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遷主諱議是摘錄於《通典》一百四的文章。
高皇諱,明皇帝既,儒者遷高皇主。尚書來訪:「宜復諱不?及引殷家乃或同名。答曰:「殷家以甲乙為字,既二名不偏諱,且殷質故也。《禮》所謂「舍故而諱新」。諸侯則五代不諱,天子之制,恐不得與諸侯同。五代則不諱也。《春秋》:「魯諱具敖二山」,五代之後,可不復為諱。然已易其名,則故名不復諱也。猶漢元後父名禁,改禁中為省中,至今遂以省中為稱,非能為元後諱,徒以名遂行故也。春秋時,晉范獻子適魯,名其二山,自以為不學。當獻子時,魯不復為二名諱,而獻子自以為犯其諱,直所謂不學者也。《禮》曰:「詩書臨文廟中皆不諱。」此乃謂不諱見在之廟,不謂已毀者也。文王名昌,武王名發。成王時頌曰:「克昌厥後,駿發爾私。」箕子為武王陳《洪範》曰:「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厲王名胡。其子宣王時詩曰:「胡不相畏,先祖手摧。」其孫幽王時詩曰:「哀今之人胡為虺蜴?」此則詩書不諱明驗也。案漢氏不名諱,常曰臣妾不得以為名字,其言事不諱,蓋取諸此也。然則《周禮》其不諱時,則非唯詩書臨文廟中,其餘皆不諱矣。今可太祖以上去單乃不諱,諱三祖以下。盡親如《禮》,唯詩書臨文廟中不諱。自此以後,雖百代如漢氏故事,臣妾唯不得以為名字。其言事不諱。所謂「魏國於漢,禮有損益,質文隨時」,亦合尊之大義也。(《通典》一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