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武候府,隋初府兵統領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右武候府
- 成立時間:581年
左右武候府,隋初府兵統領機構。
左右武候府,隋初府兵統領機構。開皇元年(581年)置。即左武候府、右武候府。掌車駕出先驅後殿,晝夜巡察,執捕奸非,烽候、道路、水草,所置巡狩師田,則掌其營禁。參見“十二府”。...
左右候衛 隋煬帝時十二衛之兩衛。原名左右武侯。唐初仍為左右侯衛,高宗改為左右金吾衛。機構設定 人數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宮中、京城巡警,烽侯、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焉。師田,則執左右營之禁,南衙宿衛官將軍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職。大功役...
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稱長二人,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稱長掌唱警,為應蹕之節。
官署名。漢始有衛將軍。魏末又置中衛將軍,晉武帝分中衛為左右衛將軍,掌宿衛營兵。南北朝沿置。北齊左右衛府,各設將軍一人,分掌左右廂,以武衛將軍為副貳,將軍府有司馬、功曹、主簿、錄事等官。簡介 隋、唐為十六衛中的兩衛。隋初仍稱左右衛,各設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並有長史、司馬、錄事,功、倉...
設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其員額、職掌均同左右衛。凡翊府的翊衛、外府豹騎番上者,分配之。分兵守諸門,在皇城四面、宮城內外,則與左右衛分知助鋪。府屬各有長史,錄事參軍事,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事,司階、中候、司戈、執戟,掌同左右衛。左右翊府各有中郎將、左郎將、...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東面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
隋、唐代官署名,十六衛之一。隋設左右監門府,每府將軍一人,堂宮殿門禁及守衛事,官職簡介 屬員有郎將、校尉、直長、長史、司馬、錄事及倉、兵二曹參軍、鎧曹行參軍、行參軍等。煬帝改將軍為郎將,增置左右門尉員一百二十人,門候員二百四十人,分掌門禁。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諸...
如漢之大夫、博士、謁者、郎官,或無專職而參預議論政事,或侍從左右,傳達詔命。此外,自漢魏以來的加官加銜(如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侍中、光祿大夫等)到南北朝時也成為散官的一大來源。到北周時,仿《周禮》之制設定六府,改易百官之名,然自漢魏以來的侍中、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
十二府 十二府,隋禁軍機構,掌管宮廷宿衛。隋文帝開阜年間,置左右衛府、左右武衛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領左右府、左右監門府、左有領軍府,共十二府,府置大將軍-一人,統領禁軍。煬帝時,去“府”字而稱“衛”,並擴充為十六衛。
其十二衛為:左右翊衛(原左右衛府)、左右驍(騎)衛(開皇十八年設定的左右備身府)、左右武衛(原左右武衛府)、左右屯衛(原左右領軍府)、左右候衛(原左右武候府)和左右御衛(新置);四府為:左右備身府(原左右領左右府)和左右監門府(依舊名)。十二衛統府兵、宿衛京城;四府不統府兵,左右備...
武衛府,並除“府”字。左、右屯衛府為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為左右戎衛,武 候為金吾衛,千牛為奉宸衛,屯營為羽林軍。鹹亨元年十二月詔:“龍朔二年新改尚書省百司及僕射已下官名,並依舊。其東宮 十率府,有異上台諸衛,各宜依舊為率府。其左司議郎除“左”字。其左、右金吾、左、右威衛,依新改...
儀同府 官署名。西魏、北周府兵開府府所轄軍團一級機構。亦稱儀同三司府。置主管將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簡稱儀同將軍。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改儀同三司為儀同大將軍後,遂為儀同大將軍府簡稱。隋代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左右領軍、東宮領府兵率府下皆置,置開府一人。大業三年(607年)廢。
隋初,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六個府各領軍坊、鄉團,統率府兵,繼承周制。煬帝統治時,原先不領府兵的衛或府也都加領,這樣領府兵的就有翊衛(左右衛所改)、驍衛(備身府所改)、武衛、屯衛(領軍府所改)、御衛(加置)、候衛(武候府所改),各分左右,共十二衛。唐代因襲隋制,只是改屯衛為...
司階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執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長上各二十五人,從九品下。武後天授二年,置諸衛司階、中候、司戈、執戟,謂之四色官。親衛之府一:曰親府。勛衛之府二:一曰勛一府,二曰勛二府。翊衛之府二:一曰翊一府,二曰翊二府。凡五府:每...
每府設大將軍1人,將軍2人,下轄驃騎、車騎府。十二府的大將軍直隸於皇帝,軍人總稱侍官。隋初兵府各級將領的數目比北周時增多,而品位則普遍降低二、三級。這些改變大大加強了以楊堅為首的隋朝中央政權對軍隊的控制。到煬帝時,把隋初的十二府變為左右翊衛、左右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御衛、左右侯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東面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
大將軍,吏部尚書,太常、光祿、衛尉等三卿,太子三少,納言,內史令,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領左右等大將軍,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尚書,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等六卿,上州刺史,京兆尹,秘書監,銀青光祿大夫,開國伯,為正三品。唐朝 正三品 職官:侍中、中書令、十六衛大將軍...
北周,禁衛分為左右宮伯和左右武伯兩大系統,其中並沒有“千牛備身”的位置,但是《隋書》有三處列傳提到其傳主在北周擔任過“千牛備身”,此處存疑。隋 隋初,改革北周之制,設定十二府以統率禁衛之兵。設有“左右領左右府”,統“千牛備身”。開皇十八年,設左右備身府。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將十二府...
4、內朝官,對“外朝官”而言。《隋書·百官志下》:“諸省及左右衛、武候、領左右監門府為內官,自余為外官。”5、指在朝廷任職的官員,對地方官而言。《舊唐書·韋嗣立傳》:“竊見朝廷物議,莫不重內官,輕外職,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訴。”部門結構 內官所屬宮內內侍省部門監管:監二人,從三品;少監...
衛尉、統武庫、公車、衛士、諸冶等令,以及左右都侯,南北東西督冶掾(冶,各本作“治”,殿本作“冶”,《職官分記》卷19引也作“冶”,今從)等。到東晉,省衛尉。太僕,統轄典農、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車府典牧、乘黃廄、驊騮廄、龍馬廄等令。典牧又別置羊牧丞。自東晉以後,太僕或...
三品官是古代的官銜,主要分正三品和從三品。正三品主要有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等。分類 正三品: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職外官,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武職京官...
驍果軍是隋朝的驍衛御林軍,“驍果”之名取驍勇果毅之意。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募民為“驍果”,為新的禁衛兵,在左右備身府中設折衝郎將、果毅郎將(均左右各三人)以領之, 左右備身府改稱左右驍衛府。驍果來歷 大業九年(613年),煬帝為了擴充軍隊,除徵發府兵外,又招募新軍。這批新軍多是關中人,...
一般設有:天下兵馬元帥、副元帥,都統、副都統,行軍長史,行軍司馬、行軍左司馬、行軍右司馬,判官,掌書記,行軍參謀,前軍兵馬使、中軍兵馬使、後軍兵馬使,中軍都虞侯,各一人。元帥、都統、招討使,掌征伐,兵罷則省。都統總諸道兵馬,不賜旌節。高祖起兵,置左右領軍大都督,各總三軍。及定京師,置左右...
官名。隋於十二衛及太子左右衛等府皆置,秩正八品下至從八品上。唐十六衛、羽林、龍武軍備置二人,正八品下;太子左右衛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等府各置一人,從八品下。隋、唐二朝之親王府亦置此官—人,隋為從七品上,唐為正七品下。唐時之地方府、州、縣或亦有置,京兆、河南、太原等府及大...
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左右神武軍 大將軍各一人,正二品;統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三人,從三品。總衙前射生兵。長史、錄事參軍事、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司階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執戟各五人,長上各十人。有錄事一人,史二人...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員.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知州.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使,翰林院侍讀,侍講,各...
職官:左右拾遺、太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左右千牛衛錄事參軍、上縣丞、中牧監丞、京縣主簿、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丞、保章正、諸折衝府旅帥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禦侮校尉 從八品下 職官:大理評事、律學博士、太醫署丞、左右千牛衛諸曹參軍、內謁者、都水監主簿、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部/吏部/...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勛:雲騎尉 正七品下 職官:內寺伯、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諸衛左右中候、上府別將/長史、上鎮副、下鎮將、下牧副監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從七品上 職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門下省錄事、尚書都事、中書省主書、左右監門直長、都水監丞...
鼻下山源,是一身之武津、真邪之通府。守真者所以遏萬邪,在我運攝之耳。營治城廓。《消魔經》云:耳欲得數,按抑左右,令無數,使人聰徹。所謂營治城廓,名書皇籍。擊探天鼓,天鼓者,耳中聲也。以兩手心緊按耳門,以指擊其腦戶,常欲其聲壯盛,相續不散。一日三探,有益於下丹田。或聲散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