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榛

川榛

川榛(學名: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var. sutchuenensis Franch.)是樺木科榛屬植物,落葉大灌木或小喬木。樹高3-7米。老枝灰褐色或黃褐色,小枝黃褐色或灰褐色,具稀疏柔毛和腺毛,皮孔大而突出。葉片近圓形,倒卵形,橢圓形,長8-15厘米,寬6.4-10.2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基部心形。雄花序著生於小枝的上部葉腋,圓柱狀直立或下垂,1-7個總狀著生。堅果圓球形紅褐色,灰褐色,1-5個簇生,果面具短絨毛,果仁無空心。開花期3月,堅果成熟期9月中下旬。

分布於中國貴州、四川東部、陝西、甘肅(中部和東南部)、湖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生長於海拔700-2500米的山地林間。

川榛種子可食,並可榨油。果仁營養豐富,風味香。果仁含脂肪63.8%,含蛋白質14.2%,含碳水化合物6.14%。果仁光潔,為優良乾果食品或作為食品工業原料。川榛在樹形和生態適應性上與廣為栽培的歐洲榛子相近,是培育理想栽培樹形的良好親本材料。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大灌木或小喬木。樹高3-7米。老枝灰褐色或黃褐色,小枝黃褐色或灰褐色,具稀疏柔毛和腺毛,皮孔大而突出。芽褐色,卵圓形,頂端稍尖,葉片近圓形,倒卵形,橢圓形,長8-15厘米,寬6.4-10.2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基部心形,對稱或不對稱,邊緣具不規則複式尖鋸齒,中部以上具缺刻,葉面具稀疏長柔毛,葉背脈上具稀疏長柔毛;側脈6-9對;葉柄長1.4-3厘米,具稍稀的短柔毛。
花序著生於小枝的上部葉腋,圓柱狀直立或下垂,1-7個總狀著生,長1.3-4.3厘米,直徑2.7-4.1毫米;三角形的苞片小,其上的刺毛貼附,果苞鐘狀,苞葉兩片開張,長於堅果與堅果等長,其上密生腺毛和柔毛,上端具淺裂,有鋸齒。堅果圓球形紅褐色,灰褐色,1-5個簇生,果面具短絨毛,堅果平均果徑1.45厘米,單果重1.71克,果殼厚度1.80毫米,出仁率27.7%,果仁無空心。開花期3月,堅果成熟期9月中下旬。

生長環境

川榛生長於海拔700-2500米的山地林間。喜溫暖濕潤氣候,在年平均氣溫11.5-17.1℃,年降雨量922-1328毫米,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質豐富的土壤條件下生長發育良好。
川榛川榛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貴州、四川東部、陝西、甘肅(中部和東南部)、湖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和江西。
川榛分布範圍較廣,分布在中國黃河、秦嶺(包括秦嶺)以南到25°N以北的廣大地區,分布11個省。在中國陝西省的秦嶺山區,川榛生長很普遍,資源較多。在中國川北的岷山山脈,大巴山脈,川東與湖北相接的山地均有川榛分布。川西的瀘定、洪溪也有少量分布。川榛還分布在中國湖北西部山地,神農架一帶。在中國貴州省川榛分布較為普遍,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清鎮、水城、遵義、花溪等地。在中國湖南川榛主要分布在湘西、湘西南的黔陽、大庸、桑植及中部的衡山。在中國江西的廬山、羅霄山脈;浙江西北部的西天目山;浙東的天台山、昌化、臨安一帶有川榛分布。在中國安徽的黃山、霍山縣、歙縣;江蘇的雲台山、宜興;河南西部的盧氏、西峽;甘肅的成縣等地也有川榛的少量分布。川榛呈灌叢生長,連片群落較少,但其分布地域廣泛,特別是在秦嶺山區、川北、湖北和湖南西部、貴州等地生長居多。

栽培技術

大樹栽植之前對其進行截乾處理,栽植時選擇陽坡土壤肥沃地段,栽植密度可選擇2.5米×3米或3米×3米或3米×4米,栽植之前施入有機肥作底肥,栽植深度比原根際深10厘米即可,栽植後澆足定根水並覆蓋地膜保墒。
樹形主要採用單幹開心形培育,野生川榛基本叢生,根櫱和萌櫱現象嚴重,因此需要在春季萌芽前抹除定乾高度以下芽體,新稍生長期抹除根櫱,一年需3-4次除根櫱;在樹體生長期間,4月和6月可各追施1次氮肥和複合肥,12月底追1次有機肥。

主要價值

川榛種子可食,並可榨油。果仁營養豐富,風味香。果仁含脂肪63.8%,含蛋白質14.2%,含碳水化合物6.14%。果仁光潔,為優良乾果食品或作為食品工業原料。川榛在樹形和生態適應性上與廣為栽培的歐洲榛子相近,是培育理想栽培樹形的良好親本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