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堤

左堤

左堤,棉紡織技術專家。為棉紡織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重大的動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隄
  • 出生地:陝西省大荔縣
  • 出生日期:1929年11月25日 
  • 職業:棉紡織技術專家
個人簡歷,生平介紹,主要論著,主要貢獻,

個人簡歷

1929年11月25日 出生於陝西省?>大荔縣
1953年 畢業於西北工學院紡織工程系。
1953-1954年 青島國棉五廠實習。
1954-1955年 青島國棉五廠細紗車間輪班工長、技術員。
1955-1956年 青島國棉五廠紡部試驗室負責人。
1956-1957年 青島國棉五廠總機械部副主任、工程師等。

生平介紹

左堤,1929年11月25日出生於陝西省大荔縣金海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47年秋考入西安高級中學;1950年7月考入西北工學院紡織工程系學習。1953年畢業後,分配到青島國棉五廠。他從基層生產技術工作做起,直至擔任生產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除負責日常生產技術外,重點領導組織對全廠空調設備進行改造,較早地把溴化鋰製冷技術引進到棉紡織廠使用。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梳棉機上採用金屬針布替代彈性針布,並參加了紡織工業部組織領導的高產梳棉機的研製工作。60年代初,參與研製了有回花清梳聯,該設備在青島國棉五廠生產運行30餘年,為後來進一步研製清梳聯提供了借鑑。70年代初,在山東省率先大面積使用滌綸原料,研究工藝,開發面料,為大量出口滌棉布打下基礎。1979年青島五棉全套引進紡織設備,他負責選型並和外商主談,為後來兄弟廠引進設備提供了借鑑。20世紀80年代初,左堤調山東省紡織工業廳任副廳長。當時我國經濟正處於迅速發展時期,他和廳其他領導成員一起,組織有關處室制定了山東紡織工業發展規劃,在上級支持和全省各地區共同努力下,山東紡織行業的生產能力、花色品種都有了較快的發展。左堤領導組織開展產品創優活動,每年進行一次重點產品評選活動,找差距,交流技術,提高實物質量。他定期走訪外貿,了解國際市場信息,針對客戶要求,突出抓了提高滌棉染色坯布和氣流紡紗質量,擴大無結紗和精梳紗比重,並在80 年代中期組織重點企業引進氣流紡紗設備和劍桿織機,開發牛仔布產品。當麻棉紗出口熱銷時,左堤支持建立了專業生產廠。年創匯達2200萬美元。他還組織了人造棉細旦纖維織物和巾被產品的一條龍開發,在每年全國旅遊產品訂貨會上都取得了好成績。對山東小棉紡廠,他組織開展升級活動,促使這部分企業在產品質量、企業管理、員工素質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為以後發展壯大打下了基礎。

主要論著

1 左堤.《國產清梳聯的發展現狀及展望》.棉紡織技術,1998(2):11-16。
2 左堤.《國產清梳聯的發展現狀及展望》.棉紡織技術,1998(2):11-16。
3 左堤.《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參與國際競爭》.山東紡織經營與管理,1992 (6):7-12。
4 左堤.《積極穩步推廣國產清梳聯合機》.棉紡織技術,1996(3):9-14。
5 曹永年,郭玉慶,左堤等.《國產清梳聯的生產實踐》.棉紡織技術,1996 (3):21-27,等等。

主要貢獻

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國各地陸續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紡織機械設備,對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產品開發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左堤等通過調查,了解到世界上先進國家為了提高棉紗質量,清花和梳棉工序50%以上的生產線已採用清梳聯,並在逐步擴大。我國已開始引進該生產線,當時每條生產線約需150萬-180萬美元,到90年代初全國總計引進180多條清梳聯,耗資約3億美元,價格昂貴,當時紡織工業部把清梳聯技術列為“八五”四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之一。左堤和另外兩位專家分析了過去國產清梳聯研製沒有取得成功的原因,又看到近幾年國內紡織機械廠設備的改造、更新和參與市場競爭的積極性,加上已經引進的生產線可供借鑑,認為進一步研製國產清梳聯的條件已趨成熟,於是向山東省紡織工業廳領導建議組織聯合攻關,立即得到同意和支持。1993年7月,在山東省紡織工業廳的協調下,跨省聯合青島紡織機械廠、江蘇金壇紡機廠、德州棉紡織廠和山東省紡織設計院的科技人員組成“山東清梳聯技術攻關組”,由省廳一名副廳長掛帥擔任攻關組長,左堤(當時已退休)擔任副組長,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各廠間工作和攻關的各項活動。他帶領攻關組成員多次深入紡機廠,和工程技術人員一起研究制訂方案,對單機選型、流程配置、分梳專件規格的設計、電氣控制系統設計和加工質量都做了充分研究。汲取過去的教訓,特彆強調設備精度要高,輸棉管道光潔,密封性好,電氣元件、氣壓元件必須靈敏可靠,凡國內質量不過關的,全部採用進口元件;選配了瑞士洛菲公司生產的SLT-4開環自調勻整器,以保證設備運行的可靠性和生條質量的穩定性。同時制定了攻關目標,明確提出:國產清梳聯既要達到質量要求,運行穩定;又要考慮價格因素,使企業能夠承受。在製造過程中,他們多次深入加工現場,向機械技術人員、工人講解棉紡生產要求,一起研究提高關鍵部件的質量。1994年初,第一條生產線(一型)在德州紡織廠安裝調試。左堤帶領攻關組成員到現場,組織研究改進。經過5個月的生產運行,故障率低,生條質量達到攻關指標要求。1994年5月26日通過山東省科委鑑定,該項目獲1995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此基礎上,攻關組總結經驗,對生產線流程做了進一步改進,採用了FT301型比例跟蹤無級連續餵棉裝置和壓力感測器,使整個生產線性能提高。1996年7月,三型生產線在濰坊四棉投入運行,該廠生產的CJ14.6tex棉紗,質量穩定,成紗重量CV、條幹CV、細節、粗節、棉結等指標,均保持在烏斯特’89統計值25%的水平。二、三型生產線先後在江蘇省、河北省有關棉紡織廠推廣。1998年,青島紡機廠開始研究開清部分自行配套的“青鋒”牌清梳聯生產線。左堤和另外兩位專家仍繼續深入生產第一線,與技術人員一起調試、總結、改進,在設備選型、流程配置、各點氣壓控制、最佳化工藝參數等方面提出了重要建議。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已有純棉環錠、氣流紡生產線、化纖生產線,成紗質量均可達到引進設備的同等水平。現已替代進口設備,在各地推廣,並陸續出口到國外。
在多年的實踐中,攻關組通過大量試驗,結合理論分析,總結出一套適應清梳聯的新工藝,並且基本找到了棉結、雜質和短絨的相互關係及變化規律,認為在工藝參數的優選上必須做到開松、除雜、減少棉結和短絨統籌兼顧,特別要重視棉結和短絨這一對矛盾,不能為了減少棉結對纖維強分梳而帶來對纖維的損傷,以致短絨增加而影響成紗條幹和粗節。對各握持打擊點開松、分梳元件速度要視原棉質量情況進行優選。要十分重視梳棉機分梳元件的配套工作,特別是錫林、道夫和蓋板針布的配套。左堤經常深入到棉紡廠調查清梳聯的運行和質量情況。他對“青鋒”牌清梳聯的工藝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出了“連續均勻餵給、薄餵開清合理、梳理轉移適度、結雜短絨兼顧、氣流參數保證”的工藝要點,對開好用好清梳聯生產線有重要指導意義。1995年11月初,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在青島召開清梳聯學術討論與經驗交流會。會上,左堤做了題為“積極穩步推廣國產清梳聯合機”的專題報告,受到與會代表的好評。在全國推廣國產清梳聯過程中,左堤曾先後到湖北安陸、四川萬州、河南鄭州、浙江杭州、福建廈門等省、市專業會上做過專題報告和進行交流,介紹國產清梳聯的發展現狀與展望,使棉紡織企業了解到國產清梳聯技術已日臻成熟,可以替代進口設備。他還經常深入生產車間,與技術人員、工人一起研究如何開好國產清梳聯生產線,把自己掌握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為了解決企業領導認為投資採用清梳聯無經濟效益的片面看法,他深入濰坊四棉,和技術人員一起分析,並幫助他們撰寫了《國產清梳聯技術經濟初步分析》論文。與傳統棉卷工藝對比,它具有產量高、質量優、原料成本可降低、用工減少、節電、占地面積小和生產環境得到改善等諸多優點;與引進設備對比,還有投資少、日常維修費用低的優點。該文曾在1999年5月在河南鄭州召開的全國清梳聯學術研討交流會上做了介紹。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棉紡織企業的經濟效益好轉,2000年後,國產清梳聯已在全國迅速擴大推廣。2001年左堤被省科協評為山東省優秀離退休科技工作者,並獲山東省科技建設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