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巢湖自古以來農業發達,雨量充沛,河網密布,土壤肥沃,素來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使得樹雕畫的原料豐富充裕,取用方便,為樹雕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樹雕畫肇始於環巢湖區域的農耕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初的樹皮畫,是非遺傳承人尹修平尋根再現清初樹皮畫,並在此基礎上改善了樹皮畫不夠立體的弊病改良而成。在發展過程中樹雕畫不斷的吸取民間文化的營養,以滿足勞動人民的文化需求和生活情趣為目標,在民眾中有良好的生存基礎和廣泛的影響。
文化特徵
巢湖樹雕畫吸收了國畫、版畫、剪紙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融雕刻、繪畫、書法、噴塗於一體,以山水為題材,兼有少量的花鳥動物。作品既具有浮雕的韻味,又有超越油畫的立體質感、還有版畫的疏密簡淡,又兼備國畫的氣韻靈動,不同於一般裝飾畫的刻板單一,畫面風格古樸典雅、雄渾清逸。
製作工序
巢湖樹雕畫的製作需要精選原始材料,原料一般為枯木,尤以當地長期被溪水沖刷留下來的水柳、榆樹枯木為佳。然後進行長達半年的曬乾、浸泡、蒸煮、晾乾等工序,讓枯木變得防腐而不易變形。再根據一幅畫的需要,對枯木進行切割、貼上後,細細雕刻,讓它們化身山巒奇石,最後再上油防腐,在枯木的周圍或作畫、或書法,經過定型、雕刻、粘接、上色、補景、題款、修色、裝框,最後得到成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巢湖樹雕畫記錄了真實的歷史風貌和時代變遷,幫助人們了解當時的真實情態。巢湖樹雕畫作品對名山大川的描繪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景,反映了勞動人民安土重遷的鄉土情結和勤勞及智慧。
對巢湖樹雕畫的挖掘和欣賞,可以讓人們發現身邊的非遺,增強對家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巢湖樹雕畫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讚譽,是鄉土文化的傑出代表作之一,是巢湖文化的一張名片。對以巢湖樹雕畫為代表的非遺的了解和欣賞,可以培養人們的愛鄉之情。
巢湖樹雕畫圖案豐富,蘊含美好寓意,與現代美術形態有較大的差異性,給予人們強烈的視覺衝擊,帶來豐富的審美體驗,提供審美知識,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巢湖樹雕畫創造性地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在一幅畫中可以欣賞到多種手法,令人們耳目一新,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創新思維。
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潮流,巢湖樹雕畫可以流傳,是傳承人在時代的洪流中紮根鄉土,堅守文化,代代薪火相傳的結果。巢湖樹雕畫的傳承體現了傳承人精雕細琢、樂崗敬業的工匠精神,是進行德育的典型範例。
傳承狀況
受到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變化的衝擊,喜歡甚至了解巢湖樹雕畫的人越來越少,很多掌握非遺核心技術的手藝人選擇另謀出路,而很多年輕人受到西方文化的負面影響崇洋媚外,認為只有西方文化才是時尚潮流,導致本土非遺不斷邊緣化。少數喜歡巢湖樹雕畫的年輕人看到非遺慘澹經營的發展現狀又望而卻步,有些非遺技術還沒來得及傳承,老手藝人已溘然長逝,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
傳承人物
尹修平,男,巢湖樹雕畫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有《湖光山色》等。
社會影響
2022年6月10日,巢湖市蘇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組織開展“多彩非遺,魅力傳承”主題活動,巢湖樹雕畫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尹修平來走進蘇灣鎮中心國小,示範巢湖樹雕畫的製作過程。
文化軼事
相傳清初蘇灣山里許村一許氏姑娘嫁到合肥後,思鄉情重,在水邊排思解憂時見柳樹皮黝黑,像家鄉的山石,就帶回家製成了山水畫,以解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