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攻擊

工具性攻擊

工具性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一譯“工具性侵犯”。指作為克服挫折之工具的侵犯。具有工具性價值。多拉德等人提出的挫折一侵犯理論認為,侵犯是挫折的結果,挫折導致侵犯。一些研究發現,在侵犯能成功克服干擾(如挫折)的情景中,阻礙越強烈,侵犯就越劇烈。A.H.巴斯認為,在人們認為挫折一侵犯假設有價值的同時,該假設只適用於侵犯能用來克服挫折的場合。馬利克和麥坎德利斯1966年的一項研究以8歲~9歲兒童為被試,讓實驗助手幫助或干擾兒童搭積木,然後使兒童處於能懲罰實驗助手的情景中。結果表明,挫折導致強烈的侵犯性情感,即使被試有機會直接侵犯挫折來源,這種情感依然相當程度地保持著。伯科威茨認為,大多數殺人案都可視作對挫折作出反應的侵犯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具性攻擊
  • 外文名:instrumental aggression
  • 涵義:有預謀、計畫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
  • 途徑:獲得金錢、實現想像、恢復秩序等
  • 攻擊性分類:敵對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
  • 兩種攻擊不同:攻擊目標、計畫過程、中介變數
心理學的攻擊性涵義,攻擊性分類,敵對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的主要區別,攻擊目標,計畫過程,中介變數,憤怒程度,敵對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的主要混淆,攻擊動機,信息加工,

心理學的攻擊性涵義

一個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但隨著生理心理發展,這種攻擊傾向可能會指向一些有意義的目標,如征服外部環境,在駕馭環境中取得成功。朝這個方向發展的攻擊,會變成人心理中的積極成分,如堅韌性、毅力、意志品質等。但是如果這種與生俱來的攻擊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會讚許的目標,相處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者身上,可以明顯地看到這種攻擊的後果。
心理學中的攻擊性是他人不願接受的出於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傷害行為,這種有意傷害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後說壞話、造謠誣衊)。有傷害他人的意圖但未造成後果的攻擊性行為仍然屬於攻擊行為。但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無敵意的推拉動作則不是攻擊行為。

攻擊性分類

一般地,攻擊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對性攻擊(hostile aggression)和工具性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敵對性攻擊是以傷害某人的願望驅動的、衝動的、憤怒生氣的行為。工具性的攻擊是被其他非攻擊性目標(如獲得金錢、實現想像、恢復秩序等)所驅使的有預謀的、有計畫的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

敵對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的主要區別

敵對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在攻擊目標、計畫過程、憤怒程度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不同。

攻擊目標

敵對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的區別之一是攻擊目標的不同。對敵對性攻擊來說,傷害是最終的目標。如學生在操場上打架時常常表現出傷害對方這種願望的驅動性,甚至知道因為打架而得到處罰這樣的代價,這是敵對性攻擊行為。而一個攻擊者僅僅為了得到錢而殺人,就是工具性攻擊。對這種攻擊來說,傷害意味著一些其他東西的終結。

計畫過程

敵對性攻擊與工具性攻擊在計畫過程上也不同。一般認為,敵對性攻擊是衝動的、無計畫的和急躁的行為,隨之而來的行為選擇幾乎沒有考慮。而工具性攻擊則是有預謀的、有計畫的、冷靜的行為。它至少包括典型的代價和利益的潛在推測。也有計畫的構思和心理實驗以選擇有效的最佳方式。

中介變數

敵對性攻擊與工具性攻擊的中介變數也有差異。敵對性攻擊有傷害的特定目標,通常和高的覺醒狀態或行為過度刺激相聯繫,攻擊機會的增加與中央神經系統覺醒相聯繫,也與壓制刺激覺醒和損害能力有關。它把憤怒作為中介變數,涉及影響憤怒的關鍵變數如激怒的原因、失敗、不安等,特殊和非特殊線索的多樣化加強了敵對性攻擊。工具性攻擊的中介變數是結果信念和效用信念。結果信念(outcome beliefs)是與人的信念相聯繫的攻擊行為所付出的代價和所得利益,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觀察攻擊行為榜樣、看暴力錄像節目等;效用信念(efficacy beliefs)是完成攻擊行為的個人能力的信念。可以通過模擬或現實中環境中的攻擊訓練來獲得如軍事訓練、空手道訓練等。工具性攻擊為可以被視為達到結果的一種方法,預期的結果或獎賞控制了工具性攻擊,因為攻擊行為和獎賞的聯繫內在化了。

憤怒程度

敵對性攻擊與工具性攻擊所包含的憤怒程度也不同。敵對性攻擊有憤怒,而工具性攻擊則沒有明顯的憤怒。

敵對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的主要混淆

敵對性攻擊與工具性攻擊雖然有許多不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要分清楚這二者也是非常困難的。它們在攻擊動機與攻擊信息過程方面混在了一起。

攻擊動機

人的行為動機是非常複雜的,敵對性攻擊與工具性攻擊很難說明動機與行為的關係。在生活中,相同的動機可以驅使任何一種攻擊的發生,不同的動機都可以驅使同一種攻擊行為的發生,並且許多攻擊行為是由敵對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混合在一起的。
不同的攻擊行為源於不同的動機。一個男人在生活中被戲弄,可能會被其同事視為膽小鬼。於是他可能馬上做出反應,不假思索地去擊打挑釁者,他所表露出來的情緒被視為是憤怒。同樣,被擊打者可能不是馬上做出反應,而是計畫其憤怒的攻擊行為來重塑其自我形象和社會形象。前面的一種情形,攻擊可能被看作敵對性攻擊,而後一種則被視為工具性攻擊行為。在這兩種情況下,動機是相同的,都是重建良好的自我形象和社會形象,卻產生了不同的行為。如果這種動機不存在,冒犯者就不會受到報復。
相同的攻擊行為源於不同的動機。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孩子如果推走了另一個孩子的腳踏車,那么推的行為是敵對性攻擊還是工具性攻擊呢?這個活動中,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從而產生不同類型的攻擊,表現於外的卻是相同的攻擊行為。孩子動用武力只不過是為了獲得一個玩具,這裡可能很少或者沒有憤怒的參與。同時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可能會生氣地傷害其他孩子,也可能是報復使其願望受挫的腳踏車。
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行為包含了敵對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並具有混在一起的動機。一個男人如果被侮辱,他可能馬上進攻侮辱其的目標,以塑造其自我形象和社會形象。他的行為看起來多少有點工具性攻擊的成分。那么敵對性攻擊又會怎么樣呢?預演過去多次出現的決定,行動可能較快,基本上是自動的,行動合理就包含了對代價和利益的迅速預測,快而合理地實施決定,攻擊者就可能沒有意識到。試想一個人荷槍實彈地去打擊冒犯者,這種打擊是否一定就能發生呢?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能認為他的行為具有工具性攻擊嗎?儘管他反應的自動性更像是敵對性攻擊,但其考慮到了行為的後果,代價和利益的預測又使其行為更像是工具性攻擊,敵對性和工具性攻擊的動機混在了一起。

信息加工

認知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研究了信息的自動加工和控制加工的異同。控制加工過程有4個特徵,即有意識目的、控制的感覺、行為的代價和結果的檢測。結果檢測是個閉環式的檢測過程,即實際的結果與想像的結果進行比較的反饋過程,從行為設計中預計結果產生的判斷到引發的矛盾。自動加工並不是與控制加工相對立的信息過程。一般地說,任何不包括控制過程4個特徵的加工程式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自動加工自動加工是獨立自主的、迅速和有效的。這樣,控制加工與自動加工就像連續的一樣,控制加工包含了4個必需的特徵,自動加工則除了控制加工的任何特徵外,同時具有另3個特徵。實際上,敵對性攻擊與工具性攻擊都是自動的。敵對性攻擊由定義看它是自動的,它是無緣無故的、易衝動的,不能控制的自發的過程,因而憤怒是與敵對性攻擊相伴隨的。如果憤怒是作為預期目標的手段發生的,那么攻擊行為就具有了工具性的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