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智

左智

左智(1905年—1967年2月),男,漢族,河北省行唐縣人,生前為中共內蒙古師範學院委員會副書記、學院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智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行唐縣
  • 出生日期:1905年
  • 逝世日期:1967年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籌建內蒙古師範學院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左智八歲開始讀書,1922年升入保定育德中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藝救國”思想的影響下,曾攥寫《初戀》、《非戰》等作品,發表在《北京晨報》副刊《警鐘》上。後來他逐漸認識到文藝救國是不可能的,要改變中國社會的面貌,必須研究社會,改造社會,因而參加了社會科學研究會(馬克思研究組織)和非宗教大同盟,開始研究社會科學。不久,他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後改稱為共產主義青年團),閱讀了許多革命和進步刊物,積極介紹進步青年入團。1923年,他擔任育德中學團支部組織幹事,1924年轉為共產黨員。國共兩黨合作後,他跨黨工作,任國民黨保定黨部宣教委員會委員,是當時有影響的一位青年幹部。

人物生平

1925年9月初,黨組織選送他到北京中共中央北方局所辦的地下黨校學習,從此,左智踏上了艱難曲折,嚴峻而又光輝的革命新里程。在北京地下黨校畢業後,他與另一位同志被派到京東順義縣領導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會。12月底,左智等人在組織縣農民協會成立大會時不幸被捕。接送途中,他帶領同志們唱起《國際歌》,表現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和無畏的氣概,經李大釗等同志反覆交涉,左智等人被營救出獄。
1926年初,左智被派往唐山地區,在中央特派員彭真的領導下,深入到開灤礦林西馬家溝開展組織工會等革命工作。他團結礦工,同敵人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組成了工會,維護、爭取礦工的權益,使資方取消了開借制度,實行半月開支,不敢隨意處罰工人。他還開辦工人夜校,宣傳革命道理,提高工人的文化和思想覺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
1928年2月,左智離開唐山,到保定做鐵路工人的工作。當時,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慘遭反動派捕殺,左智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只好回到家鄉教書。1932年,縣教育局解聘了左智的教員職務,從此,他便在家務農,節操自守,度過了離開黨的戰鬥行列的苦悶歲月。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左智積極與黨組織取得聯繫,投身抗日戰爭。從1938年到1946年,他先後在行唐縣任過教育科員、區長、民政科長、縣長等職。1941年在嚴酷的反“掃蕩”中,左智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戰結束後,左智在宣化中共中央分局黨校學習,後被派遣到張家口地區,擔任內蒙古軍政學院副院長,為內蒙古地區培養民族幹部和骨幹力量。1946年11月國民党進攻張家口,內蒙古軍政學院師生被迫撤離,左智率領老弱病殘,輾轉於錫盟、察哈爾盟地區。時值隆冬,他把組織上發給的防寒大衣、被褥都送給了年歲小的和有病的同志,自己僅穿一身土布棉衣褲,走過了冰天雪地的茫茫草原,戰勝土匪和特務的騷擾,於1947年春到達林東地區,與內蒙古自治學院合併,左智任副教育長。此後兩三年間,他和有關領導同志一起,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堅持辦學,繼續培訓各族幹部。他們根據革命需要,從學員的實際情況出發,開設了政治理論課、文化知識課和各種業務課程,強調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他們率領學員參加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開辦牧場、作坊和加工廠,組織學院參加勞動,增產節約,支援人民解放戰爭,使各族學員在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中得到了鍛鍊,增長了本領,為內蒙古地區的革命和建設培養了一部分少數民族的國小員不太適應轉戰的形勢,組織上把他們留在後方醫院當護士或送回家鄉,左智認為他們是內蒙古革命和建設的希望,堅持把他們接回自治學院繼續學習,保存和培養了這批後備力量。1951年7月,自治區人民政府任命左智為內蒙古師範學院院長,讓他著手籌建自治區第一所高等學府。
由培養黨政幹部到培養中學師資,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許多條件都不具備,困難重重。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左智身著土布軍服,戴著深度近視眼鏡,東奔西走,親自從中學請來了教師,從通遼和海拉爾等地招收了116名學生,建立了語文、數學、生化、史地等專業班級,終於在1952年5月5日學習節,即馬克思誕生紀念日那天,在烏蘭浩特正式宣告了內蒙古師範學院的誕生,為內蒙古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3年,“蒙綏合併”,左智調來呼和浩特,擔任新組建的內蒙古行政幹部學校的領導工作。1954年,內蒙古師範學院遷到呼市,與原內蒙古師範專科學校合併。1956年內蒙古行政學院幹部學校撤銷,左智被調回師院,任副院長。1959年5月被國務院任命為院長。此時,內蒙古師範學院已完成了由二年制專科向四年制本科的過渡。左智與學院其他黨政領導密切配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解決了內蒙古師範學院發展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左智特彆強調辦學的政治方向,注重師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在師院黨委集體領導下,他多年堅持全校師生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方針政策的學習;多次組織師生到農村,廠礦勞動鍛鍊,參加黨的中心工作,向工農民眾學習。他一再形象地說,知識分子燒紅燒不紅,關鍵就在和工農民眾結合這一火。
左智注意師資隊伍的培養,特別是民族師資隊伍的培養。一方面,他選拔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到兄弟院校進修、深造;另一方面,他親自到兄弟省市去招聘有意支援邊疆建設的教授和學者,積極爭取留學生和外國專家來校任教,保證了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左智倡導勤工儉學,勤儉辦學,身先士卒,先後興辦了工廠、農場等勞動基地,三年困難時期改善了師生的生活,師生得到了鍛鍊,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
左智同志擔任院長三年之後的1962年,內蒙古師範學院培養出了第一批本科畢業生,為自治區教育戰線輸送了生力軍。標著內蒙古師範學院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
1964年為貫徹中央領導同志對教育工作的有關指示,學院黨委決定創建實行半工半讀的分院,左智主動承擔到包頭市郊區去建立分院的重擔,他在長期辦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教育思想在這裡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首先,包頭分院計畫實行定向招生,學生來自農村,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而且要在有計畫地、長期地勞動中,掌握農業生產的技能和本領,既能教育人,又能從事農耕,實際上是試圖培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為開發我區農牧業經濟服務的師資。再次,把農業生產技術教學與創造性的科學實驗結合起來,當時移植了錦州的蘋果、北京的葡萄、新疆的核桃、改良了西紅柿品種,試種了紅薯和花生,既獲得了良好的收成,又培養了學生不斷創造、進取的精神,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為自治區建設服務。
包頭分院新建時只有沙田800畝,借用平房數間。左智不顧自己60歲的高齡,與廣大師生同吃、同住、同勞動。住的是磚砌的拱頂窯洞,吃的是玉米面窩頭、熬白菜,偶爾就著鹹蘿蔔條,喝上幾口白酒。他每天頂著星星下地,晚上披著沙塵歸來,整天在改造荒灘、修建校舍、開闢園田的工地上操勞。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全院師生共同努力,分院越辦越紅火。到了1966年春天,新校舍已經建成,沙田麗的林、路、渠、電已經配套,蘋果樹開始掛果,各地學生從家鄉帶來的作物良種,也都播了下去。一所新型的高等師範學校在包頭萬水泉落成了。
正當全院師生歡欣鼓舞、鬥志昂揚,大學雷鋒、王傑,大唱革命歌曲的時候,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席捲而來。左智被“造反派”打成“莊園主”、“大叛徒”、“牛鬼蛇神”,左智的人格受到凌辱,身心受到非人的折磨,他憂憤成疾,一病不起。包頭分院的部分民眾冒著政治風險保護左智,把他隱蔽在內蒙古新生醫院治療,後來又轉移到附屬醫院搶救,但是左智還是在1967年2月12日凌晨辭世而去。人們悄悄製作了小小的花環,在初春的寒風中,深表悼念之情。
1978年12月1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在自治區政府禮堂召開了莊嚴、肅穆的追悼大會,黨和人民為左智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