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巨目鮠
- 拉丁學名:Leiocassiscrassilabrismacrops (Nichols, 1926)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鮎形目
- 科:鱨科
- 屬:鮠屬
- 種:巨目鮠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輻鰭亞綱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體長為體高4.2-5.2倍,為頭長4.O一4.1倍。頭長為吻長2.7-3.1倍,為眼徑4.2-6.4倍,為眼間隔2.1-2.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2.2-2.5倍。 體延長,前部略平扁,後部側扁。頭中大,頭頂為皮膜所蓋。吻圓鈍,突出。眼中大,上側位,為皮膜所蓋;無游離眼緣。鼻孔每側2個,前後鼻孔相距頗遠;前鼻孔短管狀,位近吻端;後鼻孔裂縫狀,位於吻側中部。口下位,腹視淺弧形。上頜突出。上下頜及齶骨均具絨毛狀牙帶。唇頗厚,口角唇褶發達,上下唇溝明顯。頭部具須4對:後鼻孔前緣具鼻須一對,細小,伸達眼中部;上頜須一對,細長,伸達鰓蓋膜;頦須2對,細短。鰓孔寬闊。左右鰓蓋膜在腹面前端相連,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細短。肛門位於臀鰭與腹鰭的中間,距臀鰭起點較距腹鰭起點為近。 體無鱗,皮膚光滑。側線平直,沿體側中部伸達尾鰭基部。 背鰭較小,基部短,具2鰭棘,第一鰭棘短小,埋於皮下,第二鰭棘尖長、銳利,外緣光滑,內緣具細小鋸齒;背鰭起點距脂鰭起點較距吻端為近。脂鰭起點幾與臀鰭相對,略長於臀鰭,後端游離。臀鰭基部較長,起點距尾鰭基較距胸鰭起點為近。胸鰭下側位,位於肩骨下方,遠離腹鰭,具一寬扁鰭棘;棘長約與背鰭棘相等,外緣光滑,內緣具強鋸齒。腹鰭末端伸達臀鰭起點。尾鰭分叉,上下葉等長,末端圓鈍。 體灰黃色,腹部淺黃色。各鰭灰黑色。巨目鮠
地理分布
生活習性
為底棲魚類。多生活在江河草叢、岩洞及水流緩慢的河岸邊,白天潛伏水底或洞穴內,入夜出來覓食。攝食水生昆蟲、水生寡毛類、軟體動物、蝦、蟹和小魚。秋季在河邊草叢中產卵。卵粘性,粘於水草上孵化。一齡魚體長達100毫米,最大的個體可達400餘毫米。肉質細嫩,味鮮美,脂肪含量多,骨刺少,為淡水中小型的經濟魚類之一。鰭棘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