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組織和理念,發展歷史,領袖,
組織和理念
中央領導機構是聯邦執行委員會。成員以工會集體黨員為主體約120萬人,另有個人黨員5萬餘人。工會是該黨的主要民眾基礎。
工黨以“民主社會主義”為準則,以實現“工業、生產、分配和交換的民主社會化”和“平等、民主、自由與社會合作”為其目標。對內主張在現制度下實行改良,發展經濟,增加福利。對外堅持同美國結盟,但奉行比較獨立的政策。在工黨執政期間,澳大利亞分別於1942年和1972年與蘇聯和中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從霍克任總理開始,工黨逐漸將外交中心轉向亞洲。1989年基廷任總理後,加快了“面向亞洲”的步伐,相繼提出“融入亞洲”、“與東亞一體化”等政策,積極推動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東南亞國家聯盟地區論壇等地區政治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並提出脫離英王室的構想,倡導共和制。
工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是每兩年一度的全國代表大會,由99名代表組成,包括澳大利亞工黨青年組織的1名代表、每個州的工黨議會領袖和工黨聯邦議會黨團的4位領袖。中央領導機構是聯邦執行委員會,是工黨的總執行機構,通常每年定期開會4或5次。下屬6州和2區的工黨組織具有相對獨立性。
發展歷史
1916~1944年,黨內又幾度發生分裂。
1891~1949年工黨曾6次執政。
1977年大選中失敗。
1983、1984年再度當政,鮑勃·霍克任總理。
80年代末以後,提出私有化計畫,但黨內對此有爭論。
1990年9月舉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特別會議 ,通過了政府提出的澳通信業和航空公司私有化的兩項決議。
2010年6月24日,澳大利亞工黨舉行領導人選舉,朱莉婭·吉拉德當選新領導人。
2013年6月26日晚,工黨召開黨內議員會議,就黨首人選進行投票。陸克文以57票對45票的優勢擊敗總理朱莉婭·吉拉德,再任工黨黨首。這一幕離2010年6月24日陸克文被他當時的副手吉拉德發動黨內投票選下台間隔3年零2天。
當地時間2022年5月21日,澳大利亞工黨贏得大選,工黨黨魁安東尼·阿爾巴尼斯成為澳大利亞第31任總理。
領袖
- 克里斯·沃森 1901-08(1904年總理)
- 安德魯·費希爾 1908-15(1908-09、1910-13、1914-15年總理)
- 比利·休斯 1915-16(1915-23年總理,1916年開除黨籍)
- 弗蘭克·都鐸 1916-22
- 馬修·查爾頓 1922-28
- 詹姆斯·斯卡林 1928-35(1929-32年總理)
- 約翰·柯廷 1935-45(1941-45年總理)
- 班·齊傅禮 1945-51(1945-49年總理)
- 赫伯特·維爾·伊瓦特 1951-60
- 亞瑟·卡爾韋爾 1960-67
- 高夫·惠特蘭 1967-77(1972-75年總理)
- 比爾·海登 1977-83
- 鮑勃·霍克 1983-91(1983-91年總理)
- 保羅·基廷 1991-96(1991-96年總理)
- 金·比茲利 1996-2001
- 西蒙·克林 2001-03
- 馬克·萊瑟姆 2003-05
- 金·比茲利 2005-2006(二次)
- 陸克文 2006-2010
- 朱莉婭·吉拉德 2010-2013.6.26
- 陸克文 2013.6.26-2013.9.13(二次)
- 克理斯多福·埃爾斯·寶文 2013.9.13-2013.10.13(代理)
- 比爾·蕭藤 2013.10.13- 2019.05.27
- 安東尼·阿爾巴尼斯 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