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泥村,苗名:翁內。中國苗家大寨,國務院評定的“中國傳統村落”,是苗族文化十分濃郁的鄉土。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清水江北岸,東接觀么鄉高蒙村,南連柳川鎮小寨村,西抵柳川鎮黨翁村、岑松鎮稿旁村,北邊與岑松鎮展風村、暗拱村、六府村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巫泥村
- 外文名稱:WuniCun
- 別名:翁內(意為櫸木塘)
- 行政區類別:貴州省劍河縣柳川鎮巫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區碼:0855
- 地理位置:貴州省劍河縣柳川鎮仰阿莎湖北岸
- 面積:13.4平方公里
- 人口:近2000人
- 方言:苗語
- 氣候條件:氣候宜人
- 著名景點:翁廊、翁你白、白秧梯田、白路山等
- 機場:凱里黃平機場、凱里黎平機場
- 火車站:凱里火車站、凱里高鐵南站
- 車牌代碼:貴H
村情概況,農牧產品,現狀,村名的由來,歷史名人,榮譽,民間傳說,神奇景點,神奇古樹,生態文明,民族文化,文人筆下,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翁內”苗寨是民國時期鎮遠州(今黔東南州)州長楊莊園(苗名:報幼兩)的故鄉;是抗日戰爭時期抗日英烈劉九耶、楊國鐘的故鄉;是黔東南抗凝英雄朱清同志的故鄉;是當代北京知名影評人/作家/學者劉吉賢龍先生的故鄉。
魯迅文學院畢業的貴州著名作家楊村先生曾多次把巫泥村作為創作對象;吉林省作家王明忠也曾把巫泥村作為創作對象;黔東南日報記者劉軍等記者曾多次報導巫泥村。越來越多的攝影師/文化學者也把巫泥村作為創作對象。
巫泥村轄1個自然寨,14個村民小組組成,335戶1574人,轄區面積13.4平方公里,距柳川鎮所在地約22公里。共有勞動力857人,其中外出321人,約占勞動力總數的37%。耕地總面積為812.3畝,其中田為751.4畝,土為60.9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為0.52畝。海拔高度為940米。全村有林地面積12569.85畝,森林覆蓋率達62.62%。梯田面積占全縣村寨前列。
農牧產品
主產水稻、玉米、土豆、紅薯、辣子、花生等作物,動物飼養主要有牛、羊、豬、狗、雞、鴨、鵝等,其中,這裡飼養的巫泥花牛,在周邊縣市別具一格。
主要美食有:歐羞菜 醃魚 醃肉 臘肉 炒魚鰍 酸辣筍子湯 田魚 田螺 等
現狀
這裡歷史悠久,這裡有浪漫而神奇的民間傳說,這裡有千年古樹林,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櫸木,有難得一見的古大麻栗樹及楓木樹,有材質優良的杉木、松木。這裡有劍河最早建設的公路——岑松至巫泥、巫泥至柳川公路,於民國時期修建,劍河縣最早的汽車在這裡試運。
村內建有村級完小1所,常年在校生為260人。村內建有村級活動室及村衛生室各一幢,占地面積各50平方米,建築面積各100平方米。由於是苗族聚居地,這裡的苗族風情古樸濃郁,苗族紅繡、苗族蘆笙舞、苗族古歌、苗族民歌等民族民間文化均在每年的
春節、牯藏節(7年或13年為一屆)、元宵節、過卯節等節日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這裡的人民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熱愛共產黨、熱愛新中國、熱愛社會主義。百歲老人唐老仰等多位百歲老人曾生活在這裡。
由於歷史和自然的原因,這裡是柳川鎮二類貧困村。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靠外出打工,村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低。2011年共有143戶299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其中含有五保8人、孤兒29人。
這裡的人民熱愛體育事業、熱愛歌舞、熱愛書畫、熱愛錫繡、熱愛生產苗家服飾。這裡的青少年有理想、有追求。這裡的農民純樸、善良。這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生態民族文化,是中外遊客或專家學者旅遊度假觀光的好去處。
村名的由來
自從新中國建國後設立行政村以來,有人給苗寨“翁內”(苗名)取漢語名為“巫泥村”,可能因為當時我們“翁內”村裡有兩個大泥潭,自古就有一些巫師,因此取漢語名為“巫泥村”。那么,巫泥村自古以來的名字叫什麼?真實的村名是怎么由來呢?“巫泥村”自古的原名叫“翁內”(苗語音譯),“翁內”在苗語的翻譯是“櫸木塘”。櫸木塘的由來是因為村裡的一個大水牛塘旁邊有不少櫸木,於是概念理解為櫸木塘,櫸木塘在苗語翻譯簡稱為“翁內”。研究證實:巫泥村的原名和苗名都叫“翁內”,漢語翻譯應稱為“櫸木塘”。
歷史名人
楊報又兩,巫泥歷史名人,男,苗族,生於光緒年間。七歲被漢族人收養當牽馬奴,其母為附近村寨六府村劉氏。因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得到了財主的培養,送進學堂,後當上鎮遠州州長,回鄉考察時提出了:“巫泥六府,田高水矮,久歷十三彎,馬跑十三天,有水都不夠貓喝,免收糧稅!”使巫泥村一帶百姓免收糧稅,深受世人愛戴。
榮譽
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2013年8月26日,國務院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了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全國共等915個村落名列其中。“巫泥村”以傳統的生活方式、傳統民族習俗、傳統民族文化、傳統的生態文明被列入其中。將得到國家關於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工作的指導意見和相關政策。
民間傳說
“翁內”苗寨的民間傳說主要有仰阿莎的傳說、夠耶夠佬(苗語)傳說、報幼兩(苗名)的傳說、翁內苗寨最早建寨人楊氏兄弟的傳說、地方霸王朱氏先生的傳說、楊氏魔術先生的傳說等。村裡的當代幽默笑話故事有:保你耶和里九歐的故事。
神奇景點
翁內苗寨的神奇景點有:翁廊(苗語地名),據傳,翁廊這個地方曾有一個苗寨,因為兩個姑娘送給兩個心儀的男子一張刺繡,兩個男子將刺繡放在狗的背上回家,老天生氣了便打雷下大雨,將翁廊寨沉沒下去,至今有個較為寬大的翁廊塘深不可測,無法耕種,長出青草,可人踩踏,牛不能踩踏,人踩踏在塘面上時頓感搖搖欲墜,牛踩踏時拔不出來腿腳。相傳,翁廊塘的深度有九根長長的竹子加起來那么深。它的深度亦是千古之謎。
神奇古樹
翁內苗寨神奇的樹有“翁你白”(苗語地名)的一棵千年古大樹,無論太陽有多熱烈,樹下都在下小雨,像有誰給你吐口水,這一直是不解之謎,被當地人視為神樹,不敢砍伐。以前,村民過路時都不敢看它。
生態文明
有純淨天然的歐化溪、歐著溪;養里料、白秧雨、翁廊、白路山、展撈丹、展料、陽告等地名的梯田尤為壯觀。當地著名杉木森林以大灣坡為代表。國家重點封山育林區主要以“白養著”坡為代表,過去白養著坡有數不清的猴子。被當地千年保護的鬥牛場有“翁你白”、“灣蕪”,當地有苗歌讚美灣蕪寶地。一直被當地保護的古井有乾遛馬、歐交介、歐嘎淶等。被當地人保護得最完好的大山(神山)是公皇山,翁內苗寨人每年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連夜搶時間祭拜這座神山,求佑人壽年豐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民凡是在公皇山遇到任何一條大小蛇都不可以捉打,傳說那些蛇是公皇山公皇爺的狗,連公皇山上的樹種都不可以亂砍,之所以公皇山成為翁內苗寨一道靚麗的風景。
民族文化
翁內苗寨的人民過去和現在一直堅持:日子再苦再窮也要過苗族牯藏節,各個家族齊心出錢去偏遠的他鄉買一頭頭水牛來鬥牛過節,巫泥村是那一帶山村最積極帶頭過牯藏節的苗家大寨,巫泥村有10多個家族,每個家族都極為團結。自古,巫泥村人在起房子、挖宅地等鄉親們都不計一分酬勞無償積極幫工。巫泥村自古就信仰和祭拜神樹和木橋、井水等大自然,巫泥村人相信:神樹能保佑人的生命,木橋能迎接子女出生,井水能護佑孩子健康成長。巫泥村辦起蘆笙舞會時,規模特別大,十里八鄉聚集看會,人山人海。
十里八鄉百姓大多認為巫泥村在跳蘆笙舞、吹蘆笙都非常完美,是紅繡苗族的優秀民族文化代表。巫泥村在當地享有盛譽的歌師有劉保包(已故)等為代表;吹蘆笙大師主要有朱老合(苗名:合臘)、楊昌聰(苗名:九乾旯)等為傳承人,巫泥村的苗屋建築師主要有朱明、楊昌輝(苗名:金較)、保代(苗名,已故)等為主要傳承人。巫泥村最為隆重和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節日有:招龍節(苗語稱:抖泳)、牯藏節(苗語稱:濃界裊、濃厚濃 等)。
文人筆下
作家楊村:一條窄窄的小公路就在我的眼前延展,那座高高地依貼在山坳上的村莊在我眼前散落開來,那座巫泥村的最後的風景的古樹林在我的眼前伸展開來,那所三層樓的村小在我眼前浮現,那些在村小的教室里的一張張的小面龐在我的眼前浮現……(來源:作家出版社出版《讓我們順水漂流》)
湖南科技大學教授潘年英:巫泥村,是真正的原生態秘境。(來源潘年英博文《春天裡的黔東南秘境》)
作家劉吉賢龍:在我的家鄉貴州黔東南巫泥苗寨,有一座高高的大山,當地人稱它為“白路山”。大山的地勢猶如一個懷抱,我們村多少代人就在這個懷抱里生活、勞作、起居……(來源:《中國民族報文化周刊》)
吉林省作家:巫泥村,你是我心中的嚮往,我想立即踏上去你那裡的火車,風馳電掣地飛向你那裡,早一點看到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想早一點知道到你底有多神奇,為什麼在你這裡會英雄輩出,為什麼你還保留著那么多原生態的畫面,這些原生態的東西,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生活里,那是顯得多么新鮮與珍貴啊。(來源:發現巫泥村主題徵文作品)
河北詩人闋茗:擁抱你,就像擁抱一個浪漫而傳奇的神話,就像置身世外桃源,我身不由己地敞開心扉。我只想,用靈魂品味這裡的一切,歷史悠久是你,文化濃郁也是你,我只想親自斟一杯牛角酒給遠方的客人。(來源:發現巫泥村主題徵文作品)
黔東南日報記者:古樹環抱的巫泥村,一個大自然饋贈的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攝影寫生為一體的理想勝地。(記者龍傳永)
原貴州西部開發報今黔東南日報記者劉軍:“鬥牛”在劍河縣柳川鎮巫泥村是一項非常特別的民俗傳統,鬥牛在巫泥村苗語中稱為“您屆”。(來源:黔東南日報)
地圖信息
地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