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企業法是有關確立工業企業的法律地位,以及調整由工業企業參加的經濟管理關係和經營協調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業企業法
- 外文名:Industrial Enterprise Law
前言,產生和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企業法,關於國營工業企業的規定,關於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的規定,經濟聯合體工業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各種工業企業的開業、改變和歇業,
前言
調整工業企業在開辦、歇業、組織管理和生產經營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它所調整的具體對象是國家與工業企業之間的經濟關係,工業企業與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之間的經濟關係以及工業企業內部的組織領導關係。
產生和概況
工業企業法是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而產生的。現代的工業企業不僅有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工廠、礦山、電站,而且還有由幾個、幾十個工廠按照不同專業或協作的要求所組成的工業聯合企業,組織機構和內外關係都很複雜,需要法律調整。當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定了調整工業企業的各種經濟關係的法律規範。如日本1952年公布的《企業合理化促進法》和1963年公布的《中小企業基本法》;南斯拉夫1965年公布的《企業基本法》;蘇聯1974年公布的《生產聯合公司(聯合企業)條例》;民主德國1973年公布的《關於國營企業、聯合企業和國營企業聯合公司的任務、權利和義務的條例》;阿富污1977年公布的《國營企業法》;匈牙利1978年正式生效的《國營企業法》等。西方國家的工業企業法規定,工業企業都具有法人資格,享有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企業的組織機構按照法律規定設董事會(見公司法)的,由董事會委派經理(廠長)負責整個企業的經營管理。有些西方國家的企業亦吸收職工代表參與企業管理,但其實權仍為企業主所嚴格控制。
蘇聯、東歐一些國家的工業企業法,也大都明確工業企業是法人,企業的組織領導實行經理(廠長)負責制,企業的經理(廠長)由國家委任或由企業聘用。在企業中實行職工民主管理的制度。企業有不同程度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南斯拉夫《企業基本法》規定,“職工集體的成員直接管理企業”,“勞動者可以自由地對其勞動和他作為職工集體的一員所擁有的自治權利進行決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企業法
關於國營工業企業的規定
主要有:1957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發布的《國務院關於改進工業管理體制的規定》。該規定適當擴大了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工業的許可權和企業主管人員對企業內部的管理許可權。它是初步改革中國工業管理體制的一個重要法規。1961年中共中央發布的《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簡稱“工業七十條”,是一個重要的政策性檔案。它明確指出了國營工業企業的性質和任務,基本許可權和責任,國家對企業和企業內部的管理原則等內容。
1979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5個改革管理體制的檔案,提出企業有利潤留成等 10項許可權和保證完成國家計畫等9項義務。198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頒發的《國營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和1982年頒發的《國營工廠廠長工作暫行條例》,是保障職工民主管理企業權利,加強廠長(經理)負責制的重要法規。前者規定,職工代表大會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職工民眾參加決策和管理、監督幹部的權力機構。後者對於廠長的任免、責任、職權及獎懲等都作了明確規定。這兩個法規以及中共中央1982年 2月頒發的《中國共產黨工業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共同遵循的根本原則是黨委集體領導、職工民主管理、廠長行政指揮。這是根據多年來實踐經驗對中國工業企業內部的領導制度和管理制度作出的概括。
1983年國務院頒發的《國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是80年代中國調整國營工業企業各種經濟關係的綜合性法規。《條例》共10章84條。明確規定:國營工業企業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經濟組織,在國家計畫指導下實行獨立經濟核算,從事工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單位。企業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經理)負責制和職工代表大會制。企業經營管理的財產,屬於國家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國家計畫指導下進行,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企業是法人,廠長是法人代表。企業對國家規定由它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依法行使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見所有權),自主地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承擔國家規定的責任,並能獨立地在法院起訴和應訴等。《條例》還對企業的開辦和關閉,企業的許可權和責任,職工的權利和責任,企業的組織領導,企業與主管單位的關係,企業與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關係,企業與地方人民政府的關係以及獎勵與懲罰等,都作了規定。
關於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的規定
1961年中共中央曾發布《關於城鄉手工業若干政策問題的規定(試行草案)》,1979年國務院頒發了《關於發展社隊企業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草案)》。這兩個規定使城鄉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的管理工作初步制度化、規範化。
1983年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城鎮集體所有制經濟若干政策問題的暫行規定》,是80年代中國調整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各種經濟關係的重要法規,共8部分,30條。條文明確規定: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是由勞動民眾集體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並實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應當遵守國家的法律、政策,接受國家計畫指導,遵循自願組合,自負盈虧,民主管理,按勞分配,職工集資,適當分紅,集體積累,自主支配等項原則。國家保護城鎮集體所有制經濟組織合法的權利和利益,並根據政策、計畫進行統籌安排,積極鼓勵、扶持、幫助其發展。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依法領取營業執照後,即具有法人資格。各有關部門對待集體所有制單位應同國營單位一樣,在政治上一視同仁,在經濟上平等對待。任何部門或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藉口平調、挪用、侵吞或私分集體所有制企業的資金、利潤、廠房、設備、原材料、產品、商品等一切資財;不得無償調用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勞動力。對於侵犯集體所有制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企業有權抵制、索賠,或向法務部門提出控告。
經濟聯合體工業企業法
80年代在中國興起的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和打破所有制界限的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體,是進行經濟調整改革的重要形式。為了推動聯合,保護競爭,國務院於1980年7月通過了《關於推動經濟聯合的暫行規定》,同年10月發布了《關於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按照規定:組織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體必須有利於貫徹調整的方針,從生產發展的迫切需要出發,堅持自願互利的原則;組織聯合不受行業、地區和所有制、隸屬關係的限制,但不能隨意改變聯合各方的所有制、隸屬關係和財務關係;各種經濟聯合體的產供銷活動必須以保證完成國家下達的計畫任務為前提,保證國家稅收和利潤上繳任務的完成,履行對國家的各項義務;各種經濟聯合體的組織領導,要體現協作配合、共同負責的精神,實行民主管理、科學管理;聯合各方簽署的協定和契約受國家法律保護。經濟聯合可以有種種方式,但合夥經營(見合夥契約)、行政性的公司,不是獨立的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修正 根據2001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擴大國際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允許外國公司、企業和其它經濟組織或個人(以下簡稱外國合營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經中國政府批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它經濟組織(以下簡稱中國合營者)共同舉辦合營企業。
第二條 中國政府依法保護外國合營者按照經中國政府批准的協定、契約、章程在合營企業的投資、應分得的利潤和其它合法權益。
合營企業的一切活動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的規定。
國家對合營企業不實行國有化和徵收;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對合營企業可以依照法律程式實行徵收,並給予相應的補償。
第三條 合營各方簽訂的合營協定、契約、章程,應報國家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以下稱審查批准機關)審查批准。審查批准機關應在三個月內決定批准或不批准。合營企業經批准後,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主管部門登記,領取營業執照,開始營業。
第四條 合營企業的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
在合營企業的註冊資本中,外國合營者的投資比例一般不低於百分之二十五。
合營各方按註冊資本比例分享利潤和分擔風險及虧損。
合營者的註冊資本如果轉讓必須經合營各方同意。
第五條 合營企業各方可以現金、實物、工業產權等進行投資。
外國合營者作為投資的技術和設備,必須確實是適合中國需要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如果有意以落後的技術和設備進行欺騙,造成損失的,應賠償損失。
中國合營者的投資可包括為合營企業經營期間提供的場地使用權。如果場地使用權未作為中國合營者投資的一部分,合營企業應向中國政府繳納使用費。
上述各項投資應在合營企業的契約和章程中加以規定,其價格(場地除外)由合營各方評議商定。
第六條 合營企業設董事會,其人數組成由合營各方協商,在契約、章程中確定,並由合營各方委派和撤換。董事長和副董事長由合營各方協商確定或由董事會選舉產生。中外合營者的一方擔任董事長的,由他方擔任副董事長。董事會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決定合營企業的重大問題。
董事會的職權是按合營企業章程規定,討論決定合營企業的一切重大問題:企業發展規劃、生產經營活動方案、收支預算、利潤分配、勞動工資計畫、停業,以及總經理、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總會計師、審計師的任命或聘請及其職權和待遇等。
正副總經理(或正副廠長)由合營各方分別擔任。
合營企業職工的錄用、辭退、報酬、福利、勞動保護、勞動保險等事項,應當依法通過訂立契約加以規定。
第七條 合營企業的職工依法建立工會組織,開展工會活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合營企業應當為該企業工會提供必要的活動條件。
第八條 合營企業獲得的毛利潤,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規定繳納合營企業所得稅後,扣除合營企業章程規定的儲備基金、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企業發展基金,淨利潤根據合營各方註冊資本的比例進行分配。
合營企業依照國家有關稅收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可以享受減稅、免稅的優惠待遇。
外國合營者將分得的淨利潤用於在中國境內再投資時,可申請退還已繳納的部分所得稅。
第九條 合營企業應憑營業執照在國家外匯管理機關允許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開立外匯帳戶。
合營企業的有關外匯事宜,應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辦理。
合營企業在其經營活動中,可直接向外國銀行籌措資金。
合營企業的各項保險應向中國境內的保險公司投保。
第十條 合營企業在批准的經營範圍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等物資,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可以在國內市場或者在國際市場購買。
鼓勵合營企業向中國境外銷售產品。出口產品可由合營企業直接或與其有關的委託機構向國外市場出售,也可通過中國的外貿機構出售。合營企業產品也可在中國市場銷售。
合營企業需要時可在中國境外設立分支機構。
第十一條 外國合營者在履行法律和協定、契約規定的義務後分得的淨利潤,在合營企業期滿或者中止時所分得的資金以及其它資金,可按合營企業契約規定的貨幣,按外匯管理條例匯往國外。
鼓勵外國合營者將可匯出的外匯存入中國銀行。
第十二條 合營企業的外籍職工的工資收入和其它正當收入,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繳納個人所得稅後,可按外匯管理條例匯往國外。
第十三條 合營企業的合營期限,按不同行業、不同情況,作不同的約定。有的行業的合營企業,應當約定合營期限;有的行業的合營企業,可以約定合營期限,也可以不約定合營期限。約定合營期限的合營企業,合營各方同意延長合營期限的,應在距合營期滿六個月前向審查批准機關提出申請。審查批准機關應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一個月內決定批准或不批准。
第十四條 合營企業如發生嚴重虧損、一方不履行契約和章程規定的義務、不可抗力等,經合營各方協商同意,報請審查批准機關批准,並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主管部門登記,可終止契約。如果因違反契約而造成損失的,應由違反契約的一方承擔經濟責任。
第十五條 合營各方發生糾紛,董事會不能協商解決時,由中國仲裁機構進行調解或仲裁,也可由合營各方協定在其它仲裁機構仲裁。
合營各方沒有在契約中訂有仲裁條款的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六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各種工業企業的開業、改變和歇業
依1982年《工商企業登記管理條例》規定進行登記(見工商企業登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