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川滇蠟樹
- 別名:Ligustrum delavayanum Har
- 主要適用症:利尿通淋,消食健胃
- 性味歸經:苦,寒。胃、腎、膀胱三經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1-4米;樹皮灰褐色或褐色。枝灰褐色或灰黑色,圓柱形,具網紋,疏生圓形皮孔或皮孔不明顯,疏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小枝褐色或灰褐色,圓柱形或稍具棱,密被短柔毛。葉片薄革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有時為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4厘米,寬0.6-1.5厘米,稀較大,長可達9厘米,寬達3.5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有時鈍至近圓形,稀尾尖,基部漸窄或近圓形,葉緣反卷,兩面無毛或有時僅沿上面中脈被短柔毛,中脈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側脈2-6(-8)對,兩面常不明顯或微凸起;葉柄長1-5(-10)毫米,被微柔毛,具溝。圓錐花序花密集,常近圓柱狀,或有時僅具少數花而簇生,長1-5.5厘米,寬1-2厘米,通常著生於一年生枝的腋內或側生於小枝頂端;花序梗長0-2.5厘米,密被短柔毛或剛毛,果時明顯具棱;苞片線形或鑽形,長1-6毫米;花無梗或梗長達3毫米,無毛;花萼無毛,長1-2毫米,具三角形齒或近截形;花冠長4-7.5毫米,花冠管長2.5-5毫米,裂片長1.5-2.5毫米,常不反折;花絲長1.5-2毫米,短於裂片或與裂片近等長,花葯紫色,長1.5-2毫米;花柱長1-3毫米,藏於花冠管內,柱頭棒狀。果橢圓形或球形,長5-9(-11)毫米,徑4-7(-8)毫米,直,呈黑色,常被白粉;果梗長1-5毫米。花期5-7月,果期7-12月。
生長環境
生山坡灌叢中或林下,海拔500-3 700米。
分布範圍
產於湖北西部、四川、貴州、雲南。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黑山門。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拉丁文名:Ligustrum delavayanum Hariot
【藥 名】:川滇蠟樹
【來 源】:為木樨科植物川滇蠟樹的根。
【功 效】:用治淋病。淋病或淋證,指小便澀痛,滴漓不盡,常伴見溲行急迫、短數者。多因濕熱結聚,流注膀胱;。
【主 治】:或中氣下陷,腎虛氣化無力而成。治療熱者宜清,澀者宜利,陷者宜升,虛者宜補。本品苦寒,能清熱利尿而通淋。用於消化不良、食積。用本品,入胃經,健脾胃而又能消除積滯,是消積良藥。
【性味歸經】:苦,寒。胃、腎、膀胱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
【別 名】:地靈根、地柏靈根(雲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四川。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