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取村,隸屬於行唐縣獨羊崗鄉,位於縣城以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差取村
- 下轄地區:東、南、西、北四個更差更取行政村
- 電話區號:0311
- 郵政區碼:050600
- 著名景點:琉璃廟
- 原村名:更差(cha)更取(qu)村
村名由來,社會事業,風景名勝,
村名由來
村名只有在康熙字典里能查到,意思是‘惡村’。把村名拆開,就是兩個‘更’字、一個‘取’字和一個‘差’字,連起來就是‘二更取差’,意思是二更去抓壯丁。”傅四春說,村子北鄰黑龍港,東接大沙河,南連郜河,西面與一片水窪相連,四面環水,風景秀麗,自古以來民風彪悍。據查,早在清代以前,村子就已聞名遠近一帶,一度有“惡”名之稱。那時,連縣官、官吏都懼怕幾分,去村里抓壯丁都不敢白天去,因為村民們會群起反抗,只有在半夜才敢來悄悄拿人。後來有人把“二更取差“幾個字巧妙結合起來,就成了現在村名的由來。
社會事業
育才國小
1948年9月陝甘寧邊區延安保小,渡黃河跨太行,行程千里,在井陘縣孫莊與先後到達此地的晉冀魯豫邊區行知國小和晉察冀邊區光明國小合併組建華北育才國小。
1948年10月,在校長郭林、副校長韓作黎的帶領下,育才國小400多名師生來到行唐縣差取、北高里兩村開學,校部設在差取村的大廟裡,校長郭林帶領近百名學生及教職員工住在北高里村。
差取、北高里兩村民眾,熱烈歡迎育才國小師生的到來。鄉親們把最好的房子騰出來給師生們住,幫助他們拾柴做飯,拆洗被褥,縫洗衣服。農村住的都是土炕,冬天很冷。鄉親們怕凍著孩子們,就把平時撿來做飯的柴草給他們鋪在炕上。而學生們為了報答鄉親們的關懷,每天早晨起來就主動打水、掃院子、鍘草、餵牲口,夏收秋收時幫助民眾收割莊稼。學校搬到差取第二年,這一帶鬧起災荒。學校領導和全體師生決定每人每天節約2兩糧食,一直持續了3個月,幫助民眾度過了災荒。鄉親們感動的說:“孩子們的生活標準本來就不高,還節省糧食幫助我們,我們就是吃糠咽菜也不能讓孩子們受屈,要不,就對不起他們的父母。”
育才國小在行唐辦學不到1年時間,卻和這裡的民眾結下了濃厚的友誼。1949年8月,育才國小遷到北平。
風景名勝
琉璃廟
琉璃廟,位於更差更取村,因外部裝修基本上採取了琉璃構件,故名。此廟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是一座單檐歇山頂式建築,形式特殊,結構精巧。高約7米,面寬、進深各一間,面積34.17平方米。東山牆現存一組琉璃浮雕,內容是觀音菩薩救28難民的佛傳故事,人物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廟內四面繪滿壁畫,內容有“竹林七賢”、“松鶴延年”等。頂部天花板是由24塊鐫刻精細的木雕雲龍戲珠圖組成,至今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