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感美學

差感美學的理念,是差感締造美,美是一種表現和補償後的常態。 我們永遠在一個點上和這完美奇遇,然後匆匆的離開,又進入另一個漫長的糾纏和等待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差感美學
  • 學科:差感美學的理念
  • 實質:差感締造美
  • 作者女貞子
泛詩歌主義宣言---一個未名詩人差感美學,人生活在體驗中,體驗生活中的差感,

泛詩歌主義宣言---一個未名詩人差感美學

馬克思曾經提出: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藝術生產同物質生產的發展具有不平衡的理論,一是:藝術領域內各種藝術形式的發展不平衡;二是:藝術發展同社會的一般發展不平衡.物質基礎是文化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但不是直接的唯一的因素,不能把藝術與物質看成同步的,也就是說精神與物質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步性.
美潤只犁民國一位心理學家說:人的意識不是片段的而是像河流一樣連綿不斷,就把它叫做意識流,.這裡的意識流不但只是藝術手腳愉舟法,而是說意識是在運動的 ,就像水流動一樣.
我個人對世界(宇宙)的理解是:存在之運動著的力量形成的一個場.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說的道就是規律,道生一的一,我個人認為是存在(包括物質和精神潤茅舉)一生二,就是存在產生的 矛盾,二指是矛盾雙方(異和同)二生三,就是說存在的矛盾產生一個場,就是所謂大宇宙循環,即存在既有力量,力量支持運動,運動對應存在,存在體現為運動,運動轉化力量,力量改變存在,這個大宇宙循環就是道,天道存在(自然)人道為愛(情感),萬事萬物都需要肯定和保護自己的存在,相互區別,相互認同,相互作用,相生相剋.人當然也不例外,而且人類的一切思想行為都是 處於肯定和保護自身的存在,所以肯定了和保護了存在就該稱之為真善美,三者是事物的不同境界,文藝當然也是為了肯定和保護存在而產生的.
綜上所述,物質和精神的不平衡,是產生意識流的最終決定因素,故我將物質與精神的不平衡引起的意識之流動,就叫做差感,差感是運動著的存在的力量,它給人帶來一種脅迫,因為人要肯定和保護其存在要的是認同,差感則反之.這樣差感就成了藝術乃至人類存在發展的強大動力.
差感解釋了人類為什麼要進行藝術生產?怎樣進行藝術生產?解釋了人類藝術生產是什麼?也就是說因為要肯定保護自身存在就必須調衡差感,差感是需要用差感來調衡的,也就是說藝術生產過程就是調衡差感的過程.
司馬遷曾說:"<<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的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大概就是境尋屑說心中有憤鬱積結,不能肯定和保護其存在,才有了詩,也就是差感所造成的.
以<<詩經>>第一篇<<關雎>>為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裡寫的差感的原因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寐寤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寫出產生差感後的表現.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寫調衡差感的方法.
所有的藝術追其核心,都是差感,大都揭露其原因,展示其表現,找到調衡其的方法.享受調衡後的快樂.
劉勰<<文心雕龍>>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言志 ,莫非自然.人本是有感情的動物,對外界事物有感覺,外界事物能引起人內心的感情波宙捉奔您動,用詩(藝術)來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感情上的變化 ,是很自然的.這裡無疑也支持差感的說法.
1819年秋天,英國曼徹斯特工人為爭取選舉權舉行集會,遭到英政府開槍鎮壓,死傷整協端多人,當時流亡義大利的英國詩人雪萊,聽到這一訊息萬分悲憤,熱血沸騰.有一天他在弗阿兵羅倫薩郊區一處森林裡遇到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風雨夾著冰雹,這氣勢宏偉的自然力量的發作觸發了他蓄積已久的激情,於是就有了名詩<<西風頌>>,明顯<<西風頌>>的產生過程說明差感的存在和其強大的力量.
黑格爾<<美學>>中說:"文字本身既然只是觀念的符號詩的語言真正的根源不在於個別辭彙組成的詞組和語句的安排,也不在於和諧節奏壓韻之類,而在於觀念本身和性質,所以精練的表現要從精練的觀念去找根源或出發點."這裡就強調差感本身和性質才是最根本的美學實質詩歌的元素.
“鍊字不如鍊句,鍊句不如煉意”中國古代文人最注意煉意,注意語言的意合,不著技巧,也就是用精練的差感引導精練的語言。
美國詩人惠特曼說:“我決不費唇舌,我決不在寫作中使用典雅、效果或新奇成了隔開我和別人的簾幕。我決不容許任何障礙,哪怕是最華麗的簾幕。我想說什麼,就照它的本來面目說出來。”這就是自然語流,也就是對差感的不控制,使其真實自由的流淌。
蘇-坡林<<怎樣欣賞英美詩歌>>說:"詩中的思想只是詩所傳達的總體經驗的一部分,詩的價值決定於總體經驗,而非思想的真實和高尚"詩的價值既然決定於總體經驗.這總體經驗就是差感的總體經驗,詩人需要用語言特別是差感的語言來展示差感的總體經驗,蘇所說:就是詩不在於它的思想性,而在於差感.
生命個體往往因為差感感到無能為力或;力量不足,就藉助藝術調衡之.屈原上天,但丁入地,都是差感所至,詩人是用語言行為改造世界的.
每個人都有差感,美國詩人吉姆斯-狄克易說:"每個人心中都埋藏著詩人(或近乎詩人)的質料.......所謂詩人者不過是一些有需要且有方法將此精神或精靈從牢籠解放出來的人."差感也需要一個有需要且有方法的人去解放他.孔子說:"情慾信,辭欲巧."
不同環境有不同的差感,不同個體有不同的差感,這些差感很可能相互調衡,所謂不同環境就是不同宇宙不同的場,不同的存在運動著的力量,形成的場,特別注意他包括固定思維模式和集體無意識,即非理性.藝術是自覺對自發,理性對非理性主觀對客觀的關照,我把固定思維模式和集體無意識即非理性叫做歷史情感或第一情感或原始的力量,共同的語言和原始的力量是文藝的基石.
詩歌的創作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受到刺激產生差 二:由差產生意識流 三:付諸筆端成詩
世界給我們的是直接的形象,文字對應形象,形象對應詩歌心象,主觀情感與客觀形象的融合詩人需要一種本領就是撒謊.藝術就是一種錯覺或自我欺騙詩人用這種方法調衡差感,這是一種更高的真實,內心的真實.
藝術是科學和宗教的私生子,藝術需要科學的真,宗教的善和虔誠,才能達到藝術的美/
正因為事物的同調衡差感事物之差,產生差感(當然不是絕對的)詩人無法控制詩給讀者的感受,只能控制自己怎樣寫 ,寫什麼,甚至這有時也是很難自己的,差感之所以解決了詩歌的一些問題,是說明詩人為什麼寫,寫什麼,怎樣寫,這三個關鍵,在差感變成詩歌過程中無疑詩人是出力最多的"殉道者"我個人認為在差感上膽量就是智慧,就是靈光,就是創造.但差感畢竟只是種子,而不是植株本身/
差感伴隨詩歌整個過程,它不是理論,它產生於詩歌產生之前,和人類同來,那么它能否評定一首詩歌的好壞呢?試想很好的呈現差感也達到調衡的目的了,那應該就是好詩了/
現代詩歌背負的太多了,詩歌是詩人的自由,詩人必須做自己詩歌的主人,一個詩人達到專業水平的標準,應該是他能否自覺運用差感去創造,業餘詩人是在自發的跟隨差感,這個差感概念的提出會促進詩歌及文藝的發展的.
差感也不獨屬於詩歌,但我相信這個概念必將是詩歌的一大發現並引導我們全面展示21世紀的詩歌,並使我因看到差感之光芒,而感到無限光榮,差感的觀念還在探索例如:
他的修辭手段,藝術辨證上,像通感是聯想的節縮,聯想是想像的開始,想像是聯想的升級,錯因,比喻......跳躍性,煉意形象,話畫感覺,無理有趣,抽象情感形象化的表達......太多了,我力尚不足,只是一些感性認識,自由想像,自由意識流,自然語流.
道肯定存在,保護存在,道法自然.(2004年散記,2006年6月3日整理)
注:意識(精神存在)只有作用於主體或與物質結合才能展示出來.

人生活在體驗中,體驗生活中的差感

人生活在體驗中,體驗生活中的差感,使人們向著遠方。自從我感知人生的苦難的時候,便特別關注靈魂,追問靈魂。然後寫所謂的適合。最初的詩歌絕對是創造,後來 卻成了仿製,直到今天,我成了詩歌作坊 生產贗品 甚至我著認為世界上沒有真品 只有假的美 我正在製造自己的假冒偽劣。
在生產詩歌的幾年裡,我漫漫的發現了差感,並察覺他是最根本的問題,急需解決。 在哲學思辯與朋友爭論當中,發現了大宇宙循環圈即存在、運動、力量之間的關係 。這個圈套使我絕望,也相信只要力量允許,我會成功的。
精神文明的產物和物質文明一樣,只能用各自場的關係來探究其本質。物質與精神的不平衡引起的意識之流動 藝術的目的是表現這種流動的本質即差感的本質。一件藝術品、 一個藝術者 、一個藝術群必然是他們時代及個人的差感 。
詩歌山窮水盡了,後詩歌時代了,詩人死了。 事實只是某幾個宗派的消退,不可復活。
時代已經不會給它們提供養料了,藝術是文化的最優秀的成果。藝術的任務在與發現和表達差感,在於順應和改造存在,藝術必然與文化同壽,文化必然與人類同在。
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變化的深刻、普遍、迅速,非任何時代所比。人們的差感也變化的複雜起來。 這是時代的考驗也是時代的厚禮,人們在各個方面各種方式去尋找道路,調衡差感,改變存在狀態,使之有利於人類自身,藝術得以更新。
活躍的力量,在聚集與交叉的時候,總不免出現一些使人產生差感的現象,使之看上去似乎遠離規律。但那正是所謂的假象:如下半身或裸體詩歌什麼的,藝術是變化的而且是有條件的,諸多現象正是這個時代的影象。
這是一個抽象的時代,原始的形象被抽象的觀念所代替了,日常的精神生活變成了純粹的推理。只有花大力氣經過劇烈的病態,依靠混亂的而危險的幻覺才能從抽象回到形象上來。這樣就更需要藝術,特別是詩歌。然而這也是藝術和詩歌面臨的困境,因為原始的形象消失,我們體驗獲得的大多是處於複製,生產贗品,只有體驗差感回到形象上去才能有出路。形象是精神的天然語言,語言是精神的天然貨幣。
我們這一代(或每一代)詩人的總任務是感受時代的真實差感,並表現它。而且要脫出慣例與傳統的窠臼另闢蹊徑,豐富人類表達差感和平衡差感的能力和手段。
當代中國現狀就如丹納所說:騷動的狂亂的或考古學的風格,追求戲劇化的效果,講究心理表現與地方特色,混亂的思想打亂流派破壞技法,人才特別多受新的情緒鼓動開闢許多的新路,對田園感情特別深厚對現代文明的恐慌和擔心。
上述的情況也是時代的禮物:
自發的獨特的差感需要強烈的表達和毫無顧及的表現,不怕批評,也不需要受指導。
周圍的民眾有同樣的差感,有近似的情感和時代思想,時刻有同情存在著,使一些作者心中渺茫的觀念,得到養料,受到鼓舞,能使新的藝術孵化、繁殖、成熟。
過去了的藝術已經是在這個時代找不到春天,而這個春天又必然是一個偉大的春天!
每個個體的人生和人類的人生是一致的,作者和時代也應是一致的。
藝術用差感評價的可能 :
差感要的是一種平衡和諧狀態的生命存在 ( 一種力量必須平衡否則定要革命)每個人不同的差感由別人的差感加以補足,許多成見在相互衝突中獲得平衡,使評價更接近事實。這樣我想用差感來評價藝術,特別是詩歌是可靠的,批評家和藝術家,首先要體驗並找出作者的環境給作者所帶來的差感,然後才能確定他的價值。
藝術品是用來表達差感的,因此一件藝術品越接近這個目的越是完善和美。
差感來自本質的力量成為本質的元素,起支配作用,本質力量是能抵抗一切,內在的因素與外來的因素的襲擊而不至於解體和變質。對於人的本質力量就是肯定和保護人存在的力量。一個生命過程要經歷好幾次更新但他的本質依存,這就是本質力量是他各種關係力量的集結。這種力量最穩定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與本體關係最密切的。
藝術所需要的最高級的差感也應該關係它出於他。
本質的差感成為藝術的本質元素和內容,現象的差感成為藝術的配合和形式。
本質的差感也一定是對我們有益的,無論是表達對我們的助力還是阻力都是表達本質差感的欲求,藝術要把這種欲求集中起來展現。
總之 藝術出於差感,評價它要從是否是本質的,有價值的,集中的差感等方面考察它的價值和意義。
集中最大的,本質力量,發揮最充分的作用(表達差感 調衡差感)。不知道差感美學是否有道理(被誤讀是敘述者的宿命),希望對詩歌是有益的。
女貞子 2006,11,14
1819年秋天,英國曼徹斯特工人為爭取選舉權舉行集會,遭到英政府開槍鎮壓,死傷多人,當時流亡義大利的英國詩人雪萊,聽到這一訊息萬分悲憤,熱血沸騰.有一天他在弗羅倫薩郊區一處森林裡遇到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風雨夾著冰雹,這氣勢宏偉的自然力量的發作觸發了他蓄積已久的激情,於是就有了名詩<<西風頌>>,明顯<<西風頌>>的產生過程說明差感的存在和其強大的力量.
黑格爾<<美學>>中說:"文字本身既然只是觀念的符號詩的語言真正的根源不在於個別辭彙組成的詞組和語句的安排,也不在於和諧節奏壓韻之類,而在於觀念本身和性質,所以精練的表現要從精練的觀念去找根源或出發點."這裡就強調差感本身和性質才是最根本的美學實質詩歌的元素.
“鍊字不如鍊句,鍊句不如煉意”中國古代文人最注意煉意,注意語言的意合,不著技巧,也就是用精練的差感引導精練的語言。
美國詩人惠特曼說:“我決不費唇舌,我決不在寫作中使用典雅、效果或新奇成了隔開我和別人的簾幕。我決不容許任何障礙,哪怕是最華麗的簾幕。我想說什麼,就照它的本來面目說出來。”這就是自然語流,也就是對差感的不控制,使其真實自由的流淌。
蘇-坡林<<怎樣欣賞英美詩歌>>說:"詩中的思想只是詩所傳達的總體經驗的一部分,詩的價值決定於總體經驗,而非思想的真實和高尚"詩的價值既然決定於總體經驗.這總體經驗就是差感的總體經驗,詩人需要用語言特別是差感的語言來展示差感的總體經驗,蘇所說:就是詩不在於它的思想性,而在於差感.
生命個體往往因為差感感到無能為力或;力量不足,就藉助藝術調衡之.屈原上天,但丁入地,都是差感所至,詩人是用語言行為改造世界的.
每個人都有差感,美國詩人吉姆斯-狄克易說:"每個人心中都埋藏著詩人(或近乎詩人)的質料.......所謂詩人者不過是一些有需要且有方法將此精神或精靈從牢籠解放出來的人."差感也需要一個有需要且有方法的人去解放他.孔子說:"情慾信,辭欲巧."
不同環境有不同的差感,不同個體有不同的差感,這些差感很可能相互調衡,所謂不同環境就是不同宇宙不同的場,不同的存在運動著的力量,形成的場,特別注意他包括固定思維模式和集體無意識,即非理性.藝術是自覺對自發,理性對非理性主觀對客觀的關照,我把固定思維模式和集體無意識即非理性叫做歷史情感或第一情感或原始的力量,共同的語言和原始的力量是文藝的基石.
詩歌的創作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受到刺激產生差 二:由差產生意識流 三:付諸筆端成詩
世界給我們的是直接的形象,文字對應形象,形象對應詩歌心象,主觀情感與客觀形象的融合詩人需要一種本領就是撒謊.藝術就是一種錯覺或自我欺騙詩人用這種方法調衡差感,這是一種更高的真實,內心的真實.
藝術是科學和宗教的私生子,藝術需要科學的真,宗教的善和虔誠,才能達到藝術的美/
正因為事物的同調衡差感事物之差,產生差感(當然不是絕對的)詩人無法控制詩給讀者的感受,只能控制自己怎樣寫 ,寫什麼,甚至這有時也是很難自己的,差感之所以解決了詩歌的一些問題,是說明詩人為什麼寫,寫什麼,怎樣寫,這三個關鍵,在差感變成詩歌過程中無疑詩人是出力最多的"殉道者"我個人認為在差感上膽量就是智慧,就是靈光,就是創造.但差感畢竟只是種子,而不是植株本身/
差感伴隨詩歌整個過程,它不是理論,它產生於詩歌產生之前,和人類同來,那么它能否評定一首詩歌的好壞呢?試想很好的呈現差感也達到調衡的目的了,那應該就是好詩了/
現代詩歌背負的太多了,詩歌是詩人的自由,詩人必須做自己詩歌的主人,一個詩人達到專業水平的標準,應該是他能否自覺運用差感去創造,業餘詩人是在自發的跟隨差感,這個差感概念的提出會促進詩歌及文藝的發展的.
差感也不獨屬於詩歌,但我相信這個概念必將是詩歌的一大發現並引導我們全面展示21世紀的詩歌,並使我因看到差感之光芒,而感到無限光榮,差感的觀念還在探索例如:
他的修辭手段,藝術辨證上,像通感是聯想的節縮,聯想是想像的開始,想像是聯想的升級,錯因,比喻......跳躍性,煉意形象,話畫感覺,無理有趣,抽象情感形象化的表達......太多了,我力尚不足,只是一些感性認識,自由想像,自由意識流,自然語流.
道肯定存在,保護存在,道法自然.(2004年散記,2006年6月3日整理)
注:意識(精神存在)只有作用於主體或與物質結合才能展示出來.

人生活在體驗中,體驗生活中的差感

人生活在體驗中,體驗生活中的差感,使人們向著遠方。自從我感知人生的苦難的時候,便特別關注靈魂,追問靈魂。然後寫所謂的適合。最初的詩歌絕對是創造,後來 卻成了仿製,直到今天,我成了詩歌作坊 生產贗品 甚至我著認為世界上沒有真品 只有假的美 我正在製造自己的假冒偽劣。
在生產詩歌的幾年裡,我漫漫的發現了差感,並察覺他是最根本的問題,急需解決。 在哲學思辯與朋友爭論當中,發現了大宇宙循環圈即存在、運動、力量之間的關係 。這個圈套使我絕望,也相信只要力量允許,我會成功的。
精神文明的產物和物質文明一樣,只能用各自場的關係來探究其本質。物質與精神的不平衡引起的意識之流動 藝術的目的是表現這種流動的本質即差感的本質。一件藝術品、 一個藝術者 、一個藝術群必然是他們時代及個人的差感 。
詩歌山窮水盡了,後詩歌時代了,詩人死了。 事實只是某幾個宗派的消退,不可復活。
時代已經不會給它們提供養料了,藝術是文化的最優秀的成果。藝術的任務在與發現和表達差感,在於順應和改造存在,藝術必然與文化同壽,文化必然與人類同在。
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變化的深刻、普遍、迅速,非任何時代所比。人們的差感也變化的複雜起來。 這是時代的考驗也是時代的厚禮,人們在各個方面各種方式去尋找道路,調衡差感,改變存在狀態,使之有利於人類自身,藝術得以更新。
活躍的力量,在聚集與交叉的時候,總不免出現一些使人產生差感的現象,使之看上去似乎遠離規律。但那正是所謂的假象:如下半身或裸體詩歌什麼的,藝術是變化的而且是有條件的,諸多現象正是這個時代的影象。
這是一個抽象的時代,原始的形象被抽象的觀念所代替了,日常的精神生活變成了純粹的推理。只有花大力氣經過劇烈的病態,依靠混亂的而危險的幻覺才能從抽象回到形象上來。這樣就更需要藝術,特別是詩歌。然而這也是藝術和詩歌面臨的困境,因為原始的形象消失,我們體驗獲得的大多是處於複製,生產贗品,只有體驗差感回到形象上去才能有出路。形象是精神的天然語言,語言是精神的天然貨幣。
我們這一代(或每一代)詩人的總任務是感受時代的真實差感,並表現它。而且要脫出慣例與傳統的窠臼另闢蹊徑,豐富人類表達差感和平衡差感的能力和手段。
當代中國現狀就如丹納所說:騷動的狂亂的或考古學的風格,追求戲劇化的效果,講究心理表現與地方特色,混亂的思想打亂流派破壞技法,人才特別多受新的情緒鼓動開闢許多的新路,對田園感情特別深厚對現代文明的恐慌和擔心。
上述的情況也是時代的禮物:
自發的獨特的差感需要強烈的表達和毫無顧及的表現,不怕批評,也不需要受指導。
周圍的民眾有同樣的差感,有近似的情感和時代思想,時刻有同情存在著,使一些作者心中渺茫的觀念,得到養料,受到鼓舞,能使新的藝術孵化、繁殖、成熟。
過去了的藝術已經是在這個時代找不到春天,而這個春天又必然是一個偉大的春天!
每個個體的人生和人類的人生是一致的,作者和時代也應是一致的。
藝術用差感評價的可能 :
差感要的是一種平衡和諧狀態的生命存在 ( 一種力量必須平衡否則定要革命)每個人不同的差感由別人的差感加以補足,許多成見在相互衝突中獲得平衡,使評價更接近事實。這樣我想用差感來評價藝術,特別是詩歌是可靠的,批評家和藝術家,首先要體驗並找出作者的環境給作者所帶來的差感,然後才能確定他的價值。
藝術品是用來表達差感的,因此一件藝術品越接近這個目的越是完善和美。
差感來自本質的力量成為本質的元素,起支配作用,本質力量是能抵抗一切,內在的因素與外來的因素的襲擊而不至於解體和變質。對於人的本質力量就是肯定和保護人存在的力量。一個生命過程要經歷好幾次更新但他的本質依存,這就是本質力量是他各種關係力量的集結。這種力量最穩定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與本體關係最密切的。
藝術所需要的最高級的差感也應該關係它出於他。
本質的差感成為藝術的本質元素和內容,現象的差感成為藝術的配合和形式。
本質的差感也一定是對我們有益的,無論是表達對我們的助力還是阻力都是表達本質差感的欲求,藝術要把這種欲求集中起來展現。
總之 藝術出於差感,評價它要從是否是本質的,有價值的,集中的差感等方面考察它的價值和意義。
集中最大的,本質力量,發揮最充分的作用(表達差感 調衡差感)。不知道差感美學是否有道理(被誤讀是敘述者的宿命),希望對詩歌是有益的。
女貞子 2006,11,1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