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耗子

“川耗子”是外省人對四川人的謔稱,故川大崔榮昌教授把“川耗子”作為外來詞,而北京、雲南、貴州等省都把“川耗子”作為當地方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耗子
  • 近義詞:川老鼠 
釋義,年代,來源,

釋義

中日合編的《漢語方言大詞典》也將“川耗子”作為了成都方言,但所引的兩則例子皆出自上世紀80年代,書證過晚。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川耗子”就已經在使用了。1935年初,川籍學子鄧克篤在《論今日之四川及四川人》稱:“省外報紙常常用‘謎’字去解釋四川,用‘耗子’去稱呼四川人。”外省人以“川老鼠”戲謔川人,川人也常以此自嘲。如李劼人《大波》中人物便自嘲道:“好!我這個川耗子,現在倒要以寸光之目,看看他以什麼臉回來見人!”
因其虧耗糧食,四川方言稱老鼠為“耗子”,因此“川耗子”也稱“川老鼠”。

年代

“川老鼠”源於何時?《言鯖》稱“前代”,《陔余叢考》稱“前明”,皆指向明代。褚人獲《堅瓠二集》載:四川忌諱稱鼠,兩廣忌諱稱蛇。西蜀士子每見廣東士子就取笑說“委蛇委蛇”。廣東士子也反唇相譏,叫西蜀士子“碩鼠碩鼠”。四川人忌諱“鼠”字,大約因此時已被罵作“川老鼠”了。據《月山叢談》作者李文鳳稱,與西蜀士子調笑的就是他本人。李為嘉靖壬辰科(1532年) 進士,可見至遲在明代中期已盛行川老鼠的稱謂了。
民國之前無“川耗子”之稱。明清兩代皆稱川人為“川老鼠”而不稱“川耗子”。民國以來,因耗子比老鼠更口語化,如《民國華陽縣誌》卷五《禮俗•方言》、《民國簡陽縣誌》卷二十二《禮俗篇•方言》、《民國綿陽縣誌》卷一《疆域下•風俗》、《民國萬源縣誌》卷五《教育門•方言》皆記載:“鼠曰耗子”,《民國新繁縣誌》卷三十二下《物產》也記載:“鼠,俗呼老鼠又名耗子。”外省人在諷刺川人為“老鼠”時,更願意用口語色彩更濃的“耗子”。儘管1936年蔡巧因編《辭林》仍稱:“川老鼠:罵四川人的話” ,但更多時候是改稱“川老鼠”為“川耗子”。這從前文所引的李劼人等人文章可見。

來源

第一解:蜀人鑽營如鼠。清代學者趙翼對此有解釋:“前明呼蜀人為‘川老鼠’,以其善鑽也。” 四川人善於鑽營,所以稱川老鼠。此觀點與蜀人奸詐的看法相近。
第二解:蜀中鼠多且大。《新唐書》載:“弘道初,梁州倉有大鼠,長二尺余。”這段記載,被明人引申成了“川老鼠”的又一解釋:“梁州倉有大鼠長三尺余,為貓所齧數百,鼠反齧貓,故謂蜀人曰老鼠。”(《濯纓亭筆記》卷七)“四川老鼠特多,以重慶為甚,故‘下江人’乃加四川人以‘川耗子’之稱。川耗子,肥大無比,有大如貓者……”發表於1945年的《四川風土誌》一文也這樣認為。持此看法者,還可追溯到清初戲劇家李漁。他的小說里對川老鼠有個解釋:明朝正德年間,成都府華陽縣老鼠猖獗,將綢緞鋪掌柜媳婦的白玉扇墜叼到了隔壁書生家壁縫裡,引來一場風流官司。後來,老鼠又將成都知府媳婦的繡花鞋叼到知府臥室,這下才真相大白。其後,知府常對人說及此事:
人都道不信:“川老鼠這等利害?媳婦的鞋子都會拖到公公房裡來。”後來就傳為口號,至今叫四川人為川老鼠。又傳說道,四川人娶媳婦,公公先要扒灰,如老鼠打洞一般,尤為可笑。(《無聲戲小說》)
第三解:鼠為蜀之音訛。趙翼的同榜好友,蜀中才子李調元從音韻學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他的《雨村曲話》記載了一則典故:楊升庵的叔父楊廷儀因一句醉話,惹惱了康海,康海破口大罵楊廷儀:“蜀子!”李調元這裡解釋道:
“蜀子”,詈語也。“子”者,蜀人罵人之賤稱。
第四解:老鼠為藞苴之音訛。康熙文士呂種玉《言鯖》:前代呼蜀人為川老鼠,以其善鑽。非也。宋時謂蜀人誕,故稱川藞苴見《山谷集》。老鼠,其訛也。這個觀點得到訓詁大師郝懿行的認同,其《證俗文》引用該觀點的同時,從音韻學角度指出“川老鼠”即“川藞苴”之誤:
藞苴,側下切,讀如補苴之苴,今俗罵人不修飾曰藞苴,本於此也。
《客座贅語》卷一稱:“不雅馴曰‘藞苴’(臘上聲、查上聲)。”“藞苴”與“老鼠”,這兩組字音相近或相同,以中古音觀之:“藞”與“老”聲韻皆同,同為來母麻韻;“苴”與“鼠”同為魚韻。方音訛誤,“藞苴”就很容易被讀成“老鼠”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