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從未負國

川人從未負國

“川人從未負國”,原話為“川人從未負國,國人決不負川”,這一說法的本意,強調了歷史上四川人對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當然,這裡面只是強調川人的貢獻,並不是用來否定其他省份人民的貢獻。

之所以出現“川人從未負國”觀點,源自南宋末年川人誓死捍衛南宋;抵抗蒙古軍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釣魚城之戰”。公元1258年,蒙哥汗率主力入四川。後來,南宋滅亡後,釣魚城的抵抗沒有了意義。1279年川人在抵抗了蒙古軍隊40多年後,在得到忽必烈絕不傷害城中百姓的承諾下,守軍才棄城投降,而守城的32名將領全部拔劍自刎,可謂忠烈千秋。釣魚城之戰之後,就有了“川人從未負國”的說法。

而在抗日戰爭時期,四川人民又為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川軍在八年抗戰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英勇。正是在抗戰烽火中,川軍實現了浴火重生,以生命和鮮血書寫了抗戰歷史,成為鐵血之師、正義之師。據保守推算,在抗日戰爭中,四川至少出兵340萬人,傷亡64萬人。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居全國各省之首。

它是四川人用鮮血書寫的光榮與驕傲,充分地說明了四川人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人從未負國
  • 原話:“川人從未負國,國人決不負川”
  • 出現原因:南宋舉省殉國,川軍抗戰
  • 本意:強調川人對國家的貢獻
出現原因,舉省殉國,特別說明,捍衛南宋,川軍抗戰,

出現原因

首先,對於這一說法的本意,強調了歷史上四川人對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當然,這裡面只是強調川人的貢獻,並不是用來否定其他省份人民的貢獻。之所以出現“川人從未負國”觀點,直接原因是抗日戰爭這一歷史時期,四川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保守推算,在抗日戰爭中,四川至少出兵340萬人,傷亡64萬人。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居全國各省之首。
抗日戰爭中,川軍參加了正面戰場上幾乎全部大的會戰,比如在台兒莊大捷中,川軍以犧牲5000多人的代價,擊斃日軍2000人。將時間再往前,回溯到南宋末年。彼時,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過,在今四川、重慶一帶,蒙古鐵騎卻遇到了激烈地抵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釣魚城之戰”。公元1258年,蒙哥汗率主力入四川,攻占許多地方,釣魚城卻巍然屹立,成為阻擊蒙古軍的堅強堡壘。
蒙古軍加緊攻城,仍不能破,其先鋒大將汪德臣被擊傷死去。接著,蒙哥亦被擊傷,後死於軍中。對於川人堅守的釣魚城,阻擋了蒙古鐵騎試圖經由四川深入南宋腹地,並消滅南宋的計畫。不過,蒙古鐵騎在占據大理國之後,還是最終消滅南宋朝廷。在此背景下,堅守數十年的釣魚城也失去了意義,在得到忽必烈不動城中一人一物的承諾下,守軍才開城獻降。不過,受到戰爭的影響,四川一帶的人口銳減。明末清初,張獻忠和李自成憑藉四川和清軍反覆大戰長達13年,四川又一次千里無人。
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的影響,四川行省僅餘人口9萬餘人。《四川通志》:“蜀湖廣填四川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在此背景下,“川人從未負國,國人絕不負川”,也即通過“湖廣填四川”這一大規模的移民,從而讓這片土地煥發生機。根據考證表明,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

舉省殉國

特別說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歷史上的侵略戰爭是當時遊牧部落上層貴族為奪取土地、人口、金錢發動的非正義戰爭,使各族下層人民均經受了多年的死亡與痛苦,我們必須正視歷史,予以譴責。抵抗一方在反對強大侵略者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神,正是此次四川大地震中軍民所體現出來的血脈傳承之精魂,中華民族應該代代珍存。目前蒙、滿、漢三兄弟民族已經融為統一的中華民族,我們應該分外珍惜通過流血、紛爭、融合的歷史而形成的新中國,而不應因為正視歷史而曲解史實。

捍衛南宋

南宋祥興:舉省殉國
公元13世紀,蒙古騎兵掃蕩歐亞大陸,中國未能倖免。南宋朝廷在聯合蒙古滅掉世仇金國後,發現自己成為了蒙古貴族下一個征服的目標。當時蒙古上層貴族集團是一個武裝搶劫集團,他們在歐亞大陸屠殺任何與之接壤的民族,從而獲取大量奴隸人口和財富,花剌子模、黑衣大食等古國因為此次侵略戰爭而永遠消失在地球表面。
川人從未負國
在經歷了先秦至13世紀千餘年的發展後,南宋時的四川省成為全中國最富庶、文明的省份之一。人們現在已經不知道,當時的四川出產全國最好的茶葉和絲織品,在全球最早出現紙質貨幣,有全國最多的書院,出過全國最好的文人,保存全國最多的古籍善本……兩宋時代文化的繁榮里,四川亞文化在其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不僅因為四川向全國提供了占全國三分之一的稅收,支持著國防和其他建設開資,而且四川以它的文化和人才成為全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失去四川,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稅收和兵員來源,南宋政府因此在四川組織了最激烈的抵抗。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爭中戰績頗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轉四川的頹勢,鞏固上流。余玠在四川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創建了山城防禦體系。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築城結寨,星羅棋布,互為聲援,構成一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
在山城防禦戰中最著名的城市是合川釣魚城,這座城市孤城獨守36年,在南宋滅亡後還繼續抵抗多年,並且擊斃蒙古大汗蒙哥,扭轉了歐亞戰爭格局。
然而,蒙古貴族集團的策略是對任何抵抗的城市進行屠城,在漫長而殘酷的51年戰爭中,四川軍民大批戰死和被屠殺,戰爭結束11年後,四川人口從戰前的1290萬人減少到82.5萬。
川人從未負國
整個元朝統治四川七十五年的時間裡,雖然元政府對四川戰後經濟的恢復作過努力,例如疏浚都江堰灌溉工程,鼓勵墾荒屯田,然而畢竟因為四川人口太少,經濟恢復的程度並不顯著。而且,它不象清政府在明末清初動亂以後那樣,大規模組織對四川的移民,以便加速恢復四川的經濟。在元、明兩代,四川的傳統經濟,如茶、絲,都已失去了她在元以前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降至清代,人們幾乎忘記了四川曾經生產過優質的絲、茶產品。
在文化方面,元王朝最多做的事,就是駐紮成都的元帥紐璘,因為本人熱愛儒學,在成都一地幫助恢復了三所書院而已,後來政府卻又宣布把書院納入官辦,這和宋王朝鼓勵私人辦書院和官辦郡縣學相輔相成適成鮮明對比。我們說,自從漢唐到兩宋以來的四川亞文化的代表——“蜀學”,在蒙古侵宋戰爭結束以後徹底衰落了,這是有根據的。
川人從未負國
四川軍民通過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徹底讓蒙古貴族放棄了把耕地變為牧場這一可能讓漢族亡國滅種的政策。蒙哥之後上台的忽必烈汗,是元代歷史上的明君,他採取了許多在貴族集團強大壓力下依然施行的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的政策,比如大批任用漢族官吏,按照前朝典章制度治理社會等。
正是在四川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後,蒙古上層貴族集團意識到,並不是所有民族都會輕易在屠刀下屈服,奪取政權後,只有不分族群地善待人民才有可能坐穩皇位。忽必烈的繼任者們並未體察到他的用心,因此沒有多長時間便在南方各族激烈的反抗中丟掉了江山並逐漸衰落。
由於南宋末年經歷的大屠殺,四川省在明初時依然只有一個省級行政單位,全省大部分國土已經恢復成為動物的樂園,其時有旅行者在從前的城池中看到虎豹成群結隊出沒。
為了恢復人口,朱元璋大幅度提高湖廣賦稅,並用軍隊強迫百姓前往四川落戶,第一次湖廣填四川自此開始,我家的祖先便是在這次遷徙中進入四川的。
經過明代200多年的恢復,四川人口有所恢復,但到崇禎時也不過區區310萬而已,與南宋的1290萬自然不可同日而語。然而,由於清軍在四川反覆追剿張獻忠、李自成義軍餘部,這310萬人口至康熙初年已經損失了90%以上,再度淪為元代的千里無人煙的狀態。
川人從未負國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前期滿族上層武裝搶劫集團在四川遇到了人民最激烈的抵抗,他們在殺光所有人後,把罪責全部歸於張獻忠,通過各類史料把張獻忠打扮為青面獠牙殺人如魔的混世魔王,“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是從這裡開始的。在此前,中國歷代史官都是獨立編修歷史,《宋史》中曾經記錄過史官拒絕趙匡胤查看自己實錄的要求。從周代開始,華夏族中央政權均設立獨立的史料編修機構,根本不允許當政者干涉歷史記錄,為的是讓後代能夠看到前代最真實的歷史,這一切都是在清朝改變的。
直到現在,大部分四川人尚認為張獻忠是在明末屠殺中最重要的角色。在四川,最著名的傳說就是,張獻忠在四川四處立碑,上書“天生萬物用以養人,人無一物可以報天,殺!殺!殺!殺!”近來,考古學者在四川廣漢發掘出了這塊碑的原物,上面寫的原來是:“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在張獻忠1646年戰死後,清軍在四川尚有長達13年的征戰。如果是張獻忠殺光了四川人,真不知道清軍在與何人作戰了。
川人從未負國
不過,清代掩飾史實的手段可謂登峰造極,《明史》業已成為24史中最不可信之正史,《四庫全書》刪去一切關於夷亂的文字,並且事後焚燒前朝典章,毀屍滅跡不可謂不徹底。但為清廷效忠的文人們卻私自抄錄了《明實錄》偷偷帶出,朝鮮、日本人也保留了大量中國古代典章,這些都讓中國在清代以前的歷史得以傳承至今。
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將已經由民辦的川漢鐵路強行收歸“國有”,隨後又將築路權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激起四川人民強烈反對。6月17日,川漢鐵路股東在成都組織保路同志會,推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為正副會長,各府州縣相繼建立分會,入會者達數十萬人。至8月下旬發展為罷市、罷課和抗糧抗捐的民眾鬥爭。同盟會員龍鳴劍、王天傑等乘勢聯絡會黨,組織保路同志軍。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保路同志會代表,封閉鐵路公司,命軍警開槍打死請願民眾數百人。次日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志會。民眾奮起反抗,保路同志軍在各縣發動武裝起義。9月25日,同盟會員吳玉章、王天傑宣布榮縣獨立,建立了辛亥革命時期第一個縣級革命政權,進而在四川全省發展為反清大起義,成為武昌起義的前奏。11月27日,成都宣布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徹底覆滅。
一個事實是,清廷在鎮壓保路運動過程中將武漢守軍悉數調往四川,這是武昌首義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

川軍抗戰

川軍抗戰:壯士一去不復還
抗戰全面爆發後,四川省主席劉湘為首的川軍七個集團軍,另有一軍一師一旅共40餘萬人,先後開赴抗戰前線浴血奮戰,此後四川每年向前方輸送青壯年軍人,人數居全國之冠。
川人從未負國
曾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的何應欽曾寫過《八年抗日之經過》一書,書中記載川軍出川人數令人震撼:抗戰8年中,四川(包括西康省及特種部隊和軍事學校征的10萬餘人)提供了近300萬人的兵源充實前線部隊,占全國同期實征壯丁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一還多!四川出川將士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的十分之二,即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總計64萬餘人,居全國之冠。
帶病出征的四川軍閥劉湘,在抗戰前線吐血病發,於1938年1月20日在漢口去世。死前留下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對於這段歷史,李宗仁將軍曾說:“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劉湘在全國各大軍閥中,抗日做的是最決絕的一個。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第二天,川軍就請纓抗日,當年9月1日,川軍從安順場出發,歷時41天到達上海前線,防守“四行倉庫”等一線陣地,拉開了川軍抗日第一戰;
1937年11月22日,川軍開赴太湖阻擊日軍,20多名戰士深入敵後,身綁手榴彈與鬼子同歸於盡;
台灣出版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記錄說:川軍1937年初夏步行出川北上抗日(從秦嶺出川)。很多軍人只有兩件單衣,一雙草鞋。一路上無有任何補給,但經歷了北方嚴寒的考驗,不得以還搶了閻錫山的軍庫,以補充補給。當時國軍主力都不願意接納軍紀渙散,素有雙槍將(土槍+煙槍)之稱的川軍。最後李宗仁收留了川軍。川軍未及休整就投入了台兒莊戰役,承擔了正面阻擊日寇的重大任務,其作戰英勇另各部正規軍刮目相看。川軍也承受了巨大損失,有一個師幾乎拼光。當時師長打電話給李宗仁,說給我們川軍留一點種子吧。李宗仁當時知道對日軍的包圍已經快合隴,因而不同意。師長也堅決服從命令,最後全體官兵陣亡。
八年抗戰,回川者寥寥。
八年抗戰歲月漫漫,整箇中國的錢糧支撐,就主要靠“陪都”所在地的四川這個“大後方”來負擔了。抗戰最困難時期,估計四川負擔了國家財政總支出的30%以上。以八年抗戰總計,國家支出14640億元(法幣),四川就負擔了約4400億元。四川出糧也最多,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徵收稻穀8228.6萬市石,占全國徵收稻穀總量的38.75%、稻麥總量的31.63%。
川人從未負國
這么多糧食,是四川百姓勒緊褲腰帶奉獻出來的!1941年四川省田賦管理處長甘績鏞行經南、潼道上,在一處茅草房前歇腳休憩,問一個老農民:“今年收成和生活情形咋樣?”老農回答說:“老天爺不作美,我們經常以苕藤菜葉和雜糧充飢。” 甘績鏞又問:“糧食不夠,還給國家納糧嗎?”老農民說:“我應繳的糧食都繳了,左鄰右舍都是這樣的!” 甘績鏞問:“你們自己都填不飽肚子,還有啥餘糧繳公呢?”老農慨然說:“軍隊去前方打仗,沒糧食就吃不飽,就是有條命也不能拼啊……只要能打勝仗,趕走日本鬼子,能過太平日子,我們老百姓暫時吃苕藤樹葉,也有想頭,比起日本人來搶我們好多了!”還有一個農婦,兒子出川抗戰,她孤身一人無餘糧交公,把陪伴自己的一隻貓兒賣了買糧交公,說:“我兒子愛國,我也要愛國啊!” 戰時糧食奇缺,全川物價暴漲。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內米價上漲3倍以上,糧、糖、鹽、火柴等,都曾限量供應。幾千萬四川普通民眾都掙扎在饑寒線上。
萬般困苦艱難的情況下,四川百姓們仍加緊耕種、生產,支援前方。抗戰軍隊的軍火槍械,穿的軍衣等,當時主要是靠待遇菲薄的四川工人日以繼夜加班加點生產出來的。川江上赤裸上身的航運船工,吼著悲壯的川江號子、積極運輸部隊、軍糧、難民和軍需、民用物資……
到抗戰中後期,國家財政困難萬分,軍費緊張,全川又掀起了獻金高潮。1944年春,國民政府軍委會副委員長馮玉祥將軍到川中各地勸導節約獻金,進一步推動了獻金運動。這年1月17日,“成都市各界民眾獻金救國大會”在少城公園內行。從張群、余中英(市長)等官員,到市民、商人、教師、靜環等川劇藝人……無不踴躍捐獻。最催人淚下的情景出現了:只見一長串衣不蔽體、瞎眼跛腳的乞丐,一個挽一個踉踉蹌蹌把乞討來的全部銅元、鎳幣,叮叮噹噹放進“救國獻金櫃”里,然後蹣跚下台……全場哭聲頓起,爭先恐後地掀起又一輪獻金高潮!
據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發表的不完全統計,抗戰中四川各地獻金總額為5億多元。這些錢,是四川人民一滴一滴地擠出來的血!這筆巨款,有力地支持了抗戰。
1940年9月後,重慶正式定為中國戰時的首都(陪都),成為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日本人深知“中國大後方”四川的重要,對四川的轟炸前後持續了6年多時間,四川老百姓承受了巨大災難。據統計,日本對四川的轟炸共有26000餘人被炸傷,22500餘人被炸死,財產損失難以統計……
川人從未負國
在新中國建國後,我國經歷了兩次鄰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即對印、對越自衛反擊戰。
作為與印度、越南接壤的西南地區中心城市,成都的軍分區第一個承擔了派兵作戰的任務。小時候每到清明,我和同學都會在學校組織下去縣裡的烈士陵園掃墓,在碑文上,我看到了我們縣大量在這兩次作戰中陣亡的烈士名單。據後來認識的一個越戰老兵告訴我,在這兩次戰爭中,四川幾乎每個縣都陣亡了上百人(當時重慶還未劃出,四川約有220個縣)。
在漫長而英勇抵抗蒙古軍隊的戰爭中,四川軍民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在漫長而殘酷的51年戰爭中,四川軍民大批戰死和被屠殺,戰爭結束11年後,四川人口從戰前的1290萬人減少到82.5萬!窩闊台汗八年,公元一二三六年,在四川省會成都發生的140萬人大屠殺,恐怕史上出其右者不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