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能成事/中華家訓智慧

巧思能成事/中華家訓智慧

《巧思能成事》圍繞“處事”主題展開創作,作者酈波精選了中國傳統家訓中關於處事的二十句經典家訓,以“滄溟先生說”的形式將家訓名言用小讀者熟悉的典故解釋出來,這些故事並非以一般方式講述,而是使用酈波在百家講壇那種輕鬆風趣的語言,讓孩子們在津津有味聽故事的同時學習家訓道理。又以“滄溟寄語”的形式將上文中的為人處事的哲理總結出來,令小讀者印象深刻。

基本介紹

  • 書名:巧思能成事/中華家訓智慧
  •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 頁數:179頁
  • 開本:32
  • 作者:酈波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央視熱播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文化嘉賓,《百家講壇》人氣名師酈波老師傾情力作!
名師解說家訓文化,展現古代家訓文化的大智慧,影響孩子良好性格,改變命運從小做起。
作家旁徵博引,以古喻今,語言又不乏風趣幽默,現代感十足。
作者酈波和他的兒子可樂童鞋的“父與子”搞笑逗趣漫畫首度曝光,更有作者瀟灑題詞隨書附贈。
《巧思能成事》從“處事”這個主題切入,由古代家訓名言作引,以古今中外的知名歷史及名人故事為例,用幽默時尚的現代語言,深入淺出地為讀者講述家訓文化,將經典的歷史鮮活再現給青少年讀者

作者簡介

酈波,祖籍江蘇丹陽,生於1972年。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專業博士,國內首位文牘學研究方向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古曲文學與文化學、儒家教育思想與實踐、文牘學。

媒體推薦

中華家訓智慧,不僅是中華親職教育的精華,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酈波先生的解讀,別有智慧,是父母與孩子共享的好讀本。
——著名作家 葉兆言
國有法,鄉有約,家有訓。中華家訓文化,經酈波先生解讀,生動有趣,饒有興味。
——著名學者 鮑鵬山

圖書目錄

辦事五到法
處事有三患
專注的力量
讓任務來逼迫自己
有才有智好辦事
細節決定成敗
兩思而後行
不資眾力何以成功
寧與君子共過 不與小人爭功
恩成並用慈厚懷人
如何面對壞同學
陰謀與陽謀
待人接物四大壞心
方圓之道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穩當與老到
一失足成千古恨
心中無愧 便無所畏
小聰明不足以成大事
十分精神成就十分事業

文摘

滄溟先生說: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行動能力。而對於行動能力來說,最重要的便是一個“到”字,做到的“到”,到位的“到”。
不僅要做到,還要做到位,做成功,做出成效。如何達到這個境界,就不得不提曾國藩著名的“辦事五到法”了。
曾國藩號稱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又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後的理學大師與一代大儒。他平生重要的事跡,一是率湘軍撲滅了太平天國起義,二是開啟了號稱近代變革之始的洋務運動。尤其是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十分巨大,標誌著中國從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跨進,而洋務運動的興起與開展都離不開曾國藩這位最初的旗手。
可是令人費解的是,曾國藩並不像他的兒子曾紀澤那樣精通西方文化,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儒生,對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幾乎一竅不通。那么,這樣一個對工業文明一無所知的儒生為什麼可以開啟洋務運動呢?
答案便是他自己說的“五到之法”。
首先是眼到。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說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范文瀾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組織人員翻譯西方雜誌、報刊與著作的人。比如英國人編撰的《世界地理大全》,林則徐派人翻譯後取名《四洲志》,魏源就是在《四洲志》的基礎上寫出了著名的《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在林則徐之後,晚清官場上第二個主動翻譯西方科技文明著作並在規模與質量上遠超林則徐的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在命李鴻章建江南製造局的同時,又命容閎等人在江南製造局旁邊設立翻譯局,專門組織人員翻譯西方科學、技術與社會學名著,翻譯成果十分顯著。後來,不論是中國的洋務運動,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都是在江南製造局的翻譯局的翻譯基礎上,才有了大量有關西方科學知識的奠基與儲備。
其次是心到。這也是曾國藩能超越林則徐,開啟一場向工業文明跨進的改革運動的地方。林則徐固然主動讓人翻譯了西方雜誌與書籍,但他只是做到了眼到,卻沒有做到心到。他在閱讀了翻譯過來的諸多成果後,並沒有放下身段承認西方工業文明的強大,他的內心還是充滿了懷疑的。所以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他也還是認為所謂西方文明依舊是落後的,甚至以為用穢物是可以克制洋槍火炮的。儒家傳統知識分子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態在那個時代的中國,是一種普遍的存在。即使在被洋槍火炮轟開國門後,也還是沒有多少改觀。
但曾國藩不一樣,他雖然對西方也所知甚少,但他願意放下身段、放下盲目自大的心態去了解,去學習,去承認差距與不足。近代大數學家李善蘭翻譯了西方數學名著《幾何原本》,請求曾國藩資助出版並為之寫序,曾國藩雖然對數學一竅不通,但還是一口應承下來,不僅自掏腰包為其出書,而且仔細研讀,為之作序。晚清另一位思想家馮桂芬寫了一本研究西方文明的《校□廬抗議》,並第一次提出了“中體西用”的主張,他也想請當時的“文壇盟主”曾國藩為之寫序。曾國藩此前與馮桂芬並無交往,但卻肯虛心學習,對此書反覆研讀,他對馮桂芬大為推崇,並為之作序。正是這種理解與共鳴,這種心到與追求,才感召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大批最傑出的科學家與社會學家,他們都聚集在曾國藩的周圍,成為他開啟洋務運動的決定性力量。 P3-6

序言

中華家訓別有智慧
家訓,對於今人來說,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的家訓傳統,自古及今,源遠流長。
那么,什麼是家訓呢?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說過一句名言:“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說的正是早期的家訓。《論語·季氏》篇記載:
(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這是一段對話,也是一幕生動有趣的生活場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裡,他的兒子孔鯉從庭前經過,孔子便叫住孔鯉問道:“你開始學詩(按:一說學習《詩經》)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於是說:“不學詩,怎么會說話呢?”於是孔鯉退下,開始努力學詩。
過了幾天,孔子又在院中看見兒子從面前經過,於是又叫住他問道:“你開始學禮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於是教訓道:“不學禮,不知禮,怎么能立身於世呢?”於是孔鯉退下,開始努力學禮。
這是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對孔鯉的教育,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所以這段記載也被視為中國古代親職教育中的典範之一。而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和“不學禮無以立”,則成了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
當然,就文獻而言,《論語》所載孔子對孔鯉的教育還不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訓。作為商周時期文獻的合集,《尚書》中收錄了更多也更為典型的家訓作品。其中最為有名的《無逸》篇,是周公輔政時,周公教導侄子成王如何勤儉執政的。那句“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也成了後世諸多帝王教育後代不要貪圖安逸奢華生活的名訓。
通過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以及周公所說的“君子所其無逸”,我們可以知道,家訓其實很簡單,不過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長輩教育子弟或晚輩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十分寬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舉止、個體修身、交友處世,乃至出仕從政、建功立業等各個方面。這些內容中的精華被行之於文、傳乎後世,便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家訓文化。
西漢以後,由於儒家學說漸成社會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仰與素來的家訓教育不謀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訓遂一躍成為社會教育的主流。這集中地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家訓所代表的親職教育形式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們一般以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們現在一樣,是課堂,也就是學校教育。事實上,標準的學校自商周以來確實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時期的庠序、辟雍,兩漢的太學,唐宋以後的國子監與書院等。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不論哪個時期,能進入這些學校學習的學生在數千年的中國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數的(古代私塾、族塾、宗塾等俱屬親職教育形式,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學校)。事實上,因為儒家對“修齊治平”“家國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齊家”的行為模式最終決定了親職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換句話說,中國人最重家,從來都把親職教育當作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說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責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師的責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任重要的老師。推而廣之,父母對子女,長輩對晚輩,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這就是中國人所篤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訓在中國古代得以昌盛的最關鍵原因。
二是家訓所涵蓋的教育內容成為當時教育的主要內容。
秦漢以後,大量有關家訓的文本文獻開始出現。雖然一直到南北朝時期,自顏之推寫作《顏氏家訓》開始,“家訓”才正式得名,但在這之前,大量的“家誡”“家范”與“誡子書”其實都是標準的家訓文獻。自顏之推後,像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司馬光所作的《家范》等,雖然不以“家訓”為名,卻也都是標準的家訓作品。甚至像成冊成卷的家書、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內容與意義,在古時也一概被視為“家訓”。
這樣一來,古代家訓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內容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狹義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處,如何規範,如何發展;廣義地看,則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啟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兩全。
學習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業之道,莫不成為中國古代家訓的關注點,這正是中國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家訓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教育智慧,也承載著華夏文明獨特的歷史智慧與人生智慧。
中華家訓,別有智慧!
是為序。
酈波
甲午暮春於金陵水雲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