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質量學說

工作生活質量學說,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的關於員工對其工作內容、條件等的滿意度與其工作積極性關係的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作生活質量學說
  • 性質:社會學術語
學說觀點
該學說主張,通過工作豐富化,滿足員工對安全感、挑戰性、成就感和職業發展等方面的需要,從而達到提高員工積極性和勞動生產率的目的。該學說認為,員工工作績效低和離職率高的原因主要是過去的管理片面強調員工行為的改進,不重視員工工作內容的合理性。因此,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就要提高員工工作生活的質量,更多地滿足他們的需要。
工作生活質量一般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一系列客觀的組織條件及其實施,包括工作的多樣性、工作的挑戰性、員工參與管理的程度以及工作的安全性等;二是指員工在工作後所產生的安全感、滿意度以及成就感等。工作生活質量學說一產生就受到各方面的支持,企業管理者認為它是應付生產停滯的一種有效方法;員工和工會組織認為它是改善工作條件和提高生產率的一種手段。實施工作生活質量計畫(協定),一般首先要建立一個勞動管理指導委員會,通常包括一名或幾名有關專家或參謀,然後該委員會負責提出一些具體的措施,通過工作豐富化和工作內容的再設計,提高工作的吸引力和員工的勞動生產率。在這種計畫的設計過程中,還應有員工的參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