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1彈道飛彈

巨浪-1彈道飛彈

巨浪-1彈道飛彈(中國代號:JL-1,英文:JL-1 submarin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北約代號:CSS-N-2/3),是中國研製的第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彈道飛彈,也是第一型固體潛射彈道飛彈,裝備於092型戰略核潛艇 。

巨浪-1彈道飛彈的研製成功,使中國從無到有,第一次有了海基戰略核發射能力,是中國的二次核打擊和核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潛地飛彈武器系統定型奠定了基礎,也為第二代潛地飛彈武器系統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巨浪-1彈道飛彈從1967年開始研製,1982年10月12日,先由常規潛艇水下發射成功,1988年9月15日,由核潛艇水下發射成功 ,1991年2月正式定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巨浪-1彈道飛彈
  • 英文名稱:JL-1 ballistic missile 
  • 前型/級:本型為首型 
  • 次型/級巨浪-2彈道飛彈 
  • 研製時間:1967年-1989年 
  • 服役時間:1991年 
  • 定型時間:1991年2月 
  • 國家:中國
  • 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 總設計師黃緯祿
  • 飛彈射程:2700公里(改進後) 
  • 飛彈類型:潛射彈道飛彈 
  • 發射方式092型戰略核潛艇(夏級)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推進系統,攻擊能力,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面臨著掌握核壟斷地位的世界超級大國不斷施加的核威懾,核潛艇上需要攜帶裝有核彈頭的戰略飛彈,才能構成一個國家的二次核打擊能力。1956年,時任中國副總理的聶榮臻向中國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國飛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1950年代中期,負責飛彈研製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組織少數科技人員進行了固體推進劑和火箭發動機的探究;1958年,在中央成立了飛彈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國防部五院副院長王諍是副組長之一。但是後來中國的經濟力量無暇顧及潛地飛彈,1962年,中國中央專委決定2年後爆炸第一顆核子彈以及地地飛彈,這樣潛地固體飛彈被推後進行;1964年,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1965年1月國防部五院改為第七機械工業部,中央專委做出了在自行研製液體飛彈的基礎上,著手制定固體飛彈的發展計畫和逐步實現飛彈系列化的決定。
美國UGM-27A“北極星A1”潛射彈道飛彈美國UGM-27A“北極星A1”潛射彈道飛彈
1965年8月,根據中國中央專委的決定,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四院在內蒙古組建了飛彈總體設計部,即第四設計部,簡稱四部,開始了第一枚單級、近程固體飛彈的研製,中國潛射彈道飛彈的發展從此拉開了序幕。1966年10月,中國直徑為1340毫米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1967年,潛對地彈道飛彈“巨浪-1”的研製工作隨即展開。

建造沿革

第一階段
1967年1月,中國國防科委聽取近程、單級團體飛彈方案匯報時,有人認為近程單級固體飛彈的戰術技術指標難以滿足使用部隊的要求,主張立即開始研製中程潛地固體飛彈。隨後,在四院組織深入調查,國防科委提出報告後,經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會議研究確定,為了與飛彈核潛艇研製取得同步,應提前完成中程固體飛彈的研製。
法國彈道飛彈發展法國彈道飛彈發展
1967年3月,中國國防科委正式下達了中程潛地固體飛彈的研製任務,明確了飛彈核潛艇武器系統研製任務的分工,提出了第一個兩級固體燃料中程潛地飛彈的研製任務,並要求研製單位按期完成總體及各分系統的方案設計工作。當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准開始研製,七機部隨即組織方案論證。
1967年10月,海軍審定了飛彈核潛艇及潛地飛彈總體方案,確定了潛地飛彈武器系統的戰技術指標。經過反覆論證後,將巨浪-1飛彈定位為潛地固體彈道飛彈。1967年底,國防科委下達了潛地固體飛彈戰技術指標,要求按照會議決定開展飛彈核潛艇和潛地固體飛彈的研製。
1968年,巨浪-1飛彈的總體單位向各分系統提出了技術設計要求,標誌著巨浪-1飛彈進入全面的技術攻關和研製試驗階段。中國當時水下發射技術完全是一片空白,在當時財力相對薄弱的情況下,研製團隊踏上了一條自主創新、自行研製的發展之路。此外,要跨越近程單級的階段,直接研製兩級中程固體飛彈,意味著將面臨起點高,技術難度大,既無資料、圖紙,又無仿製樣品,缺乏預研等,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對整個研製工作的干擾,使研製工作困難重重。這對於七機部四院總體設計部這支主要由剛畢業的大學生組成的年輕的固體飛彈研製隊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總體方案論證與設計中,解決了選擇飛彈水下機動發射技術的試驗途徑,選擇發射方式,選定飛彈的試驗程式和選擇恰當的飛彈彈體、兩級動力裝置以及制導系統等方案。此外還對控制、遙測、安全、彈體結構、地面設備等分系統方案進行了大量工作。1968年確定了各系統的方案,並做了相應的設計和試驗。
巨浪-1潛地彈道飛彈巨浪-1潛地彈道飛彈
第二階段
1968年3月,為適應飛彈核潛艇發射潛地飛彈試驗的需要,中央軍委決定,由海軍試驗基地負責籌建潛地飛彈試驗場。總參謀部、國防科委組織海軍及有關工業部門人員,由海軍試驗基地副司令員冰野帶隊,進行實地勘察選點,並於1971年報經中央軍委批准,確定在遼南錦西建設潛地飛彈試驗場。經過8、9年的奮鬥,相繼建成了技術陣地、發射陣地、試驗指揮所、時統通信中心和安全控制中心,以及光測、雷達測量和遙測站點,並健全了保障設施(鐵路專線、碼頭、吊裝、水文、氣象等)。設在甘肅省境內的彈著區也初步建成(後因考慮沿途重要城市的安全,改由測量船基地擔負)。國防科委和海軍組織協調有關研製部門,陸續攻關研製出各種測控設備。
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
1970年代初,為解決試驗實施過程中水下潛艇與水上通信聯絡和信息傳輸問題,試驗基地會同719所共同研製出結構簡單、實用方便的通信浮筏。承擔飛彈發射裝置研究設計的713研究所,從1970年起完成了一系列的試驗,確定了發射動力方案。
1970年,周恩來批准將七機部四院四部由三線遷到北京,劃歸七機部一院建制,同時從一院抽調了幾十名技術幹部到四部。為了加強潛地飛彈的研製力量,一直從事陸上“東風”型號飛彈的副總設計師黃緯祿被任命為潛地飛彈總體設計部主任。這一年,飛彈的方案階段結束,進入總體初步設計。
巨浪-1飛彈的設計研討巨浪-1飛彈的設計研討
1970年8月,擔負潛地飛彈研製任務的科技人員從分析飛彈的水下運動特點入手,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計算、試驗工作。為了摸清模型彈殼體從幾十米高空落到海面的結構強度和是否可能影響艇的安全問題,試驗人員利用剛剛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把模型彈從橋面上扔下去進行落水衝擊試驗,得到不同投放姿態下的彈體載荷入水深度等參數;固體發動機試車時,沒有試車台,就挖了地坑讓發動機頭朝下來試車。從水下流體動力、水下彈道和水下載荷等不同的試驗目的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發射水筒、風洞等試驗設施,確定縮比模型試驗方案,在試驗水池進行了數千次縮比模型彈彈射試驗,為潛地飛彈的研製提供了設計依據,為分析水下發射技術問題積累了資料,對首批飛彈縮比模型進行了數百次研究性試驗,先後在陸上發射台、陸上發射筒進行模型彈試驗,共發射模型彈十幾枚,模擬了一定水深、航速和出筒速度等干擾因素,測得了大量數據,從而形成了水下彈道研究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方法。在一大批專家的主持下,相關負責單位和設計人員先後完成了飛彈彈頭、三軸液浮陀螺穩定平台(簡稱液浮平台)、彈上計算機和固體發動機等一系列關鍵部件的設計,單是固體發動機所用的材料就涉及化工、冶金、輕工、機械、兵器、石油等工業部門的55個單位,飛彈彈體結構先後由211廠、307廠負責研製。潛地飛彈的地面設備是由飛彈運輸、起吊、停放、裝填、退彈、地面電源、氟利昂加注及供氣等共40餘種、160多台件設備組成的系統。1972年初步完成了一套以公路運輸車、裝填筒為主的供全尺寸模型彈試驗用的地面設備。
巨浪-1飛彈垂直翻轉巨浪-1飛彈垂直翻轉
1972年6月,在進行常規潛艇首次水下發射模型彈之前,葉劍英召集中央軍委辦公會議親自聽取匯報,並指示“就按你們的計畫進行試驗。試驗一定要組織好,不要出事故,不要砸了艇,把艇砸壞了就起不來了,打撈救生船要準備好。”1972年7月31日,中國使用從蘇聯引進的629型潛艇(北約稱高爾夫級或G級)改進型031型潛艇“長城200”艇在遼南海域首次水面發射了巨浪-1全尺寸模型彈並成功。
031型潛艇“長城200”艇031型潛艇“長城200”艇
1972年10月,海軍試驗基地在遼南海域組織進行了模型彈首次真實海情下的常規飛彈潛艇水下30米彈射試驗,這是首次全尺寸模型彈水下彈射試驗。試驗潛艇按照預定時間駛向試驗海區,在水下測試完畢後,發射裝置的動力系統點燃、經過冷卻後的燃氣和蒸汽的混合氣體充入發射筒底部。在強大氣壓作用下,飛彈被推出發射筒升空,然後按照預定的程式打開傘、排水。1973年10月至1974年1月又發射了十幾枚模型彈和改進型模型彈。
1973年底,由於正值文革期間,加之潛地飛彈的技術難度大、預研不足等原因,研製工作仍然處於初步設計階段。彈頭是飛彈運載的有效載荷,潛地飛彈的彈頭裝有能毀傷敵人戰略目標的核裝置,是飛彈組成的一個重要的獨立系統。飛彈彈頭的研製工作在七機部一院十四所和二機部核武器研究設計院共同合作下,突破了外形選擇、結構與防熱設計等方面的技術,1974年完成了核裝置全當量核試驗,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個潛地飛彈核彈頭,在飛彈彈頭設計技術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
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
1975年5月,中共中央做出關於國防尖端技術發展問題的決定,首先抓緊洲際飛彈的研製,積極進行潛地飛彈核武器的研製。1976年,一院四部又開始承擔巨浪-1飛彈地面設備的研製任務,十家工廠承擔了30多項急需設備的試製生產任務,並於1980年二季度及時提供了飛行試驗用的全套地面設備。1977年,使用陸筒又進行了五枚巨浪-1全尺寸模型彈的試驗。1977年3月,中國海軍試驗基地成立潛地飛彈試驗部。1977年4月,葉劍英主持中央專委會議,聽取七機部的匯報,再次要求抓緊進行潛地飛彈的研製;1977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把潛地飛彈研製列為國家三項重點任務之一(另外兩項是洲際飛彈和通信衛星的研製,即“三抓”任務),進一步推動了潛地飛彈的進度,完成了飛彈全彈初樣匹配試驗,突破了固體發動機、制導系統等關鍵技術。1978年,使用陸筒進行了三枚巨浪-1全尺寸模型彈的試驗。
1979年2月,國防科委召開固體潛地飛彈和陸基機動戰略飛彈戰技術指標論證會,會議在黃緯祿的主持下修訂了潛地戰略飛彈戰技術指標;4月,國防科委和七機部為了加強潛地飛彈各分系統的技術協調、加強潛地飛彈與核潛艇發射系統的技術協調抓總,確定七機部一院改為二院,負責潛地飛彈型號的技術抓總和協調,並進一步健全了以黃緯祿總設計師為首的技術指揮線和以程連昌、柴志為首的行政指揮線,形成統一指揮、型號抓總、專業協作的科技管理體制,加快了整個工程的研製步伐;對直接參加研製的29個單位,依照統一的計畫實行統一調度。同時進一步明確了飛彈試驗的程式和要求,即先進行分系統地面試驗、後進行全彈飛行試驗。飛彈試驗分四步進行,第一步進行陸上發射台發射試驗、第二步進行陸上發射筒發射試驗、第三步進行常規潛艇水下發射試驗、最後進行核潛艇水下發射試驗。不久,二級固體發動機連續試車均獲成功,飛彈控制系統進行廠產品修改設計。1979年5至8月,為獲得高海情下的彈道參數,“長城200”艇進行了四枚巨浪-1全尺寸模型彈水下發射試驗,結果不理想。隨後進行的第五、六枚高海情發射試驗圓滿成功。
巨浪-1試射巨浪-1試射
第三階段
1980年3月,陸上發射潛地飛彈試驗開始,二級固體發動機連續試車成功,完成了飛彈控制系統及彈上設備的試樣生產;在中國近百個科研單位和工廠的協作下,首枚潛地飛彈的各類設備陸續在總裝廠(307廠)齊套,經過各個系統的驗收試驗合格後,採取全彈水平狀態操作方案,圓滿地完成了第一枚潛地飛彈的總裝任務。飛彈各分系統試樣產品出廠後,有關部門分別進行了驗收性綜合試驗。首次控制系統驗收性綜合試驗發現並排除了產生一級發動機噴管抖動的干擾源,為飛行試驗消除了一大隱患。在控制、遙測與安全等系統綜合試驗合格後,二院四部按照不同的技術狀態,於1980年5月至7月,成功組織了潛地飛彈陸上發射台和陸上發射筒狀態的綜合匹配試驗,完成了飛行試驗用的全部地面設備。
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
1981年1月2日,巨浪-1飛彈第一批首發陸台狀態遙測彈Y1在25基地發射後不久自毀,6月17日第一批Y2遙測飛彈在華北飛彈試驗基地陸台狀態發射成功,這是中國固體戰略飛彈飛行試驗首次成功,中央軍委為此發了賀電。1981年底到1982年1月,又成功地進行了彈上系統和潛艇裝艇設備之間的匹配聯試,為即將進行的飛彈飛行試驗做好了準備。1982年1月7日,在華北飛彈試驗基地進行了第三枚陸筒發射潛地遙測彈的飛行試驗。發射試驗的口令下達後,燃氣發生器點火,高溫高壓燃氣經過水冷卻器進入發射筒底部,以強大的推力將飛彈高速彈射出筒,隨之尾罩自動脫落,一級發動機點火,飛彈飛向空中,試驗告捷。
1982年4月22日,華北飛彈試驗基地實施的第二枚帶側推的陸筒狀態遙測彈飛行試驗獲得成功。這次試驗在飛彈尾罩底部安裝了一台小發動機。飛彈從發射筒彈出後,小發動機立即點火,給飛彈一個側推力,使飛彈產生偏斜的姿態,以考核飛彈穩定系統的糾偏能力,試驗證明飛彈飛行穩定系統功能良好,為海態飛行試驗打下了基礎。
巨浪-1飛彈研發人員試驗後巨浪-1飛彈研發人員試驗後
1982年3月,潛地飛彈武器系統在完成了陸上飛行試驗後,進入到常規潛艇水下發射潛地飛彈試驗階段,對飛彈武器系統進行最接近實況的嚴峻考核。為了穩妥起見,先在常規潛艇上試驗,然後再過渡到核潛艇上,它們的發射條件相似,是一種逼近的模擬。常規潛艇水下發射潛地飛彈試驗代號為“9182”任務,隨後全面展開了水下發射潛地飛彈試驗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成立了首、末區指揮部和臨時黨委。
1982年10月1日,中國新華社受權發表公告:中國將於10月7日至10月26日向北緯28度13分、東經123度53分為中心,半徑35海里的圓形海域範圍內的公海上發射運載火箭。1982年10月7日,“長城200”艇水下發射了第一枚巨浪-1飛彈。飛彈發射正常,但點火後不久,飛彈失控翻轉,在空中自毀。10月12日,“長城200”艇水下發射的第二枚飛彈試驗成功,震驚了世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水下發射彈道飛彈技術的國家,其影響力和震撼力遠大於後來在核潛艇水下發射潛地飛彈。
第四階段
1983年8月20日,中國092型戰略核潛艇406艇入役,1983年12月,飛彈核潛艇第一次水下模型彈彈射試驗,代號“915”任務開始準備工作。任務目的主要是考核飛彈核潛艇滿足發射條件的操縱性,以及潛艇飛彈發射系統實時工作的正確性、協調性和可靠性。試驗成立了試驗領導小組(下設技術協調組、指揮組、技術陣地協調組、發射陣地協調組)和海上指揮組(負責攝影、救生、打撈、巡邏等海上兵力保障船隻,以及彈道飛彈核潛艇,高空攝影的米-8直升機和陸上測量點),參試單位有20多個,動用各類艦船49艘次,直升機3架次,技術抓總和協調工作由719所負責。
092型406艇092型406艇
1984年3月8日至4月28日,經過碼頭與海上合練後,發射試驗開始進行,在渤海海域發射了4枚模型彈,3枚成功。試驗結果表明飛彈核潛艇發射系統設計方案正確,操縱性較好,滿足發射條件,整個試驗除了海洋水文氣象不具備條件,未能考核高海情外,其餘均按試驗大綱的要求,完成了規定的項目,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測量數據;試驗後,各單位對此次試驗進行了詳細總結,編寫出《水下發射模型彈試驗文集》,為海上發射遙測彈試驗打下了技術基礎。
1984年下半年,陸上發射筒狀態第二批遙測彈飛行試驗完成。隨後開始準備進行飛彈核潛艇第一次水下發射潛地飛彈試驗,代號“9185”任務,主要目的是考核全武器系統(即核潛艇發射控制系統和飛彈本身)的綜合性能,鑑定武器系統的戰技術指標。潛艇水下發射飛彈的特點是參試單位多,協作複雜;對飛彈試驗海區要求嚴格;飛彈從水下發射,測量設備瞄準和捕獲目標困難;潛艇水下發射飛彈對定位、瞄準、實時信息的精度要求高、難度大;海洋水文氣象變化大,水下力學環境複雜,飛彈要先後在水和空氣兩種介質中運動,大海的波浪會影響飛彈的正常出水姿態;潛艇在水下的發射深度、航速、艇的姿態也會影響飛彈發射;潛艇艙室空間狹小,比陸上條件和環境更為複雜和艱難。
1985年巨浪-1飛彈獲獎獎狀1985年巨浪-1飛彈獲獎獎狀
1985年5月,國防科工委和海軍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決定,向有關單位下達了飛彈核潛艇實施潛地飛彈水下發射試驗的要求,建立了試驗組織,明確了分工。發射區(首區)和落彈區(末區)還分別成立了指揮部。首區設立總師組,負責組織和協調試驗中的重大技術問題,由黃緯祿組長、黃旭華、趙仁愷和周淦林組成。首區直接參加試驗的單位139個,重大測控設備42台,事後處理設備24台,時間統一系統的通信設備245台,各型艦艇48艘,飛機3架。
1985年9月28日,時任406艇艇長徐作仁指揮核潛艇到達發射陣地,首次水下發射潛地飛彈,飛彈出水後飛行爬高,但不久便在空中翻滾自毀,隨後又進行了2枚飛彈的發射試驗均失敗,其中第二發飛行70多秒後爆炸,第三發出水後不久爆炸。但試驗仍然顯示,核潛艇總體和發射動力系統工作正常,並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數據和資料,對於進一步研究飛彈的水下力學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試驗結束後,國防科工委、海軍、航天工業部、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電子工業部等有關單位,召開了一系列故障分析會和專題研討會。航天工業部還安排了復現試驗任務中出現故障現象的模擬試驗、彈上儀器力學環境承受力摸底試驗、儀器艙振動試驗、尾罩水下分離縮比試驗等。經過全面分析,認定試驗所用產品的質量和試驗工作質量是好的,失敗的原因是技術問題,根本原因是水下發射的力學環境複雜。“9185”試驗任務的失敗,成為潛地飛彈研製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原先想通過這次試驗一舉奪得定型的打算未能按計畫實現。
1986年4月至7月,在渤海海域又進行了406艇瞄準精度試驗。試驗分3個階段進行,即碼頭裝調方案檢查階段、碼頭試驗階段和海上試驗階段。核潛艇共出海4次,完成9個有效航次試驗。獲取了大量數據,編制了16份試驗結果報告,為鑑定飛彈核潛艇武器系統精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巨浪-1巨浪-1
1987年,經國防科工委和海軍批准,飛彈核潛艇第二次水下模型彈彈射試驗,代號“916”任務開始進行。根據前幾次試驗中出現的問題,試驗場210所深入研究了飛彈水下運動速度與高頻振動的相關性,提出了解決飛彈的力學環境、降低出口速度的建議。參加試驗的有航天工業部、中船總公司、電子工業部、中國科學院及海軍所屬單位總計24個,參試人員2000餘人,主要參試設備100餘台,動用艦隻12艘、直升機1架,吊裝模型彈68次,計算處理遙測數據140餘萬個點。試驗共發射了6枚模型彈,獲取了遙測的磁記錄全部數據,完成了艇體運動參數、發射動力系統參數,艇內環境參數、水文氣象參數的測量和實況拍攝任務,並完成了模型彈的打撈回收。隨後飛彈核潛艇第二次水下發射潛地飛彈試驗,代號“9188”任務開始,這是是潛地飛彈的定型試驗,目的是檢驗潛地飛彈武器系統的主要戰技術指標,驗證1985年海上試驗失敗後,對飛彈水下發射所採取的技術措施的有效性和正確性。潛地飛彈定型試驗是在吸取以前試驗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經過綜合治理措施後進行的,是最為關鍵的一次試驗。在飛彈核潛艇武器系統定型前必須先要完成飛彈核潛艇瞄準精度試驗,該試驗的實質是要摸清和鑑定飛彈武器系統在水下活動基座上初始瞄準的工作精度,它直接關係到命中目標的精度。
1987年底,國防科工委和海軍聯合召開了試驗工作會議,成立了首、末區指揮部,首區指揮部負責指揮參試兵力和組織試驗工作,指揮長由試驗基地司令員王惠愨擔任,副指揮長是欒恩傑、陳德仁、趙孟、黃旭華、何志斌、丁桂閣、周淦林。首區總師組負責研究處理試驗中的重大技術問題,組長由陳德仁擔任,黃緯祿任總師顧問。末區指揮部統一組織末區艦船、飛機的行動以及測量、通信、氣象、護航、警戒、防救和數據艙的打撈,指揮長由國防科工委測量船基地司令員孟憲誠擔任,副指揮長由測量船基地副司令員王立春和東海艦隊參謀長李俊才擔任。試驗由四個階段實施,即預先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部分設備的檢修和功能調試;直接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參試設備、系統聯調,彈艇合練和測試設備上艇安裝;發射實施階段,主要任務為首區演練、首末區演練和實施發射;撤收階段,主要任務為總結工作、撤收設備、撤離現場。試驗從技術陣地、發射陣地、測控系統和海空勤務保障四條戰線展開。
在軍內和地方郵電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通信保障的各項準備工作。測控通信系統還組織了15次校飛和6次首、末區聯試。在海空勤務保障方面,擬定了海上巡邏、校飛和觀察等各項方案,組織了援潛訓練和潛水訓練。試驗勤務保障艦船擬定了測量水文氣象、拖帶通信浮筏、打撈尾罩和發射實況拍攝等方案。總參氣象局統一建立了首區氣象保障網,製作和發布了各種天氣預報,組織進行了天氣會商和實況傳遞。擔任這次水下發射任務的是406艇第二任艇長杜永國,他組織參加試驗的全體艇員進行了基礎技術訓練,嚴格檢查了飛彈艙、機電設備和核動力系統;配合科研單位對臨時上艇設備進行了安裝、調試和標校。他還反覆研究了前幾次發射試驗的資料,制定了詳細的應急預案,帶領官兵反覆操演。試驗前,所有艇員都寫了決心書,表達“一不怕危險,二要盡全力完成任務”的決心。當潛地飛彈上潛艇後,全艇官兵不分晝夜,精心守護“國寶”。
巨浪-1潛地彈道飛彈發射試驗巨浪-1潛地彈道飛彈發射試驗
1988年8月19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到首區視察,聽取了試驗準備工作匯報,並給試驗基地題詞“提高綜合試驗能力,為海軍現代化而奮鬥”,為飛彈核潛艇題詞“壯大海上威懾力量,興國利民”。勉勵全體參試人員完成這次試驗任務。經過4個多月的緊張、艱苦、精心準備,各項試驗準備工作就緒。發射試驗之前首區召開了誓師大會。

服役歷程

1988年9月15日,406艇艇備航、備潛完畢,等待起錨。指揮所里各級指揮員已經就位。9時整,核潛艇起錨離港,與核潛艇同時編隊航行的還有4艘試驗艇,途中擔負防險救生、觀測水文氣象、攝影錄像、護航、拖帶和打撈任務的有30艘艦艇,以核潛艇為核心,向試驗海域開進。在試驗海域的11艘獵潛艇、護衛艇和3艘漁政船負責勸阻國內外船隻進入試驗警戒線。接到陸上指揮所下達的“試驗開始”命令後,飛彈核潛艇駛向發射海域,進入發射陣地。
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
1988年9月15日12時30分,核潛艇在就位地點下潛,只有連通潛艇的通信浮筏緩緩地在海面漂移。當進入“1分鐘準備”時,整個試驗區都在聆聽來自核潛艇的聲音,計數器的倒計讀數指到30秒時,飛彈部門長劉躍明少校發出口令:“30……20……10……5、4、3、2、1、發射!”14時整,巨大的潛艇在強大的發射反作用力下猛地向下一沉,顫抖了幾下。飛彈從發射筒里騰空而起,穿過海水,衝破海面,帶著桔紅色的火焰,直刺雲端,隨後消失在視野里,向太平洋預定海域飛去。安全控制大廳內的電視螢幕上,出現了飛彈從海面躍出和飛行的圖像。電影電視經緯儀對飛彈飛行進行追蹤,飛彈監控中心和技術人員都聚精會神地工作著,各顯示板上顯示出飛彈的飛行軌跡和姿態,預示每時每刻的飛彈落點和是否在安全控制範圍內飛行的各種曲線。總調度台不時傳來信息:“跟蹤正常”、“飛彈飛行正常”、“二級關機”、“頭體分離”、“發現目標”、“目標落水,落點準確”,在海上等候已久的遠洋測量船“遠望”1號和“遠望”2號上的雷達操作手同時向船隊指揮所報告。巨浪-1飛彈鑽出雲層,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發射成功的訊息傳到潛艇上時,官兵們興奮地歡呼、跳躍。海面上所有的艦艇拉響報捷的汽笛,長達3分鐘。觀察艦的甲板上,水兵樂隊奏起國歌,人們莊重地向國旗和軍旗敬禮。9月27日,第二次發射試驗又獲得成功。至此,巨浪-1彈道飛彈定型試驗全部結束。
巨浪-1彈道飛彈發射成功巨浪-1彈道飛彈發射成功
1989年12月14日,海軍在北京召開了潛地核飛彈武器系統定型審查會。1991年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性委員會批准潛地核飛彈武器系統定型。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巨浪-1彈道飛彈在被定位為潛地固體彈道飛彈,這是首枚固體戰略彈道飛彈,且最初研究定位為“一彈兩用”,既是核潛艇飛彈,在陸地上又可作陸基機動飛彈。潛地飛彈與地地飛彈有諸多不同,在方案論證中碰到的技術難題很多,如飛彈及其系統必須小型化以適應潛艇狹小的空間,要攻克水下發射技術和掌握水下飛彈的運行規律,克服潛艇運動、海流、海浪等對飛彈點火姿態穩定的影響問題,飛彈水下嚴重受力引起的載荷、強度設計計算,飛彈在水下的氣密、水密性保證,對油霧、鹽霧、黴菌等惡劣環境的防護。所以這種飛彈的特點是結構簡單、體積小、可靠性高、機動性強、發射準備時間短、地面設備簡單、隱蔽性好,適合於裝艇或裝車,在機動運輸情況下,飛彈可實施定點發射。
巨浪-1型潛射飛彈巨浪-1型潛射飛彈
巨浪-1彈道飛彈水下機動發射技術的試驗途徑,先採用縮比飛彈模型在水池內進行發射試驗和水筒試驗,然後再研製一種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彈,直接在水下運動的潛艇上進行發射,巨浪-1飛彈的試驗模型彈在1972年首次水下彈射試驗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對攻克水下發射關鍵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項試驗結構簡單可靠,試驗中無需地面支持,且不受時間、地點和海情的限制,在技術上有所創新,榮獲了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巨浪-1彈道飛彈在發射方式上,先將一枚十幾噸重的飛彈從水下幾十米深處彈射出水,使飛彈具有一定的出水速度和較小的出水姿態角,並保持彈體出水姿態的穩定,除在飛彈外形設計上採取一定的技術措施外,還選定了燃氣動力、飛彈水下冷發射方式。
巨浪-1彈道飛彈在飛彈的試驗程式上,沒有參照世界上潛地飛彈試驗程式複雜、周期長、用彈多、耗資大的程式,經反覆論證,決定先在水池進行縮尺模型試驗,然後採用“台、筒、艇”三步試驗程式,即陸上發射台垂直發射,考核飛彈總體方案、全程飛行的小姿態穩定性、兩級熱分離、頭體分離等技術方案;陸上發射筒傾斜發射,考核一級發動機空中點火方案,並在尾罩上增加有人為干擾的尾部小發動機,以模擬真實海況,目的是試驗出水大姿態空中控制問題,潛艇從水下發射模型彈,考核水下發射飛彈的安全性,同時加強對不同狀態下水中環境的分析。最後,在潛艇上進行水下真實飛彈(遙測彈)的發射試驗。

推進系統

巨浪-1彈道飛彈的頭部是常見的錐體,為承受飛彈發射時高溫高壓燃氣的作用力,飛彈尾端設計了外形為橢球形的尾罩,其他部分為圓柱體;兩級動力裝置為固體發動機,採用新研製的複合推進劑和低合金高強度鋼殼體,兩級之間採用封閉式熱分離方案;固體發動機首次採用了較先進的擺動噴管(一級)和液體二次噴射(二級)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為提高飛彈的命中精度,準確控制二級發動機按指令關機,在二級發動機前封頭設定了3個反向噴管,以實現推力終止、並提供頭體分離的反向推力,制導系統採用平台—計算機方案,飛彈瞄準系統採用長春光機所研製的既可適應潛艇方位的不斷變化、又可滿足發射多枚飛彈、補償艇體變形的全光路瞄準方案。
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
巨浪-1彈道飛彈的固體發動機的研製是技術難度較大的課題,擺動噴管是潛地飛彈一級發動機的關鍵部件,1967年七機部四院開始研製,連續失敗,後確定了搖擺噴管球面的密封間隙量,改進了設計和加工工藝,終於在1979年9月突破了技術難關。發動機所用的材料涉及到化工、冶金、輕工、機械、兵器、石油等工業部門的55個單位,每種材料幾乎都有特殊的性能要求,其他諸如發動機殼體材料、裝藥與殼體界面脫粘等技術問題經過多年的奮鬥也都研製成功。

攻擊能力

巨浪-1彈道飛彈為兩級固體燃料推進飛彈,其陸基型號是東風-21彈道飛彈。巨浪-1飛彈改進後的射程增至2700千米以上。與中國其它的戰略飛彈不同,巨浪-1飛彈使用的是固體推進劑,但只能攜帶一枚核彈頭,爆炸威力為200萬到300萬噸當量。巨浪-1型飛彈的不足之處是射程太小,加之當時的092型戰略核潛艇的噪音較大,隱蔽性能較差,所以巨浪-1飛彈難以完成全球目標的打擊任務,而且這種飛彈所攜帶的彈頭數量少,能夠打擊的目標有限,作戰威力不大。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彈長
約10.7米
彈徑
約1.34-1.4米
彈重
約14700千克
有效荷載
約600千克
戰鬥部
1枚20萬至100萬當量核彈頭,無分彈頭
飛彈射程
約2000公里
約2700公里(改進後)
命中精度
圓機率差約300-400米
推進系統
二級固體燃料火箭
制導方式
慣性陀螺+彈載計算機
發射方式
海基潛射戰略核潛艇發射

總體評價

巨浪-1彈道飛彈的發射成功引起舉世關注,當該型飛彈於1982年10月12日首次從常規潛艇水下發射試驗成功後,美國《海軍學會會報》就評論說,“當中國宣布她從潛艇上發射彈道飛彈試驗成功時,事情已經變得十分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一支以海洋為基地、具有威懾力量的核大國。”
海軍博物館的巨浪-1彈道飛彈模型海軍博物館的巨浪-1彈道飛彈模型
英國《每日電訊》則評論指出,“中國水下發射戰略飛彈成功,意味著中國將擁有一支以潛艇為基地的核打擊力量,這是任何潛在的襲擊者都必須考慮的。”
美聯社評論說,“中國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表明中國海軍起了質的變化,已經擁有發動海上進攻的能力。”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水下發射戰略飛彈能力的國家,中國海軍已不再是一支只能在近海巡邏的海岸警備隊,中國的軍事實力有了明顯的加強,但是巨浪-1彈道飛彈只是先解決“有無問題”的產物。其最大射程僅1800公里,在與其它核國家對抗中,實質上僅可用於打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因為092型戰略核潛艇不太可能作太遠距離的實戰巡航。而且,巨浪-1型僅可攜帶1枚核彈頭,12枚飛彈投擲12枚核彈頭,難以形成有效威懾能力,並不能作為“二次核反擊能力”的主要構成,也就難以稱之為核大國。(騰訊網)
中國飛彈事業從一開始就本著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這些研究兼顧多種條件,在技術上又開了先河,為之後中遠程固體飛彈和遠程洲際戰略飛彈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騰訊網)
巨浪-1彈道飛彈是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20餘年努力的結果,是廣大科研設計人員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參與研製的單位共有109個,3萬多人,涉及19個省市、10個工業部門,所有單位都協同攻關,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才完成這項創舉。為了使協調管理工作更加科學,總設計師黃緯祿創造性地提出了“有問題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的“四個共同”的工作理念,從而大大增強了研製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四個共同”已經成為航天系統工程協同工作、解決問題的法寶。(三海一核科普網,騰訊網)
巨浪-1和巨浪-2巨浪-1和巨浪-2
中國從1958年決定開展核潛艇的研究工作,到1988年核潛艇水下發射巨浪-1飛彈飛行試驗成功,歷時整整30年。如果僅僅計算潛射彈道飛彈的研製時間,從1965年開始到1988年試射成功也有23年之多,真可謂“20年磨一劍,寶劍鋒從磨礪出”。巨浪-1飛彈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了飛彈核潛艇水下發射技術,使得中國真正有了自己的戰略核潛艇,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飛彈核潛艇的國家,具備了二次核打擊能力;標誌著中國海軍的水下核力量正穩步向前發展,由此成為一支真正的戰略性兵種,為共和國築起新的牢不可破的“水下萬里長城”,具有劃時代意義;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的戰略飛彈可以在任何海域、任何時刻打到世界的任何角落,為中國走向國際舞台及奠定大國地位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騰訊網,環球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