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皮影戲

川北皮影戲

川北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四川皮影戲的一種,又稱川北燈影兒、川北皮燈影、川北影子等,流行於以閬中為中心的廣大川北地區,以加過工的黃牛皮雕鏤成影偶,藉助燈光由人操縱取影,在螢幕上表演戲劇故事而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北皮影戲
  • 發祥於:陝西
  • 成熟於:唐宋時代秦晉豫
  • 起源:兩千年前的西漢
  • 分類:土皮影,陝燈影,王燈影等
溯源,分類,土皮影,陝燈影,王燈影,成都皮影,造型,傳承,

溯源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藝術起源於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我國的陝西,而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解放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扶持之下,又獲新生。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又遭“破四舊”的噩運。十年浩劫,使廣藏於民間的皮影家底毀失殆盡,傳藝斷代。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雖有復甦的政治環境,但在當代影視音響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娛形式的衝擊之下,皮影戲的瀕危處境仍難扭轉。
川北皮影戲川北皮影戲

分類

川北皮影戲有4個大類:
川北皮影戲川北皮影戲

土皮影

又名大鬥神,影偶身高為70~80厘米。生旦面貌憨笨,手腕與臂相連,身長腿短。花紋多用暗刀,雕鏤比較粗糙。無論文角、武角,命棍(即主棍)皆在背上。需兩三個人操縱影偶表演,眾人分唱生旦淨未丑角,故只重於唱。

陝燈影

或名川北渭南影子,又稱三鬥神。以其流行較廣,所以也叫廣皮影。據說,清乾隆年間,此種影戲從陝西渭南、漢中一帶傳入。影偶身高為27厘米左右。低額頭、尖下巴,頭帽相連,臉部多鏤空。鬚髮翎旗,或以皮雕,或粘軟須。全身11個關節,由三根竹棍操縱支配。武角命棍在後頸,兩邊翻動靈活,文角在胸前。演出時由一名藝師操縱影偶表演,兼唱各種角色,其餘敲鑼鼓操琴。

王燈影

為當代皮影藝術表演家、製作家王文坤所首創。影偶身高46~50厘米,頭、身和腿完全符合比例。臉呈橢圓形,個性鮮明,生動突出,富於濃厚情趣。有的頭帽相連,有的頭帽分離,因人而異。花紋、線條皆用明刀。手腕與臂分開,可以拈取東西,十分靈活。表演與陝燈影同,一名藝師操縱影偶,兼唱各種角色,其餘伴奏。
皮影戲皮影戲

成都皮影

清鹹豐、同治年間,從川西擴散到川北。
川北皮影戲深受當地民眾喜愛。據1951年不完全統計,川北所轄36個市縣,有皮影班社145個。劇目約在千本以上,大部分為連台本戲。演出的水火武戲,如《泗水關》、《水漫金山》、《火燒連營》等,占30%左右。其曲調,為借用川劇昆、高、胡、彈、燈五大聲腔。

造型

人物造型較高,頭帽相連,頭身可以更換。桉其大小尺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的高2尺許,俗名“大鬥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鬥神”,小巧別致的高0.8尺,叫“小鬥神”。按其發展階段可分為:土皮影、廣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其中,王皮影便是以我市寶台皮影大師王文坤為代表的川北皮影藝人取土皮影和廣皮影之長,融川戲服飾之精華所創造的別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細,人物造型生動,線條清晰流暢,色彩鮮亮協調,構圖完整統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川北皮影戲川北皮影戲

傳承

川北皮影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學藝術家埃貢·埃耳文斯基來中國考察皮影藝術,曾著書讚美川北皮影藝術。1988年,以王文坤祖孫三代4人為主組成的四川省皮影藝術友好訪問團,一行6人前往奧地利,在維也納、林次市、薩爾次堡等城市進行為期12天的訪出,所演《陰陽扇》、《梭羅鏡》、《破桃山》、《收金龍》等劇目,受到奧地利國家和維也納等市的政府要員和觀眾的高度讚揚。奧地利前總統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長、王室成員與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總統和文化部長說:“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驚人的是雕刻。”一個本只適宜30多人觀看的戲劇,每場卻擠滿了三四百人,專家們稱讚:“這是真正的東方藝術品”。如今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孫悟空》。
川北皮影戲川北皮影戲
川北皮影在閬中活躍著至少兩個皮影劇團,都是皮影大師王文坤的傳人。其中一個流動性較大,常往來於成都和閬中之間,在成都國際會展中心、大唐人、皇城老媽、紅天鵝等處簽約演出;另一支長駐在閬中名城展覽觀內,每天定時定點為來閬遊客表演。他們共同的特點都在於,戲班組織是鬆散的,演員都是農民,唱的是時代流傳下的歌,從唱腔到皮影人整個兒是原汁原味的。儘管是商業演出,他們仍基本保證了川北皮影的本色。能讓這種原始得讓人感動的民間藝術,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作為民間傳統藝術,傳統習俗的復歸,使皮影戲存在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農村電視開始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從演出的角度,零散鄉村演出的方式和娛樂遊客的方式在農村正逐漸萎縮,他們只能期待著在城市、甚至國外尋找生存空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雖然皮影劇團的經濟效益暫時也還不容樂觀,但川北皮影因為閬中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還是有了較廣闊的發展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