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主宮戲樓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碧波路江津湖北岸。是綜合性文物景點和遊覽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主宮戲樓
- 地址: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
- 占地:774平方米
- 正台寬:6.5米
結構,景觀,歷史,
結構
川主宮戲樓占地774平方米。戲樓戲台分正台和耳台。正台寬6.5米,進深9米,台高2.5米,通高10餘米;兩側耳台各寬6.5米,進深5米。台前院落為觀眾場地。兩側分設樓座,各長20米,寬4米,兩層共高7米,石柱子瓦,南端設有木質樓梯。與戲台相對之正殿,寬18米,進深12米,殿內原供川主惠民大帝塑像。全部建築為磚木結構。
戲樓為歇山、硬山式複合建築,由主樓、耳樓兩大部分組成。主樓正中上方飛檐翹角,下飾如意斗拱。戲樓上額枋浮雕三游龍,舞爪騰飛,活靈活現。下額枋鐫刻雙龍雙鳳,龍鳳呈祥,栩栩如生。戲樓兩側上下額枋則分別浮雕有瑞草花卉和三國歷史人物故事。戲樓通高13.35米。主樓正中的演出舞台,台高3.8米,面闊11.23米,進深8.8米。舞台居高臨下,雅致而大氣。舞台正中上方有一碩大八方斗形藻井,頂部施以蟠龍祥雲,八面雙層嵌刻16幅卷草、蝙蝠等祥瑞之物。兩側耳樓為演員候場之所,通高12.45米。兩側各設一入場門道。其門額上各置一石刻橫匾,左為“祥鐘峨嶺”,右為“錦燦荊江”。
景觀
在林木蒼翠、波光瀲灩的江津湖北岸,有一處延展於湖中的建築,古樸、典雅,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有著260年歷史的川主宮。
川主宮大戲樓寬闊高大,雕樑畫棟,遠非一般會館戲樓所能與之相比。如此規模、如此氣派,如此精美的川主宮大戲樓,足以與聞名遐邇的山西臨汾牛王廟戲台、安徽亳州大關帝廟的花戲樓相媲美。她是湖北省境內留存於世的唯一一座古戲樓,現已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此足見其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促見其整體遷建的必要性。
如今的川主宮,雖然沒有了供奉川主惠民大帝劉備的殿宇,但新建的石舫式水上舞台與古戲樓南北並峙而立,則另有一番神韻。這相諧生輝的古今戲台,已共同成為了荊州市藝術劇院和社會文化活動演出的姊妹舞台,成為了人們怡情悅性、休閒遊覽名城荊州的又一處獨特的人文湖光勝景!
歷史
川主宮戲樓始建於清代,因供有川主惠民大帝塑像而故名。川主宮戲樓原位於川主宮舊址,後整體搬遷至沙市區碧波路江津湖北岸。2001年再次進行維修翻新。現已成為文藝團體和業餘文藝愛好者開展文藝活動的理想舞台和觀光休閒勝地。
川主宮,是一座與川人緊密相關的特殊建築。據《重修川主宮碑記》記載,川主宮始建於清乾隆1745年,系寓荊四川籍商賈集資興建。因宮內正殿供奉三國時期蜀漢國主劉備,故名川主宮。川主宮原址位於今沙市區十四中學校園內,座北朝南,有宮門三道。宮內建築除正殿外,另有戲樓、耳樓、包廂等建築。戲樓與正殿南北呼應,是宮內的重要建築之一。原川主宮整體建築雄偉壯觀,但大都毀於戰亂。唯有這古戲樓倖存至今且相當完整。1986年原沙市市人民政府重新選址,將古戲樓整體和川主宮其餘部分構建遷建於現址江津湖畔。
川籍商賈所建之川主宮並非單純意義上的祭祀性宮宇,而是同時具有同鄉會館的性質,且重在後者。川主宮始建時就曾名“蜀英會館”。明清時期,各地的同鄉會館為確保同鄉在異地的利益和團結,不僅期冀於先祖的保佑,而且常聚會於會館。尤其是每年的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都要集中舉辦各種幫會活動。喝會酒、唱會戲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平時幫會的活動,也大都以戲劇演出等娛樂形式為載體。所以會館一般都建有戲樓(台),川主宮當然也不例外。
川主宮大戲樓的出現,還與其當時所處的社會大背景息息相關。清乾隆時期,社會安寧,文化繁榮。“徽班”進京,京劇由此誕生和興盛。各地方劇種亦隨之崛起,蓬勃發展。當時地處江漢平原,物阜民康的荊州已成為鄂西南地區的戲劇活動中心,那時就已享有“楚調搖籃”的盛譽。清道光、鹹豐年間,江浙沿海一帶戰亂頻起,川籍商賈乘機發展,經濟實力迅增。川主宮大戲樓的興建與豪華,便成為川商雄居夸矜一方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