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左權文廟大成殿,民間相傳為晉朝始建。
據清乾隆所修《
遼州志》中《重修文廟碑記》:“……遼之為學雖界萬山之中,而廟則□於元大德初,距今百有餘歲。”可知文廟重建於元大德初年。通過對現存大成殿勘測分析,其結構特徵為元朝建築風格。其後各代雖有修繕,但均未改變主體,從而使大成殿元代大木構件及
斗栱等得以傳世後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廟內其他建築先後被毀,規模基本不存,現存的是總體建築的主殿院,僅存大殿一座。
“
文化大革命”期間,殿內所存全部被毀,後被縣糧食局占用,改做糧倉,牆面、梁架被白灰噴塗。
2004年,揭頂維修大成殿。
2005—2008年復原一進院、二進院,按照“不改變原貌”、“修舊如舊” 的原則對文廟大成殿進行修復。
建築格局
台基、地面、月台
大成殿台基長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副階周匝。
台明前、後檐、兩山面均以砂石做壓檐。殿前月台前設一開間的五步踏步。台明用條磚鋪墁,地面用方磚鋪墁。
柱礎石質為青石,前檐
廊柱柱礎寶裝蓮瓣式,兩山面廊柱及前檐柱用鼓式柱礎,明間後槽
金柱柱礎荷蓮。
柱網
大成殿廊柱 24 根,檐柱 16 根,金柱四根,共用柱 44 根,全部為木製圓形直柱。廊柱、檐柱、金柱柱頭分別作卷剎,柱頭無升起,廊柱柱頭施 24 厘米×11 厘米
普拍枋,柱間設高 22 厘米×11 厘米的
闌額。檐柱柱頭施 32 厘米×14 厘米普拍枋,柱間設高 28 厘米×12 厘米的闌額。
牆體
大殿牆體為二層,裡層為土坯牆,外層青磚砌護。兩山及後檐牆無收分,外牆用條磚淌白順砌,下鹼用砂石三層,下層深入地面 10 厘米。
梁架
梁架構造為
四椽栿對
乳栿用三柱,金柱為通柱。四椽栿和乳栿外端承托檐槫,裡頭插入後槽金柱柱身,四椽栿前端,乳栿中端置
蜀柱、設
合踏、
襻間鋪作,承托上層三椽栿和剳牽。剳牽、三椽栿前端承托下平槫,裡頭插入後槽金柱柱身。三椽栿前端置蜀柱,設合踏、襻間鋪作承托
平梁。平梁兩端承上平槫,中間置合踏、立蜀柱,施丁華頦栱通過瓜柱柱頭鋪作承脊槫,並通過
叉手扶穩
脊槫,分擔部分荷載至平梁頭。兩山柱頭鋪作承丁栿,末端搭置於四椽栿和金柱上,丁栿中部置蜀柱,設合踏、襻間鋪作承下平槫。下平槫再承山面平梁。四角分別施抹角梁,置蜀柱承托老角梁。蜀柱、金柱間縱向均設襻間枋,加強聯絡,穩固構架。
廊步構架
在廊柱柱頭鋪作上施剳牽,剳牽前端承廊步檐檁,後尾插入檐柱柱身,檐柱柱身施
承椽枋承檐椽。
鋪作
廊步鋪作分為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轉角鋪作三種。柱頭鋪作為把頭絞項造。
屋面
上層屋頂為筒板布瓦面,琉璃瓦
剪邊,
正脊綠琉璃脊筒,南面中間為二龍戲珠圖案,緊靠為蓮花圖案,靠吻處為
卷草圖案。
文物遺存
左權文廟大成殿拱眼壁上的壁畫存有27幅,通過對它們畫面、色彩等方面的考證,認為基本屬於清代風格的壁畫。畫面內容以龍為主,但神態、形狀各不相同,分為升龍、
降龍、
坐龍、行龍、
團龍等。
文物價值
左權文廟大成殿建築結構簡練,造型優美,風韻獨具,尤其從結構上採用了減柱的手法,做工上使用原木為梁材,甚至使用彎木,表現出構架設計中的簡單、高度靈活性。從現存彩繪上看,不論從用料和工藝處理都十分講究,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壯觀、莊嚴、肅穆,做工精細,用材碩大,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歷史文化
大成殿內正中神台上置雕龍貼金
神龕,內供“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牌位一尊。每年公曆九月二十八為廟會,各地的文人賢士紛紛前來參加祭祀活動,殿內供桌上的祭器琳琅,品類繁多。同時有不少文藝隊伍入廟演出,以表示對孔聖人的敬重。
文物保護
2004年,大成殿維修項目工程揭頂。
2005—2008年復原一進院、二進院,按照“不改變原貌”、“修舊如舊” 的原則對文廟大成殿進行修復。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左權文廟大成殿位於晉中市左權縣南街村遼陽街81號。
交通
乘坐左權公交109路在城區服務中心站下車,向西南方向步行約5分鐘即可到達;乘坐左權公交102路、105路在濱河嘉園北門站下車,向東北方向步行約5分鐘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