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表現
2001-2002年參加四川省小麥新品種區試(C組),平均產量達到339.14千克/畝,比對照川麥28(平均產量243.56千克/畝),增產39.25%,11個試驗點全部增產,增產極顯著。在2002-2003年的四川省區域試驗A組中,平均產量356.52千克/畝,比對照川麥107(平均產量328.43千克/畝)增產8.55%,差異極顯著,11個試驗點8個點增產,3個點減產。兩個年度22個試驗點,平均產量347.83千克/畝,比對照平均增產21.62%。22個試驗點中,19個點增產,增產點占試驗點總數的86.36%。增產極顯著。綜合幾年的試驗結果,比常年對照(288.06千克/畝)平均增產17.7%,表現了高產性和穩產性。2002-2003年度,在雙流、內江、榮縣、邛崍、射洪進行生產試驗,5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335.1千克/畝,比對照川麥107(平均產量313.66千克/畝)增產6.9%,表現出了較大的增產能力。谷蛋白亞基模式為1、7+9、5+10,用同一田塊的樣品化驗,川農18的品質明顯地比對照川麥107好。
栽培技術
本品種適宜在四川省及其周邊省種植。本品種由於穗大而成穗數又高,因此在高產栽培中應充分發揮其穗數和穗重協調的特點。宜採用精量播種,採用撬窩點播或條播,行距20厘米,窩距10厘米。保證每畝基本苗在8-12萬左右。重施底肥。在800斤/畝的栽培水平下,畝施純氮8-12公斤,磷和鉀各5公斤。在1000斤/畝的栽培水平下,畝施純氮12-15公斤,磷和鉀各5公斤。苗期保持田間濕潤,促進早期分櫱發生,這是增產的關鍵。在灌漿期注意防治蚜蟲和防旱。該品種早熟,桿矮,特別適宜作間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