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川中村
- 外文名稱:Upper village siltstones
- 行政區類別:福建寧德市周寧縣鹹村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坑門裡、高路、前樓
- 電話區號:0593
- 郵政區碼:355401
- 面積:15407畝
- 人口:4360人
- 方言:閩東方言
- 氣候條件:溫和、雨量充沛
- 著名景點:白雲寺,鳳山禪寺,凌雲宮
- 機場:寧德機場
- 火車站:寧德火車站,福安火車站,城北站
- 車牌代碼:閩J
- 知名人士:湯耳
- 行政代碼:350925101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文物遺存,
歷史沿革
川中村地屬河谷小平原地貌,海拔81米,地勢平坦,自然條件優越,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達345天,光熱,水資源豐富,具備理想的農業生態條件。
川中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早在唐代 就有進士出身的湯耳等。湯耳,字聞之,里渺村(川中村)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宣宗間中進士,任長溪縣(今霞浦縣)知縣。湯耳原居寧德黃檀,後與其弟攜家眷遷至里渺,築屋鳳山南麓,修道路,建木橋,造磴步,以便行人。湯耳致仕後回川中定居,開發良田。鹹通二年(861)捐舍基地與普濟和尚建鳳山寺,舍已田作寺田。此後,遣長子湯讓遷梅山,次子湯謙遷孝悌,三子湯講居川中,三兄弟互相提攜,湯姓子孫世代繁衍,使川中、梅山、孝悌及其附近村莊得到開發。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導下,川中人以茶為支柱產業發展經濟取得較大成果,其他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曾被地委、行署授予"小康明星村"的稱號。現全村擁有茶園面積2600畝,戶均3畝,年產量達8500多擔,產值達750多萬元,占全鎮40%,成為全縣著名的茶村。辦有茶葉初、精製廠13家,特種功夫茶廠2家。出現了擁有15畝茶園年收入達8萬多元的省勞模湯章生及十幾戶年僅茶葉一項收入就達萬餘元的茶葉專業戶。川中人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推出茶葉新品種,推出的新品種有:毛峰、銀猴、雪龍、菊花、茉莉花茶等等。在瀋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等地辦起20多家茶莊,形成銷售網路,做到產、供、銷一條龍。在安微黃山的“中國第一茶葉市場”也有川中人一席之地。幾年來的發展,川中村已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並正在形成"基地--工廠--市場"的配套發展的格局。
全村土地面積15407畝,林地面積12749畝。是我縣糧食生產重要產區,也是全縣重點茶葉生產基地。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5.2萬元,國民經濟收入280萬元,占全鎮23%,工農業總產值383萬元,占全鎮22%。
川中村現有紅磚廠、木板材廠、醬油廠等5家,各類店鋪45家,其他各項基礎設施齊全,文教衛生條件具備,通訊條件好,建有全區村級郵電所。總投資60多萬元,占地面積8畝,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的國小教學樓已竣工交付使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社會治安秩序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文物遺存
周寧建縣時間短,有文字記載的史志資料大部分只溯源於宋代,而具有豐富文化積澱的川中村則肇起於唐朝,堪稱我縣古文明村落之首。
據川中《湯氏族譜》所載,其始祖湯耳(字聞之)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生於寧德黃檀,後與其弟湯鼻舉家遷至里渺興居(今川中)。宣中間考中進士,任長溪縣(今霞浦)知縣,湯鼻任晉陵州知州(其科名和政績還待進一步考證)。兄弟辭官後回村墾荒種田、務農為生。鹹通二年(861)捐舍基地建鳳山寺,造普濟橋,積德行善,為世人所稱羨。湯耳晚年遣長子湯讓遷居鹹村之梅山村,次子湯謙遷居瑪坑之孝悌,三子湯講留居川中,世代繁衍生息,形成湯氏望族。湯耳卒於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享年88歲,墓葬川中南山嶺。湯耳故居遺址現尚存一對唐代石獅,雖往歷千餘年雨雪風霜,總體保存完好,是其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該石獅之造型與福安廉村薛令之(開閩第一進士)故居門前的一對唐代石獅子完全相同,確認為唐代文物。