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魯般魯饒》濃墨重彩地描述了這一個愛情和青春生命的理想樂土,這一樂土在民間殉情調《游悲》中稱為“巫魯游翠郭”,意為“雪山上殉情者之地”,光緒年間《續雲南通志》一書最早記載有殉情習俗,書中曰:“滾岩之俗多出麗江府屬的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膠膝,伉儷無緣,分秧難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懸崖之巔,盡日唱酬,飽餐酒已,則雍容就死,攜手結襟,同滾岩下,至粉身碎骨,肝臟塗地,固所願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巫魯游翠郭
- 別名:殉情王國
麗江是被稱之為“世界殉情之都”,亞洲“殉情王國”。盛行戀愛自由,婚姻不自由,由於熱戀的雙方不能終成眷屬,而理想中的靈域淨土 ―巫魯游翠郭不斷在向他們召喚。開美九命金與朱古羽勒排這一對殉情愛神騎紅虎白鹿,率百獸千禽、風中弄弦、雲里作歌,不停地呼喚著人世上悲苦難脫的有情人。撒一次種啊!可吃一輩子;裁一身衣啊!可穿一輩子;昨晚下小駒,今早成駿馬;昨晚下羊羔,早上成壯羊;母牛出奶水,奶水像泉淌;山坡上梨園,白米吃不完;水槽里淌酒,醇酒喝不完……
多少年來,無以數計殉情的青年男女千尋百覓,想去往這一個“那裡沒有蚊子,那裡沒有蒼蠅”……沒有痛苦和憂愁,可以徹底擺脫人世的惡濁苦難的理想樂土,無數納西情侶走上這“魂路”之前的殉情不是簡單地一死了之,這是一個充滿浪漫悲壯色彩和凝重嚴肅氣氛的禮儀過程。
情侶決定殉情後,便秘密商量,決定殉情日期,然後暗地裡著手準備,想方設法攢錢,買必需的東西,女子按古規送男子一綹頭髮,作為信物。男子一般帶口弦、笛子、大刀等。殉情者盡己所能準備最好的衣物用具,在去殉情時濃妝盛服,儼然去一個神聖的地方做客,殉情者認為只有穿得漂亮,愛神才會高興地迎接他們。傳說:殉情雙方到了“游翠郭”,在大黑石頭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男左女右表示從此成為這個理想王國的成員。長歌漫舞,互訴衷腸,譴綣之情,難捨難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難以割捨掛念父母的骨肉之情,一想他們相思無期,結合無望的前程,又強忍這種難分難捨之情,毅然走向死亡之路,含笑赴死。死後,兩家親屬一般為他們舉行“大祭風”儀式,請東巴祭司舉行超度儀式幫助死者走上去往這愛情都靈的“魂路”。
納西族青年敢於為愛而死,這簡直是愛情之絕唱。麗江東巴萬神園旅遊景區愛神緣里雕有兩尊愛神,如果有相愛的情侶,不妨到那裡祭拜一下,站在納西族情山腳下山盟海誓。為愛獻身的精神和堅貞不屈的品格,恰是當今社會戀愛婚姻多變所缺乏的寶貴財富。祭拜愛神,讓愛神祝福你們,保佑你們白頭偕老,相愛到永遠,讓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納西族的殉情悲劇,曾經震撼了多少人的心,人們為此感嘆唏噓,為那些以年輕的生命殉了愛情理想的男女青年們灑一掬同情之淚。有的人甚至發出納西族是個“悲劇的民族”的感嘆。那么,是受什麼影響使很多納西族男女青年毅然含笑赴死地去往這愛情的樂土?為什麼有時是三四對一起去殉情?
從抒情愛情長詩《游悲》所敘述的內容來看它產生於封建社會。歷史上的愛情悲劇的種子從奴隸社會就開始孕育了,婦女往往成了掠奪婚姻和買賣婚姻的犧牲品。青年男女的婚姻受著家長制、包辦制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並無自由可言。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整個古代 ,婚姻的締結都是父母包辦。”於是釀成了殉情悲劇。作品就是以這一悲劇結局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了血淚的控訴和鞭撻。納西族男女青年在勞作之中或在勞作之餘,他們相互認識 ,相互愛慕,所以很多青年男女在平時的交往中建立了誠摯的愛情,便由此表達自己心中的愛。戀愛雖然是美好的、幸福的,但戀愛往往不能使“有情人終成眷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嫁之事完全由父母或媒人操控 ,容不得子女的自主。這種包辦婚姻對於人性是一種殘酷的暴虐行為,它使許多在自由戀愛中已建立的真摯感情不能實現自己的愛情理想,不知拆散了多少情投意合的情侶。許多青年因不能承受這種殘酷地包辦婚姻 ,但又因個人的渺小無法與強大的封建勢力、思想所抗衡或改變,於是只能以死抗爭,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來殉愛情的理想,以示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以示對神聖的愛情的忠貞不渝和死後結為伉儷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