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第一百二十三首

這首詩出自《己亥雜詩》的第一百三十一首。是清朝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詩感情強烈,反映了清王朝末期嚴酷的社會現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己亥雜詩第一百二十三首》
  • 創作年代:清
  • 作品出處:己亥雜詩
  • 作者:龔自珍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簡析,作者簡介,相關信息,

作品原文

不論鹽鐵不籌河[1],獨倚東南涕淚多[2]。
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3]?

作品注釋

[1]“不論”句:我既不議論鹽鐵,也無權籌劃治理黃河。鹽鐵:西漢時代,鹽和鐵都由政府專賣。昭帝時,代表地方豪強的“文學之士”,同代表中央政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展開一場應否專賣的大辯論。這些辯論,後由桓寬結集成書,稱為《鹽鐵論》。籌河:黃河自古就經常泛濫遷徙,造成極大禍害。東漢時,賈讓曾提出治河三策,以後歷代都有人提出治河方略。但始終未能根治河患。清代由於南糧北運,每年有大量穀米通過運河輸往京師(稱為漕運),中途要橫越黃河,黃河出事,漕運便要中斷,清政府為此設定河道總督加以管理。作者由於不在其位,所以有“不論”“不籌”的話。
[2]“獨倚”句:回到江南,耳聞目見農民生活的痛苦,使我灑下許多眼淚。倚:倚身而立,意即置身其中。黃庭堅《登快閣》詩:“快閣東西倚晚晴。”東南:指江蘇、浙江等東南沿海省份。
[3]“國賦”二句:國家賦稅規定三升,農民實際上要交納一斗糧食,這就難怪乾屠牛的營生,都要比種田好多了。國賦三升:清政府明文規定的田賦,據馮桂芬《請減蘇松太浮糧疏(代作)》云:“伏查大清戶律:官田起科每畝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畝三升三合五勺,重租田每畝八升五合五勺,沒官田每畝一斗二升。是官田亦有通額。獨江蘇則不然……今蘇州府長洲等縣,每畝科平糧三斗七升以次不等,折實粳米,多者幾及二斗,少者一斗五六升,遠過乎律載官田之數”。因此,所謂“國賦三升”,從來都是一紙具文,江蘇的農民一向都要交納一斗甚至二斗的數額。馮桂芬又指出:乾、嘉年間,農民之所以還能勉強完稅,是由於辛勤經營各種副業,用副業收入來折銀納稅。“無論自種、佃種,皆以餘力業田,不關仰給之需”。“至道光癸未大水,元氣頓耗,商利減而農利從之,於是民漸自富而之貧。然猶勉強支吾者十年。迨癸巳大水,而後始無歲不荒,無縣不緩,以國家蠲減曠典,逐為年例。”(見《清經世文續編》卷三十一)。

創作背景

此詩表現了作者對清王朝嚴重剝削江南農民的強烈憤慨。前兩句寫置身於江南,耳聞目見江南農民的痛苦生活,傷心淚下。敘寫中飽含著對江南農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

作品簡析

這首詩的三句,揭示了農民生活痛苦的主要原因:“國賦三升民一斗”,是統治階級無止境剝削。結尾則以憤激的語氣揭露了在這種嚴重剝削下的不正常的現象。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

相關信息

龔自珍文在當時比詩有名,詞也很著名。龔集傳世版本甚多,最初有《定庵文集》3卷、《余集》1卷,附《少作》1卷,道光三年自刻本。《己亥雜詩》亦有道光十九年自刻本。龔自珍去世後第二年,魏源所輯《定庵文錄》12卷,後有《定庵文集》3卷、《續集》4卷,同治七年吳煦刻本。1959年王佩□校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本《龔自珍全集》,此本基本上參照邃漢齋校訂本編例,分為11輯,第1至第8輯為文,第9、10輯為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