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荊竹壩岩棺群位於重慶市巫溪縣白鹿鎮香樹村,距巫溪縣城21公里,分布在大寧河支流東溪河荊竹峽西岸。棺木岩懸崖絕壁之上,高出河面100-140米,有2000多年歷史,是研究巴楚文化交融及古代少數民族族屬葬制的實物資料,2013年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岩棺也稱懸棺,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巫溪荊竹壩岩棺群
- 類型:葬式
- 區域:南方古代少數民族
- 特點:工程艱險,耗資大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岩棺傳說,懸棺之謎,保護範圍,
岩棺傳說
關於這荊竹壩岩棺的來歷,寧河兩岸的人們眾說繪壇。有的說,這懸棺是鐵鑄的,裡邊裝的都是魯班的“元字天書”;有人還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了個傳說哩: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寧河峽中一個綠竹掩映的小村子裡,有個神通廣大的孩子,一位“算命先生”給他算命說,這孩子有當天子的福分,只是要從某年正月初一起,一百天內開不得大門,否則……一日三,三日九地過去了,到了“算命先生”所說的那年正月初一,這戶人家果真緊閉前門.從後門進出 眨眼問,九十九天過去了,可就是這最後一天的早晨,孩子的舅父來到他家。孩子娘想,反正今天就是一百天了,自己的兄弟遠道而來,怎么能讓他不走前門走後門呢?於是,她打開大門,迎接貴客。誰知門剛打開,門口松林里就響起了“僻哩叭啦”竹子的爆炸聲,象雷滾滾而過。滿屋的人驚呆了,跑到松林一看。根根竹子全部炸天,地上躺滿了已經死去的金盔銀甲的將士。
正在這時,那位“算命先生”嘆息地走來,說:“哎,九十九天都過去了,這最後一天你們卻挨不過去。看,這些都是日後輔佐天子的臣子啊,可惜!可惜!他再也沒有天子之分了。孩子的舅父十分難過,馬上置了一些棺木,把死去的臣子收斂起來。孩子氣憤至極,當即將那些棺材用腳猛踢。說也怪,一具具棺木全都掛在寧河兩岸的岩壁上了……神奇縹緲的傳說給懸棺蒙上更神秘的色彩,然而傳說終歸是傳說,懸棺裡面究竟裝的是什麼呢? 據考,古寧河區域是少數民族已人、催人的雜居之地,而巴人無懸棺葬俗,寧河懸棺可能為濮人葬式。唐人張傅曾有這樣的記載,古代,人死後,“盡產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樞,彌高者以為至孝。”由此觀之,“懸索下樞”就回答了“千斤之物如何掛上懸岩”的問題了。我們可以推測,千百年前,古寧河地帶還是莽莽原始森林,那懸岩絕壁上,古藤橫生,不正是給人“懸索下樞”提供了攀岩附壁的有利條件么?
懸棺之謎
為了真正揭開大寧河懸棺之謎,1980年7月,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師生在荊竹壩進行了一次實地探索。他們採用木梯接木梯的辦法。取下了離地面最低的一具棺(編為十八號),這具棺木長一點六米,寬高各零點四五米。由於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棺木已輕若木炭,重量不超過五十公斤。棺木的底。蓋都是整塊的木頭製成,製作工藝相當粗糙,刀斧痕跡明顯可見;底、蓋和兩壁各有兩個方孔、這大概就是為了便於“懸索下樞”。棺內有兩具屍骨,一個是十多歲的男孩,一個是十四五歲的女孩。隨葬物有銅帶釣兩件,長短各一,長的八厘米。短的三點五厘米,兩釣象蛇頭,鈕似桃形,全釣呈琵琶狀。還有一隻銅手鐲。根據製作技術、式樣以及銅質的分析,專家們認為,屬西漢之物。1981年3月全國在四川洪縣召開的首次懸棺座談會上,一些專家認為,大寧河懸棺甚至要比名聲大震哄縣懸棺早出一千多年!
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
2014年8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及國務院的有關規定,經巫溪縣人民政府第43次常務會議審議並確定荊竹壩岩棺群保護範圍,現公布如下:
一般保護範圍:北到棺木岩北邊的黃連架溪,南到棺木岩南邊的流水溝,西到棺木岩岩檐以後100米區域,東到漢風神谷沿蟲溪河向東延伸200米。重點保護範圍:黃連架溪至流水溝南北長1000米的整個棺木岩岩壁。
各單位要充分認識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及規定,認真履行文物保護義務,未經文物主管部門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私自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內亂搭亂建和隨意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