通風透氣。
3、一化二放
一化性柞蠶品種理論上一年只能放養一次,4月10日前後開始放養春蠶,6月中旬收穫柞蠶繭。將春繭人工感光解除蛹滯育,使其孵化、交配、產卵製成秋用蠶種。8月20日前後可放養秋蠶,10月中下旬秋柞蠶蛹又可上市。
4、飼養技術要點
4.1、孵卵:春季孵卵在柞樹冬芽大部分脫苞、頂芽微露時開始。孵卵室溫度18℃~22℃,相對濕度70%~75%,通風良好,光線均勻,自然明暗。
4.2、收蟻:待蠶卵孵出率超過90%後,清晨8時左右採用引枝收蟻。打開孵化盒,均勻放一層長30厘米新鮮柞枝引蟻,然後將引枝上的蟻蠶送到小蠶場放養。
4.3、移蠶:1~3齡稚蠶在小蠶場放養,4齡時移入壯蠶場放養,5齡蠶老熟營繭時移入窩繭場營繭。當食葉量達整樹超過70%(幼蠶)或80%(壯蠶)時,在睛天的上午10點前或下午4點後適宜移蠶。
4.4、勻蠶。各齡蠶經眠起後1~2天即可勻蠶,採取掰葉或剪短枝勻蠶至每樹密度:稚蠶80~100頭,壯蠶20~40頭,窩繭30~50頭。
4.5、病蟲鳥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和綜合防治。單蛾鏡檢控制微粒子病,卵面消毒嚴防病毒病、軟化病、血液型膿病發生。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藥物。(1)防鳥:定人巡場,用火炮驅趕,在蠶場上方懸拉閃光帶,插彩旗、掛防鳥液和防鳥網等方法防治。(2)滅蟻:挖掉柞園中蟻穴,將“滅蟻粉”噴霧或紗布袋振動方法殺蟻。(3)防蠅:在5齡盛食期,用25%“蠶用滅蠶蠅”或樂果乳油300~400倍兌水噴灑柞樹葉。
4.6、窩繭和采繭。發現有蠶結繭時,帶枝移蠶入窩繭場。按樹的大小投放蠶頭數量。窩繭6~8天應采繭,運回室內以20~30厘米厚平攤地面,剝去柞葉,剔出劣繭。以5~6厘米厚度攤入繭床,溫度20℃~24℃,相對濕度75%。
5、蠶蛹貯存
蠶繭在自然溫度下貯存期為9個月,削繭取蛹,蠶蛹在5℃~15℃貯存期為10個月。
- 質量安全規定
農藥、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污染物的殘留量應符合一般食品安全限量的通用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巴中柞蠶蛹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個人、企業和其它組織,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巴中市蠶業管理站提出申請,並得到許可,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巴中柞蠶蛹地理標識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