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目標法

工具目標法

工具-目標法是由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丁伯根提出的,是利用計量經濟學模型進行政策評價的一種方法。利用工具-目標法進行政策評價,就是解決確定達到目標變數期望值的最佳政策,目標變數期望值是指內生變數存在著的某種期望水平,這在實際中是經常存在的,而且有足夠多的政策變數。工具-目標法必須滿足下面的兩個條件:(1)模型中每個作為目標變數的內生變數必須存在著某種期望水平,既存在著固定的政策目標。(2)模型中政策變數的個數(L)不低於目標變數的個數(M)。如果低於目標變數的個數,利用工具-目標法就無法得到滿足目標變數期望值的最佳政策變數值。工具一目標法進行政策評價計算簡單、使用方便,但該種方法也存在著一些缺點:(1)在有些實際情形下,目標變數的期望值難以確定。(2)由於政策之間的關聯性,有時難以找到足夠的、相互獨立的政策變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泰爾(Theil)又提出了一種新方法——社會福利函式法(又稱“最優控制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具目標法
  • 外文名:instrument-destination method
  • 所屬學科:數理科學
  • 提出者:J.Tinbergen(丁伯根)
  • 簡介:利用計量經濟模型評價政策的方法
基本介紹,工具-目標法的步驟,工具目標法的缺點,

基本介紹

工具-目標法是一種利用計量經濟模型評價政策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將受經濟系統行為控制的政策變數表示為尚未實現的系統行為的函式,然後根據系統期望目標,由上述關係式來確定將採用的政策。由丁伯根於1952年提出。

工具-目標法的步驟

計量經濟模型的結構式可用矩陣方程表示:
式中,
內生變數的向量;
外生變數的向量;
是隨機擾動項的向量;
是前一期若干政策變數所組成的向量,由政策制定者所控制,又稱為具變數,若經濟系統存在固定的政策目標,即每個內生變數存在著某種期望水平
,並且工具政策變數的數目超過或等於內生變數的數目,可由(1)式導出政策變數與目標變數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
套用本法的主要步驟是:
(1)若工具政策變數數目等於內生變數的數目,將模型結構式變數下標加1,以
代入,通過矩陣代數運算可求得政策變數相應的數值
(2)若工具政策變數數目多於內生變數,這時可以略去若干政策變數,使它的數目與內生變數數目相同,然後套用上述方法求解其數值。
本法開創了計量經濟研究在政策分析方面的套用,不僅使經濟學家能由此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粗糙的量的信息,而且隨著探求最優政策,逐漸拉開了經濟控制論的序幕。

工具目標法的缺點

工具-目標法是一種計算簡單、使用方便的政策評價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i) 目標之間沒有比較權衡,不便於分析對比;
ii) 由於假設條件嚴格,使決策者不能按照需要選擇目標;
iii) 缺乏獨立的工具變數,容易造成誤差;
iv) 所選取的目標變數可能是不可行的。
缺陷i)與iv)可由社會福利函式法(即“最優控制法”)得以補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