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袋鼠,是4萬年前澳大利亞特有的巨型動物,現已滅絕。巨型袋鼠的體形與河馬差不多,以樹葉和草類為食,雖然跑得不快,但其巨大的體形也能夠讓捕食者望而卻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巨型袋鼠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動物綱
- 亞綱:有袋類亞綱
- 目:袋鼠目
滅絕原因,人工巨型袋鼠,
滅絕原因
關於巨型袋鼠滅絕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大範圍蔓延的野火以及氣候乾旱造成了巨型袋鼠的
滅絕。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究巨型澳大利亞袋鼠後發現,袋鼠化石密度的特點與現在遭受旱災下的袋鼠群的特點一致,首次提供了表明巨型澳大利亞袋鼠受到了一系列災難性旱災的打擊的證據。但一項對巨型袋鼠化石的分析顯示,在當時的氣候條件下,袋鼠吃的鹽灌(saltbush)應該生長得很茂盛。
另外一些科學家們相信人類對巨型動物進行‘閃電式’滅絕的假說,這一假說譴責人類過度捕殺了這些巨型有袋動物。變得乾旱使植被逐漸消失,也被認為是導致巨型動物滅絕的原因。如果這一假說是事實的話,那么這些數千前年的化石應該顯示那些動物是同時在同一地點死亡的。根據考古發現,巨型袋鼠化石的情形並非如此。在達靈當斯地區一個地點發現的多層次化石表明,這些動物是隨著時間流逝漸進式地,分三階段滅絕的。
人工巨型袋鼠
澳大利亞科學家用白色紙板拼做的一個巨大袋鼠的平面形象,他們計畫從太空不同地點為之拍攝衛星照片,希望能利用得到的有關數據加深對地球表面如何反射陽光和全球變暖的了解。
人工巨型紙板袋鼠長32米,白色,建成於2008年,平放於澳大利亞南部城市墨爾本的莫納什大學內。澳科學家與美國宇航局以及法國、比利時、芬蘭、瑞典、挪威、以色列、英國和新加坡的科研機構合作,在這些國家選點,將從太空陸續拍攝白紙板袋鼠的系列照片。
人工巨型袋鼠的工作原理:抵達地球表面的陽光部分被反射,部分被吸收。吸收光線的物體會變熱,反射光線的物體要么溫度保持不變,要么變冷。地球極地冰蓋融化意味著地球對陽光的反射會減少,這會導致地球對光線的吸收增多和全球氣溫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