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縣文化志

左權縣文化志

山西左權縣 歷經10餘年整理、編寫的山西省第一部文化史志——《左權縣文化志》由中國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全書45萬字。

基本介紹

  • 書名:左權縣文化志
  • 作者:左權縣文化志編纂委員會
  • ISBN:7-109-09122-8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農業出版社
基本信息,簡介,歷史,光輝歷程,

基本信息

書名:左權縣文化志
價格:CNY138.00
出版時間:2004
頁數:420頁,葉圖版
開本:27cm

簡介

地方志是以地域為單位,按一定體例,綜合記載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自然各方面歷史與現狀的綜合性著述。中國地方志歷史之悠久,範圍之廣闊,內容之豐富,數量之浩瀚,舉世無與倫比,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修志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曾把蒐集和研究地方志作為了解中國國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徑提出來。新中國建立後,因種種社會原因,修志活動一度中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各項事業的發展,方誌事業迎來“盛世修志”的大好局面。中國新編地方志事業在志(省、市、縣三級志書)、鑒(各類年鑑)、庫(地情資料庫)、館(方誌館)、用(服務開發)各個領域成果可觀。就左權縣地方志事業而言,自明洪武年間(1368---1398)到光緒六年(1880),前後8次編纂《遼州志》外,直到1979年,組建《左權縣誌》編輯委員會以後,方誌事業得以發展。30年來,除出版發行左權縣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左權縣誌》外,還編輯、出版大部頭地情書籍十餘部,不僅築造了縣域人文地情信息庫,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地方志信息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為建設和諧左權實現對外開放起到了視窗作用。
築造人文地情信息庫。

歷史

1979年地方志機構成立後,幾代人懷著“重修方誌”的持久夢想和“為地方民族文化續脈”的歷史擔當,苦耕不輟。至1990年,收集、整理、編印《左權縣誌資料集》10卷,約70餘萬字,為《左權縣誌》的編修奠定了基礎。至1998年,新編100餘萬字的《左權縣誌》歷經十餘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期間收集資料數千萬字,分類整理資料集十餘部,成為一座極具價值的地情信息庫。21世紀以來,全縣為宣傳左權、加速左權縣改革開放和建設步伐,部門志、村志及一些大型文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2002年,為紀念左權將軍殉國60周年、遼縣易名左權縣60周年具有宣傳、革命傳統教育意義的大型文集《太行雄魂》,36萬字,由北京方誌出版社出版發行,2004年具有續志資料長編和年鑑性質的地情資料書籍《左權概覽》,68萬字、近500幅圖片,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作為全縣首部大型綜合性資料工具書,系統、翔實地展示了左權的地理、歷史、人文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左權人民的形象。同年,記述左權縣1937---2002年文化發展的《左權文化志》,48萬字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2005年,60萬字、200餘幅圖片的《左權電力工業志》,由山西人民出版出版、2006年,60萬字的《左權縣人大志》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另外《草亭村史》、《左權菸草志》、《羊角村志》、《梁峪村志》、《西長義史話》、《左權縣委黨校志》、《左權縣交通志》、《左權武術簡志》、《左權紅色旅遊景觀志》等數十部專志、村志相繼問世,陸續出版。如此大規模的新編地方志及地情文獻,記錄了方誌事業的斐然成就。成為縣域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科學成果群。

光輝歷程

開發整合地方志資源
方誌資源,包括已經載入志書的大量信息,也包括在修志過程中收集、整理的,但未能納入志書中的數量更為巨大的地情資料,不僅包括新修的志書資料,還包括舊志資料信息。方誌資料記事範圍廣泛,大到包含一個地區的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工農業生產等各個方面的珍貴材料,小到揭示一個地區的風俗、方言、文物、古蹟、特產、水利、交通、軍事、人物等史料,幾乎無所不包。其開發利用的前景十分廣闊。李鐵映同志曾強調:“修志的目的在於用,不僅當代人用,也為後代人用”,提出“要研究和開拓志書的套用功能”。開發整合地方志資源就是要用高質量的方誌成果為政府的決策提供參考,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地情信息支持,為教育青少年愛國、愛家鄉提供讀本。
為領導科學決策服務
“治天下者以史為鑑,治郡國者以志為鑑”。地方志作為一方之全史,是當地領導的“輔治之書”。過去,左權縣全縣16萬人口,縣城不足2萬人,其城市規模、面貌、功能遠不及發達地區的一個小鎮。2000年,新任縣長下車伊始,便翻閱《左權縣誌》,了解縣情,科學決策。《左權縣誌》載,左權縣自隋開皇十六年(596)始置遼州,之後曾三次為州治所在。其中,明洪武元年(1368),升遼州為直隸州,轄榆社、和順兩縣,隸山西布政使司。直至民國元年(1912)才廢州。結合左權縣的歷史,面對現狀,縣委、政府決定實施積極的城市化發展戰略,謀劃左權縣長遠發展之策。
鐘靈毓秀的左權縣,歷史悠久,並且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旅遊資源獨一無二。因各種原因,許多古蹟被損壞,而僅見於文獻記載。改革開放的今天,旅遊事業迅猛發展起來,歷史上被湮沒毀壞的名勝古蹟亟待開發和恢復。為更好地開發本地旅遊資源,提高本地區的知名度,通過對舊方誌資料信息進行開發、整理、重組、深加工等一系列的智力勞動,縣誌辦將原始資料信息轉化成不同形式的二次文獻,整理校注了《遼城舊跡》,編輯了《古遼州勝跡》。縣委、縣政府在旅遊景點-------縣城祝融公園、鰲峰山風景區的開發建設上,參考地方志提供的大量有價值的實證資料,作出了科學的開發與建設。
為經濟建設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縣委、政府通過對志書記載的大量經濟史料的分析,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地方經濟獲得長足發展。核桃是左權縣一寶,據縣誌記載,左權縣種植核桃已千年,對外貿易也有很長歷史。早在上世紀30年代,加工的核桃仁就運往天津轉售歐美各國。但多年來核桃產業在農民增收上並沒有大有作為。2000年,全縣核桃樹110餘萬株,產量僅300萬公斤,全縣人均從核桃獲得收入僅169元。縣委、政府根據地方志資料信息進行調查分析,針對核桃產業的發展障礙,提出具體發展措施。2005年,全縣核桃產量達到510萬公斤,農民人均從核桃產業獲得收入450元,2006年,全縣核桃單產有過去的20斤/畝,增加到100斤/畝。單價由6元/公斤提高到26元/公斤。2008年,左權縣綿核桃喜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提升了左權縣綿核桃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助推了核桃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此縣誌辦提供了大量有關縣域核桃的資料信息。
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編修地方志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通過地方志可以了解先人的創業不易,了解源遠流長的民族歷史,了解民族優秀文化……對增激發人們愛國愛鄉的熱情,加深對祖國、故鄉的熱愛,無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1998年左權縣第一屆社會主義新方誌出版發行後,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明地情、愛家鄉的宣傳教育方面更具有獨特的優勢。工作在外的一些老同志以志為媒介,密切了在外同鄉與家鄉的聯繫,激發了遊子的濃濃鄉情,及建設家鄉信心。全縣利用志書進行地情教育的活動也開展得豐富多彩,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2000年,左權縣誌辦與中共縣委宣傳部、縣廣播電視台聯合舉辦了“知左權、興左權讀志百題競答”活動。從《左權縣誌》中精選出能夠全面反映全縣歷史與現狀的一百道題,各部門將此項活動作為愛祖國、愛家鄉教育的重要內容,號召幹部民眾踴躍參加。在競答題刊出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收到來自幹部、工人、農民、學生等社會各層次的答卷5397份。通過此項活動的開展,各級領導進一步提高了對志書“資政、存史、教育”功能的認識,廣大幹部民眾自覺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地情教育,激發了熱愛左權、建設左權的熱情。在紀念左權將軍殉國暨遼縣易名左權縣60周年活動期間,各鄉、鎮、各部門都積極利用縣誌資料開展宣傳活動,在全縣掀起了“讀市志、明縣情,愛家鄉、興左權”的活動熱潮。2006年,利用地方志資料信息,為中央電視台大型電視系列專題片《愛我中華》之《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編寫劇本,並在中央電視台播出。起到了地情宣傳和傳統教育作用。
地方志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地方文化建設方面發揮的作用尤為顯著。左權縣文化積澱悠久深厚,傳統源遠流長。素有“歌舞之鄉’萬首民歌千出戲”的美譽。左權民歌“開花調”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縣誌辦深入挖掘地情信息資源,佐證“開花調”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學術價值及藝術價值,2006年在50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左權縣“開花調”為列音樂類第一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