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

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是2000年8月成立的實驗室,隸屬於吉林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所屬大學:吉林大學
  • 建立時間:2000年8月
  • 性質:科研
實驗室介紹,學術方向,建設目標,

實驗室介紹

吉林大學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託于吉林大學農業機械化工程國家重點學科,是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國際合作與交流於一體的工程仿生研究基地。
重點實驗室前身為原機械工業部1992年批准建立的“地面機械仿生技術部門開放研究實驗室”,1993年開始對外開放。
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建立“地面機械仿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0—2007年,陳秉聰院士任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任露泉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佟金教授任實驗室主任。
2009年,隨著研究領域不斷拓展,重點實驗室更名為“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任露泉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2008—2013年,李建橋教授任實驗室主任;2014年至今,韓志武教授任實驗室主任。
2011年,經國家發改委批准,成立“工程仿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任露泉院士任技術委員會主任,2011—2013年,李建橋教授兼任實驗室主任;2014年至今,韓志武教授兼任實驗室主任。
重點實驗室實行學術委員會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15名學者組成,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6名。
重點實驗室的定位是:面向國家需求,創建一流隊伍,堅持學科交叉,瞄準國際前沿,以師法自然為核心,開展工程仿生的套用基礎研究。
目前,重點實驗室形成了以任露泉院士為學科帶頭人,以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為骨幹的科研隊伍,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及學緣結構合理。重點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5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15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等一批優秀人才。

學術方向

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原稱地面機械仿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9年3月改為現名,是在機械工業部1992年批准建立的地面機械仿生技術部門開放研究實驗室基礎上,由教育部於2000年8月批准建立的,是國內唯一從事仿生學研究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鬆軟地面機械仿生行走理論與技術、地面機械仿生脫附減阻理論與技術、生物生產及加工機械設計及仿生技術、仿生摩擦學和仿生材料。主要內容:鬆軟地面力學,仿生行走機構,地面機械逆向工程學,農業機械動力系統智慧型設計與分析,生物脫附減阻原理,仿生脫附減阻理論與技術,生物清潔原理及仿生,農業機械信息化,精確農業技術,農業生物環境仿生控制,生物材料超高壓加工和品質智慧型檢測,天然生物材料摩擦學,仿生摩擦學技術和材料,農業生物材料納米分析,仿生機械綠色製造決策等,在上述領域的研究工作具有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在國內產生了顯著影響。
實驗室擁有3000餘萬元的先進儀器設備,如水旱田土槽測試系統,負荷測量車,粘附力測量儀,表面阻力試驗台,生物分析儀,生物顯微鏡,精確農業設備,玻璃溫室及其測控系統,生物材料高壓加工設備,微觀摩擦學試驗機,高速摩擦學試驗機,納米硬度計,原子力顯微鏡,雷射三維掃描測量系統,逆向工程系統、快速成型系統等,可以保證科研和開發的需要。
1993年以來,承擔科研課題180多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2項重點),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攻關計畫項目8項,國家863計畫項目2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1項,英國皇家學會中英聯合項目1項等。在半履帶式氣墊車設計、節能機理及自動控制系統,步行輪式氣墊車最佳化與控制,推拉式氣墊運載平台,車輛與路面相互作用,智慧型車輛,土壤粘附機理,土壤動物脫附機理,動態脫附減阻,仿生非光滑、仿生電滲和仿生柔性脫附減阻,精密播種與秸稈還田,精確農業,農業生物環境智慧型測控,生物材料超高壓加工,農產品品質智慧型檢測,仿生深松,天然生物材料摩擦學及仿生摩擦學,仿生複合材料等理論和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和突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省科技一、二等獎11項,仿生步行輪曾獲加拿大蒙特婁發明博覽會金獎。發表學術論文45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80多篇,SCI引用70餘次,出版著作5部;申請和獲國家專利20餘項,如仿生非光滑犁壁、仿生步行輪、仿生開溝器、仿生非光滑耐磨塗層、挖掘機仿生柔性挖斗、鏟裝機仿生柔性鏟斗、仿生柔性斗輪機、仿生非光滑電滲技術、仿生柔性自卸車脫土技術、仿生非光滑缸套活塞系統、仿生非光滑飯鏟、仿生減粘脫附非光滑表面部件、裙部表面非光滑活塞、仿生鱗片式壓力潤滑活塞、仿生非光滑耐磨軋輥、仿生非光滑耐磨塗層及製備方法、仿生柔性鎮壓輥。仿生非光滑犁壁、仿生非光滑耐磨軋輥、仿生非光滑飯鏟、仿生柔性鎮壓輥等專利產品已經得到很好推廣和套用。實驗室形成了以陳秉聰院士為核心的學術帶頭人隊伍和以中青年博士生導師和博士為主的骨幹隊伍,知識結構、學歷層次結構、年齡結構及學緣結構日趨合理。有22名研究和技術人員。其職稱結構:正高11名,副高2名,中級7名,初級2名;學歷層次結構:博士8名,碩士10名(其中在職攻博7名);年齡結構:60歲以上2名,46~59歲4名,35~45歲8名,35歲以下8名;博士生導師年齡結構:60歲以上2名,46~59歲3名,35~45歲5名。學緣結構:17人的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在非該校或非本專業獲得。多人入選國家和部省人才工程計畫或獲得榮譽稱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業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名,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1人被遴選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2人被遴選為吉林省省管優秀專家,2人被批准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獲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畫項目資助,2人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8人具有博士學位,7人有國外留學經歷,形成了強大的研發隊伍。
1993年以來,培養博士43名(外國留學生2名)、博士後12名、碩士70名,目前在學博士生66名、碩士生70名,在站博士後3名。培養的博士和博士後有24名晉升教授或研究員。吸引了國內外19名學者進行合作研究,其中國外和校外學者11名。與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法國、烏克蘭、俄羅斯等國大學的相關院系所開展合作研究;主辦國際學術會議1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50人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1次;外國學者來訪講學或合作研究45人次。本實驗室是中國教育部和日本學術振興會《中日據點大學學術交流計畫項目》吉林大學的執行單位。與國內著名大學和研究院所及大型企業合作研究開發。

建設目標

以多學科交叉為特色,鞏固地面機械仿生理論與技術研究的優勢,拓寬研究領域;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發展仿生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創建一流學術隊伍,培養國際上有影響的中青年學者,中青年研究人員實現博士化;承接國家及部省重大課題和企業大型工程項目,創造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仿生新技術;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推廣套用一批成熟的高技術產品;不斷完善實驗研究條件,達到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增強對外開放能力,提高開放水平;加強對外學術交流及合作,積極主辦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擴大國際合作渠道和方式,加強國際學術影響。將本實驗室建設成仿生理論與技術及農業機械化工程創新成果研發基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