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與新農村:山西屯瓦存個案研究

工業化與新農村:山西屯瓦存個案研究

《工業化與新農村:山西屯瓦存個案研究》一書的出版社是重慶出版集團,作者是胡必亮,出版時間是2010年4月1日。

基本介紹

  • 書名:工業化與新農村:山西屯瓦存個案研究
  • 作者:胡必亮
  • ISBN:9787229006259
  • 頁數:119
  • 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4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中國五村啟示錄叢書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 尺寸:22.8x16.6x1.4cm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工業化與新農村:山西屯瓦存個案研究》內容簡介:在一個國家(地區)發生急劇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不少位於農村地區的“工業村”成功地轉型為當地的工業中心;但也有些“工業村”不僅沒能成功地實現這樣的轉型,相反,由於企業不斷地從“工業村”中遷出而導致“工業村”重新回歸為典型的農業村。這樣的情況在工業革命以前以及整個工業革命過程中歐洲的許多國家(如英國、荷蘭、義大利、西班牙等)都曾經出現過。
我國山西省原平市的屯瓦村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前,隊辦集體企業共有十多家,是當地著名的“工業村”。但由於種種原因的影響,這些企業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逐漸地遷到了當時的縣城(現為市區),直到2002年,所有企業全部從村里遷走了,屯瓦村重新成為一個典型的農業村。
2003年以來,伴隨著我國新一輪快速經濟成長時機的到來,加上近年來在屯瓦村附近山區發現了鐵礦石,於是有些原來從屯瓦村遷移出去的企業家又重新回到了村里,投資建廠,開採鐵礦石,並進行初步加工。因此,屯瓦村在新的歷史時期又重新展現出了工業發展的新曙光。
《工業化與新農村·山西屯瓦存個案研究》在對屯瓦村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這一特定現象進行了深入細緻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工業化與農村發展的相關理論與國際經驗,對屯瓦村在我國特定歷史時期出現的這種現象的巨觀背景與微觀機制進行了從理論到現實的比較詳盡的研究和分析,並結合我國目前的二元經濟與二元工業化特徵,探討了形成屯瓦村這樣的現象的一些主要原因,還根據我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和貫徹落實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發展戰略的基本精神,對屯瓦村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作者的建議與看法。
《工業化與新農村·山西屯瓦存個案研究》從現實出發,提出的問題具有比較強的普遍性、代表性和針對性,研究問題所涉及的領域寬廣、信息量大,研究所參照的國際經驗十分豐富,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基本思路與見解有較強的啟發性,可供從事農村工作的各級領導幹部、經濟院校和農業院校的師生,以及從事人文社科、政策與農業研究的專家、學者參考。

圖書目錄

一 引言1
二 楊文珠的故事3
三 屯瓦村的人口和勞動力流動與轉移9
(一)屯瓦村的基本特徵9
(二)屯瓦村十多年來發生的主要變化16
(三)屯瓦村的勞動力、人口流動與轉移20
1.基於31個樣本戶的基本判斷20
2.基於92個樣本戶的調查結果22
3.基於12位企業家的基本情況25
四 工業化與農業勞動力轉移:國際經驗與啟示27
(一)工業化概況27
1.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工業革命與工業化28
2.工業化特徵35
3.工業化影響39
(二)工業化是一個系統的變革過程42
1.農業與工業化43
2.交通與工業化50
3.金融、專利、商業、政治制度與工業化52
(三)工業化與農業勞動力轉移54
1.工業化過程中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理論55
2.工業化過程中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國際經驗:以英國為例61
3.幾點基本判斷69
五 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工業化與農業勞動力轉移71
(一)巨觀背景: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發展與演變73
(二)我國二元工業化模式的形成、發展與影響81
(三)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和二元工業化背景下的農業勞動力轉移84
六 從屯瓦村看我國新農村建設時期的工業化道路選擇96
(一)如何理解“屯瓦村現象”96
(二)“屯瓦村現象”與我國工業化道路選擇:從二元工業化到城鄉工業的一體化發展101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構建城鄉工業一體化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基礎109
七結語115
參考文獻117

作者簡介

胡必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學士、亞洲理工學院一多特蒙德大學理學碩士、德國維藤大學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曾任美國東西方中心研究實習員、亞洲理工學院研究助理、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經濟官員、法國興業證券亞洲公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兼該公司駐北京首席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村發展中的制度分析、村莊治理、農村金融、城鎮化、中國巨觀經濟。
主要代表作有《非正式制度與中國農村發展》(路特里奇出版社英文版)、《泰國中部的村莊經濟:對蔡亞諾夫模式的檢驗》(Thai watana Panich出版社英文版)、《發展理論與中國》(人民出版社)、《關係共同體》(人民出版社)、《走向復甦之路》(經濟科學出版社)、《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戰略》(山西經濟出版社)、《中國經濟問題評析》(山西經濟出版社)、《中國村落的制度變遷與權力分配》(山西經濟出版社)、《中國鄉村的企業組織與社區發展》(山西經濟出版社)、《村莊信任與標會》(《經濟研究》雜誌)、《中國的三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經濟研究》雜誌)、《灰色區域理論概述》(《經濟研究》雜誌)、《中國城市機制及其轉換》(《經濟研究資料》雜誌)等。
其代表作曾先後獲1987年度、1988年度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1994年度(第六屆)孫)台方經濟科學獎,1996年度(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2000年度(第三屆)、2002年度(第四屆)、2006年度(第六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和2006年度(第十二屆)孫>台方經濟科學獎,2009年2月獲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
李玉祥,198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攝影專業,1999年畢業於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與中央美術學院聯辦的視覺藝術碩士研究生班。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經典》雜誌學術顧問,現就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特約編輯。
自幼愛好美術,1985年起業餘從事攝影創作。作品多次在全國包括香港地區舉辦的影展、影賽、報刊上獲獎、刊載。其中獲一等獎1次、二等獎3次、三等獎3次,銀牌獎、銅牌獎各3次。1988年入選《中國攝影家大辭典》,1992年入選《中國文藝家大辭典》。1996-2000年,攝影作品個展及聯展在德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展出。1999和2001年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東方之手》、《人物》欄目先後專題報導。2001年被《攝影之友》雜誌評為2000年中國最重要的攝影人物。2006年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首屆“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稱號。曾為江蘇美術出版社拍攝編輯《老房子》系列畫冊,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江蘇圖書精品獎;為三聯書店策劃編輯《鄉土中國》系列圖文書,獲中國圖書獎選題策劃二等獎。另出版《中國城牆》等多部圖書。2001年為香港鳳凰衛視策劃大型電視專題片《尋找遠去的家園》。
在具體攝影過程中,將鏡頭關注點聚焦在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方面,充分展示人類的智慧,表現其文化價值,在藝術表現方面不露痕跡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畫面里,深入、細緻地用視覺記錄,同時關注其審美等方面的人文屬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