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洞穴堆積(Wushan cave deposits)屬更新世早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巫山洞穴堆積
- 外文名:Wushan cave deposits
- 屬:更新世早期
- 位於: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的西南坡
地勢介紹,地理位置,
地勢介紹
下段中、下部界線正好為高斯正極性時與松山反極性時之間的界線,為248萬年。中部含直立人化石處為松山極性時中留尼旺亞時,為201萬~204萬年。下段上部為淺棕色砂質粘土,厚0.5~1米,含哺乳動物化石Rhizomys troglodytes、Hapalomys gracilis等。上段為角礫、含粉砂質土,角礫成分為石灰岩,角礫大小不等,大的50~80厘米,一般為5~10厘米。靠底部有砂質粘土和碎石條帶,含少量化石,厚數米。上段底界為松山反向極性時中奧爾杜威亞時,約175萬年。洞穴主要分布在巫山西南,長江南岸,海拔830米的三疊系嘉陵江灰岩中上部。孢粉組合反映從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早期,經暖濕—冷乾—暖濕—冷乾的兩個變化旋迴,暖期時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乾冷期時為稀疏的針闊混交林,巫山猿人生活在第一個暖濕時期中。目前古人類學界對巫山人的鑑定尚存在否定意見。
地理位置
洞穴位於重慶巫山縣廟宇鎮(大廟)龍坪村的西南坡上。堆積分為兩段,下段下部為灰色、灰黃色粘土,夾薄層粉砂條帶,具微層理,局部含少量碎石和化石,層中有兩次泥滑痕跡,可見厚度7米,屬高斯正向極性時;下段中部為礫石層夾砂礫透鏡體,礫石成分主要為石灰岩,其次為泥岩,礫石呈次稜角狀,大小不均,礫徑大者10~20厘米,一般為2~5厘米,呈半膠結狀,厚10米。層中局部夾鈣板,含極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及文化遺物,主要有Homo erectus wushanensis、Mimomys peii、Hystrix magna、Gigantopithecus blacki、Ailuropoda microta、Homotherium palanderi、Sinomastodon yangziensis、Equus aff. yunnanensis、Tapirus sanyuanensis、Nestoritherium cf. sinensis、Pteromys huananensis、Belomys parapearsoni、Cervavitus ultimu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