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博物館

川陝博物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宣傳川陝蘇區革命文物和歷史的專題館。新館坐落在巴中城南南龕半坡上。建築的陳列大樓、紅軍石刻陳列廊等共有建築面積3800餘平方米。陳列大樓上方是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十個紅色大字,閃閃發光。整個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雄偉壯麗、綠樹紅牆渾然一體。辟有基本陳列廳和監時展覽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川陝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四川巴中市城南風景秀麗的南龕半山腰
  • 開放時間:上午9:00——下午5:00
  • 館藏精品:現有20000余件
發展歷史,組織機構,參觀信息,

發展歷史

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書館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座落在四川巴中市城南風景秀麗的南龕半山腰,始建於1951年,前身為巴中縣人民文化博物館,1961年更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巴中紀念館,1979年3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易為現名,1996年12月升為副縣級。新館於1982年動工興建,1984年7月正式落成對外開放。是收藏、研究、展示、宣傳、交流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歷史文物的綜合性博物館,同時肩負巴中市博物館的職能。占地面積16032.78平方米,陳列展示面積195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陳列大樓、紅軍石刻陳列園、文物庫房、觀光廊榭,整個建築雄偉壯觀,綠樹紅牆渾然一體。現有館藏文物資料2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85件,三級文物2307件。基本陳列《川陝革命根據地鬥爭史》內容豐富,全面反映和展示了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人民創建、鞏固和發展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業績。紅軍石刻陳列園集紅軍石刻標語文獻精品百餘件,是“中國現代革命鬥爭史上獨特的文化現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典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紅色旅遊發展的珍貴資源”。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新館開放近30年來,堅持“以人為本”的建館發展理念和 “三貼近”工作方針。先後接待了國家、省、市領導人、老紅軍、老幹部、老紅軍後代、新聞媒體、社會團體、大、中、小學生及社會各界民眾1000萬餘人次,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巴中“統籌城鄉、追趕跨越、加快發展”工作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四川省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國家三級博物館,2008年4月免費開放。
以“川陝西革命根據地鬥爭史”為題的基本陳列。用大量文物、標本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2年月日2月結束了從鄂豫皖蘇區西征的戰略轉移。挺進川北,在川陝邊黨組織和人民民眾的支持下,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經過與國民黨蔣介石、四川軍閥的浴血奮戰。總共斃傷敵官兵105000餘人。方面軍由入川時4個師15000餘人發展到5個軍80000餘眾。鞏固和發展了包括23個縣(市)革命政權。五百餘萬人口。四萬二千餘平方公里土地的川陝革命根據地,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直至一九三五年六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組織機構

辦公室:負責全館日常行政事務、外事的組織協調規劃等項工作。
陳列保管部:承擔本館各類展覽的內容和形式設計;承擔各類展覽策劃、設計、製作。負責文物的科學性與常規性保護管理、為陳列展覽提供藏品、製作展品目錄、承擔文物科研和鑑定、負責文物徵集與捐贈,豐富館藏數量和藏品門類工作。
編研室:負責學術規劃、科研課題的申報,以及專題學術研究與交流活動;負責館內刊物的編審、出版發行工作。
宣教部:負責社會宣傳與教育,負責“博物館之友”的管理,負責對觀眾講解和專業講解工作。
安保服務科:負責技防、消防、安防綜合治理工作;承擔來館重要領導、來賓和本館舉行重大活動的警衛工作。

參觀信息

交通路線:1. 汽車站→4路或5路公車→到達 2. 火車站→6路→到達
開館時間:上午9:00——下午5:00 周末照常對外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