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礎設施,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人文地理,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55戶通自來水,有112戶飲用井水,有11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1%)。不通有線電視,有36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0戶(分別占總數的57%和33%)。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公里。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划進行了國建村、大小迤關村村內街道硬化工程,總投資30多萬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30.39畝(其中:田1830.39 畝,地1000 畝),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烤菸、水稻 等作物;擁有林地2517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6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4畝,主要種植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3畝,其中養殖面積18畝;荒山荒地 2260畝,其他面積2871.61畝。有鐵礦等資源。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2830.39畝(其中:田1830.39 畝,地1000 畝),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烤菸、水稻 等作物;擁有林地2517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6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4畝,主要種植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3畝,其中養殖面積18畝;荒山荒地 2260畝,其他面積2871.61畝。有鐵礦等資源。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9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00萬元,占總收入的62%;畜牧業收入209萬元,占總收入的2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84頭,肉羊110頭);漁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1.6%;
林業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1.5%;第二、三產業收入44萬元,占總收入的6%;工資性收入115萬元,占總收入的1%。農民人均純收入2362元,農民收入以烤菸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20人(占勞動力的4%),在省內務工110人,到省外務工10人。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30.39畝(其中:田1830.39 畝,地1000 畝),人均耕地1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烤菸,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3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水稻、辣子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水果、蔬菜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50戶,鄉村人口1666人,其中男性 853人,女性813人。其中農業人口1666人,勞動力1350 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336人,漢族33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15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沒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 所,校舍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185人,距離鎮中學15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4人,其中小學生113人,中學生56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人文地理
已沖村委是彝族三道紅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仍然保留著彝族的諸多民俗,比如建房、祭龍、婚俗等方面,在上述這些特殊的日子裡,有相應的民俗活動,比如火把節時燃火把、盪鞦韆,祭龍的儀式等,這裡尚有部份村民能用彝語通話,但限於中老年人,年青人大部份村民不懂彝語。在服飾方面,由於受漢族文化影響比較大,除非節日,年輕人幾乎不穿民族服裝,只有老一輩婦女尚保存著彝族傳統服裝。
傳統文化特色以煙盒舞海菜腔為主,並且傳承保存情況較好,特別是在煙盒舞傳承方面,在中老年人中,幾乎人人都會跳煙盒舞。近幾年,村委每年都要舉辦兩次比較大的自娛自樂性文藝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節目主要以煙盒舞、海菜腔為主。在婚喪嫁娶及各種慶典活動中,也隨處可見煙盒舞、海菜腔的風采。
自然資源豐富,在距離小已沖村不遠處,有一巨石陡然聳立,大約高12米,遊人可上去,石頭上較平整,,石頭下方有一平整空地,容得下近千人,在巨石旁,有形態迥異、大小不一的石頭環抱,可謂一道奇觀。在巨石附近還有“豹子洞”(據說曾有豹子在此出沒),“天生橋”(有一長巨石自然形成橋)等景觀。在節假日裡,這裡遊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迤關的龍樹林,林木高聳入雲、又有涓涓細流,是休閒、遊樂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