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川連)

黃連(毛茛科黃連屬植物)

川連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毛茛科黃連屬多年生草本。葉具長柄,葉薄革質,卵狀五角形,基部心形,全裂片具柄,中裂片菱狀卵形,羽狀深裂,小齒具細刺尖;苞片窄長,羽狀分裂;萼片黃綠色,披針形,花瓣線狀披針形;果為長橢圓形;2—3月開花,4—7月結果。《本草綱目》中記載:“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為黃連。

黃連分布於中國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陝西南部。喜冷涼、濕潤、蔭蔽,忌高溫、乾旱;一般分布在高山區,需要溫度低、空氣濕度大的自然環境;不能經受強烈的陽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蔭。黃連根淺,適宜表土疏鬆肥沃,有豐富的腐殖質,常生活在高山寒濕的林蔭下。主要採用種子繁殖,亦可分株繁殖。

《長沙藥解》中記載黃連“味苦,性寒,入手少陰心經。清心退熱,泄火除煩”。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腎瀉者,均應慎服。黃連無毒,極苦良藥。《本草綱目》中位於上品。《珍珠囊》記載“其用有六:瀉心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黃連是常用名貴中藥材之一,2021年被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藥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連
  • 拉丁學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 
  • 別名:味連、川連、雞爪連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毛茛目
  • 毛茛科
  • 黃連屬
  • 分布區域:四川、重慶、貴州、湖南、湖北、陝西南部
  • 中國保護等級: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分布範圍,生長習性,繁殖方法,栽培技術,栽培方式,田間管理,病蟲防治,主要價值,藥用價值,化學成分,藥物鑑別,保護現狀,植物文化,

植物學史

《本草綱目》中記載:“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為“黃連”。

形態特徵

黃連,是毛茛科黃連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黃色,常分枝,密生多數鬚根。葉有長柄;葉片稍帶革質,卵狀三角形,寬達10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狀菱形,長3-8厘米,寬2-4厘米,頂端急尖,具長0.8-1.8厘米的細柄,3或5對羽狀深裂,它下面分裂最深,深裂片彼此相距2-6毫米,邊緣生具細刺尖的銳鋸齒,側全裂片具長1.5-5毫米的柄,斜卵形,比中央全裂片短,不等二深裂,兩面的葉脈隆起,除表面沿脈被短柔毛外,其餘無毛;葉柄長5-12厘米,無毛。
花葶1-2條,高12-25厘米;二歧或多歧聚傘花序有3-8朵花;苞片披針形,三或五羽狀深裂;萼片黃綠色,長橢圓狀卵形,長9-12.5毫米,寬2-3毫米;花瓣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6.5毫米,頂端漸尖,中央有蜜槽;雄蕊約20,花葯長約1毫米,花絲長2-5毫米;心皮8-12,花柱微外彎。
蓇葖長6-8毫米,柄約與之等長;種子7-8粒,長橢圓形,長約2毫米,寬約0.8毫米,褐色。2-3月開花,4-6月結果。

近種區別


黃連
枝葉
葉具長柄,葉薄革質,卵狀五角形,基部心形,全裂片具柄,中裂片菱狀卵形,羽狀深裂,小齒具細刺尖
葉片輪廓卵形,稍帶革質,三全裂,裂片均具明顯的柄
花果
苞片窄長,羽狀分裂;萼片黃綠色,披針形,花瓣線狀披針形;果為長橢圓形
花葶比葉稍長;多歧聚傘花序;苞片線狀披針形,三深裂或櫛狀羽狀深裂;花葯黃色,花絲狹線形;花柱微彎
圖片
黃連
黃連
黃連
三角葉黃連

分布範圍

黃連分布於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陝西南部。生海拔500-2000米間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陰處,野生或栽培。模式標本采自重慶城口。

生長習性

黃連喜冷涼、濕潤、蔭蔽,忌高溫、乾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區,需要溫度低、空氣濕度大的自然環境。不能經受強烈的陽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蔭。
黃連
黃連
根淺,分布於5~10cm的土層,適宜表土疏鬆肥沃,有豐富的腐殖質,土層深厚的土壤,pH5.5~6.5,為微酸性。生海拔1500~2300米間的高山寒濕的林蔭下,野生或有時栽培。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種子底胚後熟類型。5月上旬種子成熟採收後,選擇陰涼較平坦的山坡用樹枝搭蔭棚,雨水能自然淋入棚內,挖20cm深地作窖,將種子與濕沙在窖內層積貯藏。經早晚及秋季低溫,
胚逐漸發育形成。10~11月間種子裂口後撒播於高畦,每1hm2播種子22.5~37.5kg,用牛馬糞覆蓋。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蔭,3月初出苗,揀去畦面落葉,並除淨雜草。苗期5~6月間應追施速效性氮肥催苗,10~11月間撒細碎牛馬糞及火灰腐殖土以利越冬。
傳統的栽連技術都採用搭棚遮蔭,於冬季砍樹搭1.2m高蔭棚,蔭蔽度70%左右,棚內作1.6m寬高畦(廂)。播種後第3年3月間苗圃幼苗已長出4~6片真葉時移栽,行株距10cm×10cm,栽深3~5cm,每1hm2栽苗75~90萬株。有用玉米間作與林間栽連技術,冬季在畦面以行株距1.6m見方,間隔栽植麻、桑等灌木及松、杉等喬木。早春2月末在塑膠矮棚中作營養缽培育玉米苗。
苗高30cm左右時,在高畦溝兩邊以株距30cm,葉對葉定向移栽玉米苗,6、7月份玉米葉封壟後即在行間栽黃連。冬季玉米收穫後,用玉米稈編織矮棚,為黃連遮蔭。次年復栽玉米,約4~5年後灌木已成林,可為黃連遮蔭,不再栽種玉米。
黃連收穫後在林間整地,施足底肥,還可再栽連;灌木林栽黃連2~3季後,喬木已成林,便可砍伐灌木,在喬木林下栽連。採用玉米和造林遮蔭技術栽連,不但不影響黃連產量,同時省工、省料、節約投資,活立木積蓄量比不栽黃連的樹林快1倍。

栽培技術

栽培方式

選擇土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力強、通透性能良好的油竹雜木林地,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地勢以早晚有斜光照射不超過30度的緩坡地為宜。忌連作。
黃連的種植需選種、育苗、移栽等過程。一般育苗2年後移栽,春、夏、秋季均可移栽,栽後前3年,應及時補苗、除草。移栽3~4年的黃連,每年除草3或4次。從第2年起,除留種植株外,均應及時摘除花苔。在種植栽培過程中,要根據種植年限和植物的生長要求,調整蔭棚的郁蔽度。
栽種
栽種時期
每年有3個時期可以栽種:第一時期在2~3月雪化後,黃連新葉未長出前,栽後成活率高,移栽後不久即發新葉,長新根,生長良好,入伏後,死苗少,是比較好的栽連時間,民眾稱為“栽老葉子”。第二個時期是在5~6月,此時新葉已經長成,秧苗較大,栽後成活率高,生長亦好,民眾稱為“栽登苗”。但不宜遲過7月,因7月氣溫高,栽後死苗多,脫窩嚴重,生長亦差。第三個時期在9~10月,栽後不久即進入霜期,紮根未穩,就遇冬春冰凍,易受冰凍拔苗,成活率低,在低暖無冰凍地區,才在此時栽種。
準備秧苗
栽前從苗床中拔取粗壯的秧苗。拔苗時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捏住苗子的小根莖拔起,抖去泥土,放入左手中,根莖放在拇指一面,秧頭放整齊,鬚根理順,不可彎曲,100株捆成一把。拔苗時鬚根多已受損,失去生機,栽後須重生新根,故栽前在距頭部1厘米處,剪去過長的鬚根。如果採用“通桿法”移栽,鬚根應留長一些,約1.2~2厘米。剪鬚根後,用水把秧苗根上的泥土淘洗乾淨,栽時操作方便,根莖易與土壤接觸誘發新根,同時秧苗吸收了水分,栽時秧苗新鮮,栽後容易成活。通常上午扯秧子,下午栽種,最好當天栽完;如未栽完,應攤放在陰濕處,第二天栽前仍須用水浸濕後再栽。用鉬酸銨1~2∶500千克的水溶液浸根2小時,能促進幼苗髮根,加速長勢;用高錳酸鉀0.5~1∶500千克水溶液浸根2小時,也有加速髮根和生長的作用。
栽種方法
秧苗須在陰天或晴天栽種,不可在雨天進行,因為雨天會踩緊畦面,使秧苗糊上泥漿,不易成活。栽種方法有3種:一是栽背刀,用具為專用木柄心形小鐵鏟。栽時右手握鏟,並用大、食、中指兼拿秧苗一把,左手從右手中取1株秧苗,用大、食、中指拿住苗子的上部,隨即將鐵鏟垂直插入土中,深4~6厘米,並向胸前平拉2~3厘米,使成一小穴,把秧苗端正地插入穴中,立刻取出小鏟,推土向前掩好穴口,用鏟背壓緊秧苗。由上至下,邊栽邊退,並隨之弄鬆畦土,弄平腳印。栽苗不宜過淺,一般適齡苗應使葉片以下完全入土,最深不超過6厘米,方易成活,行株距通常為10厘米,正方形栽植,每畝可栽5.5~6萬株。二是栽殺刀,即用鐵鏟壓住秧苗鬚根直插入土。這種栽法栽得快,但成活率不及栽背刀高,一般少採用。三是栽通桿,栽時一手拿秧苗,另一手食指壓住根莖,插入土中,食指稍加旋轉,抽出手指,隨即推土掩蓋指孔。此法栽苗較快,成活率也高。

田間管理

黃連栽植後,立即撒施少量牛馬糞及熏土稱刀口肥。每年早春、夏季種子收穫後及冬季10~11月間各追肥1次,春夏以氮磷等速效性肥料為主,冬肥以牛馬糞及熏土為主,施各肥後應培土。第1、第2年培土約1cm,第3、第4年2~3cm。
追肥前應除草,移栽後一二年苗小露地孔隙大,易生雜草,每年應拔草4~5次,四五年生黃連已封壟,結合追肥每年拔草3次。搭棚栽連,當年5月種子採收後應揭去蓋棚敞陽,抑制葉的生長,促使根莖充實;林間栽連,栽後第3年開始冬季應修枝亮棚,使蔭蔽度由栽連時的70%左右降低到20%~30%。
補苗
栽種後常有程度不同的死苗脫窩,栽後第一、二、三年秧苗每年約有10%左右死亡,應及時進行補苗,一般補苗進行兩次,第一次在當年的秋季,用同齡壯秧進行補苗,帶土移栽更易成活。第二次補苗在第二年雪化以後新葉未發前。在冬季冰凍較大的高山地區,常把頭年秋季栽種的秧苗拱出地面,故在雪化後要詳細查看,將拱出地面的秧苗用手按人土內,仍能成活。發現死亡秧苗應進行補栽。此後若發現缺苗,應選用與栽苗相當的秧苗帶土移栽,使栽後生長一致。
黃連(川連)
補苗
除草
因採取了苗前除草,故宜與化學除草相結合,在栽種當年和次年,每年除草4~5次,第三、四年每年3~4次,第五年1次,每次在草有2~3片葉時,用撲草淨250克、西瑪津25~30克、稻田一次淨(永川產)2包(三種藥施用時,只用其中的一種),與20~30千克沙或磷肥混合,在晴天下午或傍晚,以及陰天均勻撒施於畝黃連土中(只算廂面淨面積),用竹竿或樹枝掃落入地中。然後,認真觀察,若有沒有除淨的雜草,人工拔除。
黃連(川連)
除草
追肥
栽後2~3日內應施一次追肥,用稀薄豬糞水或菜餅水,也可每畝用細碎堆肥或廄肥1000千克左右撤施。這次肥料稱“刀口肥”,能使連苗成活後生長迅速。栽種當年9~10月,第二、三、四、五年春季5月採種後和第二、三、四年秋季9~10月,應各施追肥1次,共8次。春季追肥每畝用人畜糞水1000千克和過磷酸鈣20~30千克,與細土或細堆肥拌勻撒施,施後以細竹枝把附在葉片上的肥料掃落。秋季迫肥以農家廄肥為主,兼用火灰、油餅等肥料;肥料應充分腐熟弄細,撤施畦面,厚約1厘米,每次每畝用量1500~2000千克;若肥料不足,可用腐殖質土或土雜肥代替一部分。施肥量應逐年增加。乾肥在施用時應從低處向高處撒施,以免肥料滾落成堆或蓋住葉子,在斜坡上部和畦邊易受雨水沖刷處,肥力差,應多施一些。
黃連的根莖向上生長,每年形成莖節,為了提高產量,第二、三、四年秋季追肥後還應培土,在附近收集腐殖質土弄細後撤在畦上。第二、三年撒約1厘米厚,稱為“上花泥”;第四年撤約1.5厘米厚,稱為“上飽泥”。培土須均勻,且不能過厚,否則根莖橋梗長,降低品質。
黃連(川連)
黃連
平衡施肥
在追肥上泥的基礎上,廣大連農為了提高產量,還在每一次除草之後施用化學肥料促其生長。經對比試驗,每次每畝施用50千克過磷酸鈣和10千克碳銨為最佳比例。

病蟲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應降低蔭蔽度增加光照並可用石硫合劑防治。蟲害有蠐螬、螻蛄等,可用毒餌誘殺。早春有麂子、錦雞為害花苔和種子,應圍以籬笆,加強人工捕殺,減較為害。
黃連(川連)
白粉病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藥用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薑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藥理作用
黃連(川連)
黃連
禁忌人群
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腎瀉者,均慎服。
藥用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藥用毒性
小檗鹼的治療量相當安全,副作用也很少,長期服用也未見任何障礙,一次口服小檗鹼2.0g或連用黃連粉100g未見任何副作用。在動物試驗中,毒性也很輕,給小鼠口服不易致死,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為0.01g/kg,亦有測得其半數致死量為0.066g/kg(黃柏或黃連則各為0.52,0.73g/kg)。
貓口服0.1g/kg可引起全身抑制,嘔吐,於8~10天后死亡,呼吸由興奮轉向麻痹,死亡前可發生驚厥。小鼠腹腔注射硫酸小檗鹼的半數致死量為24.3mg/kg。四氫小檗鹼給小鼠灌胃、皮下及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940mg/kg、790mg/kg及100mg/kg。
鹽酸小檗鹼腹腔注射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24.3mg/kg。小檗鹼最嚴重的毒性為心臟毒性,在臨床可出現急性心源性腦缺氧綜合徵,100mg於葡萄糖溶液中滴注,病人有出現頭昏、氣急、心律紊亂、循環呼吸吸驟停等,並有死亡病例報導。過敏反應也較多見,小檗鹼針劑(0.1%)2~4ml,有出現全身搔癢、蕁麻疹、體溫升高、心慌、關節疼痛、呼吸迪促、煩躁不安、噁心、嘔吐、嚴重的可致血壓下降出現過敏性休克。
藥用歷史
黃連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本草綱目》中記載:“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自古以來即認為四川為主產地,例如《名醫別錄》上說:“黃連生巫陽及蜀郡大山,二月八月采。”而巫陽及蜀郡均指四川。此外,本草記載在長江以東以及湖南、安徽諸省也產,如唐本草記載:“蜀道者粗大,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即今長江以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著,今澄州(即今湖南澧縣)者更勝。”再參閱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中“澧州黃連”和“宣州(即今安徽宣城)黃連”以及《植物名實圖考》中的黃連附圖,特別是後二者可以清晰地鑑定即系黃連屬(Coptis)植物無疑。因而可以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即以四川一帶的黃連C. chinensis及長江流域下游一帶的短萼黃連C. chinensis var. brevisepala同時一併藥用。
黃連(川連)
黃連

化學成分

根狀莖為著名中藥“黃連”,含小檗鹼、黃連鹼、甲基黃連鹼、掌葉防己鹼等生物鹼,可治急性結膜炎、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胃炎、吐血、癰癤瘡瘍等症。
根莖含小檗鹼(berberine)5.56%~7.25%,黃連鹼(coptisine),表小檗鹼(epiberberine),小檗紅鹼(berberrubine),掌葉防已鹼(palmatine),非洲防己鹼(columbam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甲基黃連鹼(worenine),木蘭花減(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 acid),黃柏酮(obakunone),黃柏內酯(obakulactone)。

藥物鑑別

性狀鑑別
根莖多簇狀分枝,彎曲巨抱,形似倒雞爪狀,習稱雞爪黃連;單枝類圓柱形,長3~6cm,直徑2~8mm。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外皮剝落處顯紅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鬚根及鬚根殘基,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莖桿,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餘的莖或葉柄。質堅硬,折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髓部紅棕色,有時中空。氣微,味極苦。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
鱗葉組織常脫落。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寬廣,有的可見根跡和葉跡維管束;石細胞黃色,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紙管束外韌型,呈斷續的環狀排列,束間形成層不明顯。韌皮部外側有纖維束,大小不等有數個至數十個或上百個纖維;有的還伴有黃色石細胞。木質部黃色,均木化;木纖維較發達。髓部薄壁細胞間有時可見少數單個或成群存在的石細胞。薄壁細胞均含澱粉粒。
粉末特徵
黃棕色或黃色。
①石細胞鮮黃色,類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或稍延長,直徑25~64μm,長約至102μm,壁厚9~28μm,紋孔明顯,有的層紋明顯。
②木纖維眾多,黃色,細長;直徑10~13ctn,壁稍厚,木化,紋孔稀疏。
③韌皮纖維鮮黃色,紡錘形或長梭形,長136~185μm,直徑25~40μm,壁較厚,紋孔較稀。
④導管主為孔紋和螺紋導管,直徑8~20μm。
⑤澱粉粒多為單粒,長圓形、腎形、類球形或卵形,直徑1~10μm;復粒少數,由2~4分粒組成。鱗葉表皮細胞綠黃色或黃棕色,略呈長方形,壁微波狀彎曲。
理化鑑別
本品折斷面在紫外光燈下顯金黃色螢光,木質部尤為顯著。
取本品粉末約1g,加乙醇10ml,加熱至沸騰,放冷,濾過,取濾液5滴,加稀鹽酸1ml與漂白粉少量,即顯櫻紅色;另取濾液5滴,加5%五倍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蒸乾,趁熱加硫酸數滴,即顯深綠色。(檢查小檗鹼)
取本品粉末或切片,加稀鹽酸或30%硝酸1滴,片刻後鏡檢,可見黃色針狀結晶簇,加熱結晶顯紅色並消失。(檢查小檗鹼)
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約1g,加甲醇10ml,加熱至沸騰,放冷,過濾,濾液作為樣品溶液。另以鹽酸小檗鹼、鹽酸掌葉防己鹼、鹽酸藥根鹼及鹽酸木蘭花鹼為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液作為對照溶液。在矽膠薄層板上點樣品溶液1~2μm,對照溶液5μl,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展開,取出,晾乾。所得色譜圖,在自然光下小檗鹼及掌葉防已鹼顯黃色,藥根鹼在有氨存在時顯紅棕色,木蘭花鹼無色。在紫外光(254μm)下小檗鹼和掌葉防已減顯亮黃綠色,木蘭花減顯亮藍紫色,藥根鹼顯暗斑。
商品規格
味連一等:多聚集成簇,分枝肥壯堅實,間有過橋,長不超過2cm。無不到1.5cm的碎節、殘莖、焦枯、雜質、霉變。二等:條較一等瘦小,有過橋。間有碎節、碎渣、焦枯。余同一等品。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 。

植物文化

相傳,很久以前,石柱縣黃水壩老山上的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個姓陶的醫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災,妻子和兩個兒子相繼病死,因家境貧寒,無力撫養,三女兒也送給了別人家,只留下么女,父女相依為命。陶醫生僱請了一名叫黃連的幫工,替他栽花種草藥。黃連心地善良,勤勞憨厚。
黃連(川連)
黃連
沒過多久,黃水壩一帶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種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屬高熱煩燥、胸悶嘔吐、泄瀉瘌疾、腫痛,漸漸地一個個身強力壯的人都失去了勞動能力。懂事的陶家么女,算是個幸運兒,她沒染上這種怪病,還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務。
有一年春天,陶么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發現一種野草的葉邊沿具有針刺狀鋸齒,長有很多聚傘花序,有黃色的、綠色的,也有黃綠色的,好看極了,順手拔起這些野草,乍看草根節形似蓮珠,或似雞爪,或似彎曲的過橋桿,她興奮地帶回家種在園子裡。
黃連每次給花草上肥澆水,也沒忘記給那野草一份。天長日久,野草越髮長得茂盛,蔥綠滴翠。
次年夏天,陶醫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沒回家,其間,陶么女也臥病在床,厭食不飲,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頭了。陶醫生的幾位同鄉好友煞費苦心想盡辦法,也沒治好陶么女的病。
黃連心想,陶姑娘在園子裡種下開黃綠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來試一試。於是他就將那野草連根拔起,洗乾淨,連根須葉一起下鍋,煮了一會兒功夫,他揭開鍋蓋一看,鍋中的野草和湯全都煮成黃色的了。
這時黃連拿起湯勺舀了一碗,正想給么女送去,突然想到,萬一有毒,豈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嘗一下,只要自己沒被毒死,就讓陶姑娘喝這湯。他隨即一飲而盡,只是覺得味道好苦。
隔了兩個時辰,黃連見自己還活著,手腳都動得,話說得,耳聽得,眼見得,方信這野草無毒,這才端一碗讓陶么女服下,說來也怪,陶么女喝下這野草湯,病竟然就好了,她對黃連說:“這是一味好藥,就是太苦了。”此時,已暗戀陶么女許久的黃連聽後黯然神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