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與曾國藩的故事》是楊浩所著的一部歷史小說。 曾國藩與左宗棠同為晚清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同治中興”的四大名臣之一。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曾國藩與左宗棠對比:“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左宗棠評價曾國藩:“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曾國藩評價左宗棠:“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 左宗棠、曾國藩二人共事十餘年,交情甚厚:曾國藩對左宗棠還多有提攜與相助之恩。他們兩人相期相薦,相輔相存,在晚清的歷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動的活劇,之間發生的故事精彩而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宗棠與曾國藩的故事
-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 頁數:283頁
- 開本:16
- 作者:楊浩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111480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左宗棠與曾國藩、胡林翼同稱晚淸“同治中興”的三大名臣。左宗棠與曾國藩相期相薦、相輔相存,在晩清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動的活劇,他們兩人之間的故亊精彩而耐人尋味。楊浩所著的《左宗棠與曾國藩的故事》以長篇歷史小說的藝術形式,生動描述了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左宗棠和曾國藩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留下的人生故事和事業軌跡。
作者簡介
楊浩原名楊政權,自號“安化山人”。1945年生。湖南省安化縣人,戶籍廣東省珠海市。中南大學本科畢業。高級工程師、經濟師,湖南省嶽麓詩社社員、珠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老幹部書畫詩詞攝影家協會會員、珠海市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曾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長篇歷史傳記小說《大清良臣陶澍》;其書法作品曾榮獲第五屆“黃山杯”中國當代書法美術攝影大賽金獎、2005桂林·聖保羅中巴友好書畫交流展金獎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巨莽天降曾門得子
牽牛下界左家添丁
第二章 八年僦居三試不第
曾門進士躋身士林
第三章 臥龍在山八年課徒
天子近臣八年六遷
第四章 金田義起三湘告急
左公出山保衛長沙
第五章 創辦團練左公薦曾
墨經從戎衡陽發軔
第六章 靖港戰敗曾尋短見
縋城而出左勸曾公
第七章 兵敗湖口曾再輕生
湖南援贛左舉新政
第八章 曾公丁憂棄軍失權
左胡共舉東山再起
第九章 石軍擊湘楚勇圍剿
事修謗興曾胡救左
第十章 宿松會晤無意問鼎
曾困祁門左公鏖兵
第十一章 安慶大捷德帥歸西
左撫浙江清浙援曾
第十二章 左督閩浙餉絀為苦
掃平余逆百廢興舉
第十三章 洋務運動曾相率先
首創船政左帥親為
第十四章 曾相剿捻師老無功
左帥移督蕩平捻軍
第十五章 戡亂西北剿撫兼施
曾相擊案天下第一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相慚疚
勛高柱石長逝金陵
第十七章 陝甘安回布德揚威
塞防海防李左爭鋒
第十八章 輿梓旌旗進軍新疆
緩進急戰驅虜安邦
第十九章 興洋屯墾發展農桑
河西植柳勸人和昌
第二十章 回京任事悉協機宜
廉潔忠貞寵辱不驚
第二十一章 署理兩江樹德重民
待曾後人如若子弟
第二十二章 抗法勝利李氏求和
赴閩督軍左帥成仁
牽牛下界左家添丁
第二章 八年僦居三試不第
曾門進士躋身士林
第三章 臥龍在山八年課徒
天子近臣八年六遷
第四章 金田義起三湘告急
左公出山保衛長沙
第五章 創辦團練左公薦曾
墨經從戎衡陽發軔
第六章 靖港戰敗曾尋短見
縋城而出左勸曾公
第七章 兵敗湖口曾再輕生
湖南援贛左舉新政
第八章 曾公丁憂棄軍失權
左胡共舉東山再起
第九章 石軍擊湘楚勇圍剿
事修謗興曾胡救左
第十章 宿松會晤無意問鼎
曾困祁門左公鏖兵
第十一章 安慶大捷德帥歸西
左撫浙江清浙援曾
第十二章 左督閩浙餉絀為苦
掃平余逆百廢興舉
第十三章 洋務運動曾相率先
首創船政左帥親為
第十四章 曾相剿捻師老無功
左帥移督蕩平捻軍
第十五章 戡亂西北剿撫兼施
曾相擊案天下第一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相慚疚
勛高柱石長逝金陵
第十七章 陝甘安回布德揚威
塞防海防李左爭鋒
第十八章 輿梓旌旗進軍新疆
緩進急戰驅虜安邦
第十九章 興洋屯墾發展農桑
河西植柳勸人和昌
第二十章 回京任事悉協機宜
廉潔忠貞寵辱不驚
第二十一章 署理兩江樹德重民
待曾後人如若子弟
第二十二章 抗法勝利李氏求和
赴閩督軍左帥成仁
文摘
這時,有一和尚路過此地,進門向曾家化緣。竟希公覺得這是機緣,對和尚說:“大師,今日卯時,我得一重孫,請算算他的命運如何。”
和尚對竟希公說:“曾家老爺,恭喜了!恭喜曾門得貴子,二四秋舉二七進,八六升遷六一人,三生有幸壯門庭。”
竟希公聽了不知什麼意思,想請和尚解讀,卻見和尚已飄然而去。
從此,曾家人記下了和尚說的這幾句讖語,並把這株蒼藤與這個孩子(即後來的曾國藩)的命運聯繫到了一起:它枝繁葉茂時,他就登科、升官,在戰場上會連連取勝;它枝葉凋零時,他就會交厄運,或革職,或丁憂,打仗時也會險象叢生。
曾競希得了重孫大宴賓客,他給這重孫取名子城,字居武,並取乳名叫寬一。後來曾子城自己改名叫曾國藩。
這曾家的祖上,原本住在衡陽,世代務農,饑飽不均。到了竟希公的祖父曾元吉時,購置了幾處土地田產,蓋起了幾個宅院。曾元吉有六個兒子,次子叫曾輔臣,也就是竟希公的父親,他一身勤儉勞作,五十五歲便去世了。
竟希公是獨子,他為人厚道。在嘉慶十三年,他率家遷到湘鄉縣南的白楊坪居住。
竟希公有一個兒子叫曾玉屏,號星岡,也就是曾國藩的祖父。他年少時秉受家訓,勤奮好學;長大後,學“愚公”,在山丘上開荒造田,開墾出來的梯田像瓦片一樣覆蓋在山坡上,春種秋收,玉屏公以農耕為樂。他說:凡是自己親手耕種收穫的糧食蔬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凡是自己歷盡辛苦得到的,享用起來也就特別心安理得。他要求家人謹行八件事:讀書、種菜、飼魚、養豬、早起、灑掃、祭祖、敦親睦鄰;疏遠六種人:看風水的、算命的、游醫、和尚、巫道及做客賴著不走的。他說:“三代不讀書,一屋都是豬。”“濟人須濟急時無。”他還說:“君子:居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器。”也就是說,所謂正人君子,若是在民間作普通布衣百姓,則要排解一方之難;若是在朝廷當政為官,則要安定社會,平息動亂。他有三個兒子,長子叫曾麟書,也就是曾國藩的父親。
曾麟書號竹亭,早年向學,但時運不佳,一連參加十六次童子試都榜上無名。眼見功名無望,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於是在家鄉開了間私塾,取名為“利見齋”,招收十幾個兒童,以課讀為業。後又開設同族家塾“錫麟齋”,為曾氏家族培養人才。直到道光十三年,四十三歲的麟書公終於在第十七次應童子試中,中了秀才。也就是“進學”了,有資格到縣或州、府學裡讀書,可以參加鄉試考舉人了,從而改寫了曾氏家族入湘五六百年間沒有功名的歷史。麟書公是個大孝子,他不僅為了實現父親“入學”的希望,一邊教書,一邊學習,參加考試,而且對晚年患了中風病、癱臥榻上的父親服侍得周到細緻,幾年如一日,沒有睡過一夜安穩覺,這時的他也是年及花甲的老人了,家庭內外長幼都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他晚年所書一聯,代表了他的希望和寄託:
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
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
曾國藩少年時很聰明,五歲開始跟陳雁門老先生認字讀書,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之類。七歲進父親的私塾課讀,兩年就讀完了儒家經典入門書《五經》。十歲起開始學作八股文,為考取功名作準備。
曾國藩十四歲時,他父親麟書公的朋友,衡陽廩生歐陽凝祉來訪,見到曾國藩所作的八股文,非常欣賞。麟書公聽了十分高興,便讓歐陽凝祉出題,命曾國藩作詩。曾國藩未幾作出一首詩來,交給歐陽凝祉,歐陽凝祉一看,詩作得不錯,當場與麟書公約定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曾國藩。
這一年,曾國藩第一次隨父親麟書公來到長沙,應童子試。父子倆同赴考場,但雙雙落第。儘管長沙是繁華的省會城市,但麟書公沒有帶曾國藩去遊街市,而是立即打道回府了。
道光十年,麟書公做了個決定:他聽說衡陽有位汪覺庵,八股試帖教得極好,便令曾國藩去衡陽拜其門下求學。時年二十歲的曾國藩,背負行囊,遠離家鄉和親人,開始了外出求學的歷程。
P2-3
和尚對竟希公說:“曾家老爺,恭喜了!恭喜曾門得貴子,二四秋舉二七進,八六升遷六一人,三生有幸壯門庭。”
竟希公聽了不知什麼意思,想請和尚解讀,卻見和尚已飄然而去。
從此,曾家人記下了和尚說的這幾句讖語,並把這株蒼藤與這個孩子(即後來的曾國藩)的命運聯繫到了一起:它枝繁葉茂時,他就登科、升官,在戰場上會連連取勝;它枝葉凋零時,他就會交厄運,或革職,或丁憂,打仗時也會險象叢生。
曾競希得了重孫大宴賓客,他給這重孫取名子城,字居武,並取乳名叫寬一。後來曾子城自己改名叫曾國藩。
這曾家的祖上,原本住在衡陽,世代務農,饑飽不均。到了竟希公的祖父曾元吉時,購置了幾處土地田產,蓋起了幾個宅院。曾元吉有六個兒子,次子叫曾輔臣,也就是竟希公的父親,他一身勤儉勞作,五十五歲便去世了。
竟希公是獨子,他為人厚道。在嘉慶十三年,他率家遷到湘鄉縣南的白楊坪居住。
竟希公有一個兒子叫曾玉屏,號星岡,也就是曾國藩的祖父。他年少時秉受家訓,勤奮好學;長大後,學“愚公”,在山丘上開荒造田,開墾出來的梯田像瓦片一樣覆蓋在山坡上,春種秋收,玉屏公以農耕為樂。他說:凡是自己親手耕種收穫的糧食蔬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凡是自己歷盡辛苦得到的,享用起來也就特別心安理得。他要求家人謹行八件事:讀書、種菜、飼魚、養豬、早起、灑掃、祭祖、敦親睦鄰;疏遠六種人:看風水的、算命的、游醫、和尚、巫道及做客賴著不走的。他說:“三代不讀書,一屋都是豬。”“濟人須濟急時無。”他還說:“君子:居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器。”也就是說,所謂正人君子,若是在民間作普通布衣百姓,則要排解一方之難;若是在朝廷當政為官,則要安定社會,平息動亂。他有三個兒子,長子叫曾麟書,也就是曾國藩的父親。
曾麟書號竹亭,早年向學,但時運不佳,一連參加十六次童子試都榜上無名。眼見功名無望,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於是在家鄉開了間私塾,取名為“利見齋”,招收十幾個兒童,以課讀為業。後又開設同族家塾“錫麟齋”,為曾氏家族培養人才。直到道光十三年,四十三歲的麟書公終於在第十七次應童子試中,中了秀才。也就是“進學”了,有資格到縣或州、府學裡讀書,可以參加鄉試考舉人了,從而改寫了曾氏家族入湘五六百年間沒有功名的歷史。麟書公是個大孝子,他不僅為了實現父親“入學”的希望,一邊教書,一邊學習,參加考試,而且對晚年患了中風病、癱臥榻上的父親服侍得周到細緻,幾年如一日,沒有睡過一夜安穩覺,這時的他也是年及花甲的老人了,家庭內外長幼都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他晚年所書一聯,代表了他的希望和寄託:
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
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
曾國藩少年時很聰明,五歲開始跟陳雁門老先生認字讀書,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之類。七歲進父親的私塾課讀,兩年就讀完了儒家經典入門書《五經》。十歲起開始學作八股文,為考取功名作準備。
曾國藩十四歲時,他父親麟書公的朋友,衡陽廩生歐陽凝祉來訪,見到曾國藩所作的八股文,非常欣賞。麟書公聽了十分高興,便讓歐陽凝祉出題,命曾國藩作詩。曾國藩未幾作出一首詩來,交給歐陽凝祉,歐陽凝祉一看,詩作得不錯,當場與麟書公約定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曾國藩。
這一年,曾國藩第一次隨父親麟書公來到長沙,應童子試。父子倆同赴考場,但雙雙落第。儘管長沙是繁華的省會城市,但麟書公沒有帶曾國藩去遊街市,而是立即打道回府了。
道光十年,麟書公做了個決定:他聽說衡陽有位汪覺庵,八股試帖教得極好,便令曾國藩去衡陽拜其門下求學。時年二十歲的曾國藩,背負行囊,遠離家鄉和親人,開始了外出求學的歷程。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